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

2023-10-15陈展图马青霞卫艺佳韦敏洁何明霞邱麒隆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乡村振兴

陈展图 马青霞 卫艺佳 韦敏洁 何明霞 邱麒隆

摘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协同发展模式,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面临系列问题。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发现,农户持观望态度、组织企业协作不统一、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进而通过解析恭城油茶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从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建设和产业发展模式等多个维度,提出“非遗产业化+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实现非遗保護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恭城油茶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油茶为例”(S202210602065)、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人文地理学》、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人文地理学综合实践教程》。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速农村发展迫在眉睫。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民间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的体现。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成分,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延续历史文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大多依赖政府的“输血”,非遗的“造血功能”不强,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人才的断档、资金的缺乏等是非遗保护面临的严重问题。然而,单一的“输血”难以可持续,挖掘和增强非遗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的显化、乡村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非遗文化自信的构建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非遗的产业化,将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共生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概述

我国对非遗产业化的研究要早于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术界迅速掀起了对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讨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下具体针对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分析、参与机制以及实施路径的研究。如云南丰富的非遗资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着多重价值,文化产业化是促进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由于云南位处边疆,提出“以文定边、兴边、润边、育民”的非遗产业化与边疆治理的耦合机制。在非遗产业化运营模式的参与机制中,有学者认为存在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市场调节作用、民众参与作用和传承人的核心作用。参与机制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因此乡村振兴中非遗产业化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发展。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探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刺绣产业运营特色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还形成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和文创产业园,这些措施大力助推内蒙古乡村振兴发展。二是集中讨论了乡村振兴下文化产业化对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广州牙雕工艺数字化可促进牙雕工艺的公共性教育,并能珍惜耗材、创造仿真技艺雕刻场景,使传承人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以留存非遗历代传承人的精粹。有学者认为科技助力非遗不仅让非遗文化从“历史记忆”成为“古今犹存”,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旨归。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中,目前与茶相关的民俗共有三项:潮州功夫茶艺、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习俗。其中潮州功夫茶艺衍生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叶产业旅游是非遗潮州功夫茶艺的活态传承方式,将茶园各要素资源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茶艺传承的最佳效果。茶俗是本民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和瑶族油茶习俗的共同点最相近。白族三道茶主要以民俗类非遗融入旅游发展的方式,形成体验式非遗旅游。云南蒙自过桥米线与恭城油茶同为饮食类非遗。云南过桥米线走精品化路线,从内部解决如何传承、外部驱动地方性特征创意重构和真实性的注重,推动非遗饮食发展。柳州螺蛳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料生产、人才培养、特色品牌、政策制度以及发展相关衍生产业,如文旅产业等都有全面发展。非遗印象也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螺蛳粉小镇打造出特色文化氛围,并且积极将螺蛳粉制作文化转变成城市景观,推动非遗产业化与文化传承双线发展。以上是与恭城油茶习俗具有相同特征的国家级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潮州功夫茶艺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活态传承方式,白族三道茶建立体验式非遗旅游模式,过桥米线注重区别传承核心记忆与剥离核心的传承载体形式,柳州螺蛳粉生产化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恭城油茶产业化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主要从文化价值优势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创新路径的角度研究非遗产业化。虽有提出以非遗产业化推动非遗保护,但目前产业化与文化保护的作用机制仍存在很多争议。对于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国内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共识:非遗产业化能将非遗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还能对非遗自身的保护资金起到补给作用,使得非遗保护得以延续运转。然而,依托政府主导保护并非良策,需要增强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地制宜地发展非遗是产业化模式发展的关键,非遗自身地域性也造成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具有特殊性。

二、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恭城油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时期。唐代以来,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瑶族人民陆续迁入恭城后,由于当地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特点,瑶民在原本的饮茶习俗上,改良了油茶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的瑶族油茶习俗。恭城油茶是千年来瑶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社会产物,象征瑶族人民适应生态环境表现出的智慧结晶。“打油茶”的习俗,反映了不同于灌阳油茶、平乐油茶等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是一种极具独特性的民族文化。目前,恭城油茶主要分布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及周边的瑶族聚居区,但已向桂北、桂南地区扩散,甚至走出了广西。恭城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恭城油茶的产业化发展,不仅有效地传承了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推动了恭城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的增收。截至2020年底,恭城县油茶茶叶种植420多公顷,产值达1160多万元,配套的生姜种植面积313多公顷,产值约6600万元。

(二)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户持观望态度,产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根植于民是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农户积极种植油茶、参与发展是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基础保障。目前,恭城县不少农户对产业化发展抱有观望态度,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当地农户对恭城油茶的产业化发展信息一知半解,存在一定比例的农户不了解恭城县政府出台的有关恭城油茶种植政策,导致农户对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农户对政府给予种植油茶的帮扶政策不了解,从而在油茶原料的提供方面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种植、采摘等管理新型茶叶的成本较高、劳动强度大,农户的投资与收入不能形成较稳定的平衡关系,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时,农户需承担不可预估的市场风险。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出现压价与“旺销—扩种—难卖”现象,使得农户的选择充满迷茫性。信息获取、销路、市场风险等问题,成为农户观望油茶种植市场的重要原因,导致农户种植油茶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消极地影响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的发展。

2.产业组织合作意识不强,难以达成发展共识

产业化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上中下游产业、各组织的协调合作,协同合作意识不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化的发展。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主要由3个油茶种植基地、恭城油茶协会、油茶产业办及小型企业牵头,各组织、企业之间的黏合性不强,尚未形成成熟的协同发展共识,表现出部分商家品牌、餐饮业服务饮食意识不强,厂商间无序竞争、生产经营分散、服务规范不统一和服务水平低等现象。企业、农村合作社和油茶协会合作较少,以致没有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平衡的产销关系。恭城油茶各组织、企业未能完全达成统一的发展路线和方向,导致恭城油茶产品的竞争力不强,阻碍产业化的发展。

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产业发展较为被动

随着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恭城县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以促进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恭城县推动“一镇两平台”建设,加大连片开发种植油茶系列产品原材料,启动“万亩原料基地、百亿产业计划”,将油茶产业逐渐辐射至恭城县各村镇;同时加强恭城油茶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展“一碗茶”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打造恭城油茶品牌效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恭城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发展恭城油茶的后劲力量不足以支撑产业蓬勃发展。政府对产品加工监管标准不统一;农户得不到技术指导,缺乏技术人才支持,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突破存在较大困难;资金、人力不足等众多问题,反映出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不到位、企业发展较为被动。凭此支撑恭城油茶产业化的长远发展是远远不足的,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現。

4.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产品竞争力降低

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恭城油茶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就目前而言,恭城油茶文化未能够得到充分挖掘,亦会影响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恭城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相关的文字记载较少,也没有专人对恭城油茶文化的历史和资料进行整理和梳理,更没有关于恭城油茶文化的专著。对于汉族和西方文化而言,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本身具有神秘性,即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业化的优势所在。由于恭城油茶产业化的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得文化品牌在内容和深度上,与其他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产生一定的差距,使得产品的竞争力度降低,影响恭城油茶产业的发展。

三、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解析

图1是恭城油茶产业化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模型。从本质上来说,恭城油茶产业化与恭城县乡村振兴两者密不可分,是一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乡村振兴为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与动力,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

(一)乡村振兴为油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与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为乡村产业建设提供宏观指导。恭城油茶产业化以产业兴旺为方向,有条理分步骤的进行油茶产业化的建设规划,深度挖掘油茶非遗资源的文化基因,持续赋能油茶产业振兴发展,以产业振兴推进产业兴旺,实现油茶产业振兴。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恭城油茶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持和产业机遇,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不断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

(二)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加速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恭城油茶非遗产业化从各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进程。第一,在有效治理方面,政府通过主导油茶小镇、恭城油茶协会和恭城油茶产业发展集团,引领、组织恭城油茶非遗产业化发展,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公众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在政府负责与公众参与下达到治理有效的目的。第二,在乡风文明方面,截至2022年,恭城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油茶文化节,以节庆活动带动恭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展示恭城油茶非遗的文化魅力,借助油茶非遗文化的品牌效益,与旅游、研学结合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第三,在产业兴旺方面,恭城油茶非遗文化经过产业化后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以产业兴带动百业旺,其相关衍生产业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农业景观与旅游相结合带动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多产业融合的方式达到产业兴旺的目的。第四,在生态宜居方面,在农旅发展背景下,带动农业发展,利于与生态融合,同时依托政府进行环境整治和恭城康养的地域优势,易于形成生态宜居的环境。第五,在生活富裕方面,截至2019年,恭城县油茶产业收入累计5.2亿元,带动3400多人就业。恭城油茶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们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民实现生活富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路径

恭城油茶非遗产业化的过程,是由抽象的“恭城油茶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油茶产业”的过程。恭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提升当地人们的产业化参与度,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协调产业与组织间达成发展共识,充分挖掘恭城油茶文化和发展多元“非遗+”模式等。

(一)提升人们产业化参与度,全面增强文化自信

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扩大需求渠道,形成长久的固定实体店、厂商或企业等采购商户,基本上建成农户与商户“一对一”的销售渠道,稳定销售路径,激励当地农户积极扩大种植基地规模。同时提供优惠贷款政策,降低农户的风险防线,为农户提供资金保障,让农户能够有一定的资金发展种植产业,提高人们产业化的参与度,带动农户增收,提高油茶产业的附加值。增强对内宣传力度,当地村委需要积极宣传恭城油茶文化和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油茶文化知识和相关政策信息,增强当地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企业及组织间的协调统一

加大对油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统一油茶产业各企业及组织的合作交流,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组织之间达成利益一致和协同发展的共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带动油茶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制度,建立恭城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发展产业园,加大对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统一油茶技术制作要求及餐饮服务规范等标准,提供正宗恭城油茶的指导规范;加大培养油茶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依托高校培养和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培养油茶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产品研发的创新性。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消费群体范围

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加大油茶文化的建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以直播、短视频等热门形式,建设油茶文化宣传平台,传播油茶文化。加强油茶文化与非遗品牌的融合,以国家级非遗品牌的影响力提高油茶文化的知名度。塑造节庆文化品牌,创新发展油茶文化节活动,提高油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宣传的同时,需要调查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定时调查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及时向技术研发部门进行实时反馈,掌握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扩大消费对象范围,增加销量。

(四)充分挖掘油茶文化,坚持油茶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充分挖掘恭城油茶非遗文化,对油茶文化内涵进行整理和记录,避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失真的问题,以文字形式保证恭城油茶文化完整内涵得到代代相传,促进油茶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丰富油茶文化节的形式,塑造属于恭城油茶独特的“节庆密码”。打造恭城油茶非遗传承基地、油茶体验馆、油茶博物馆等多元平台展示油茶文化,充分利用恭城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牌效益,让人们全方面了解油茶文化,不断增强油茶文化的品牌效益。在油茶餐饮店内,善于利用图案、服装、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示恭城的瑶族文化元素,营造沉浸式品尝油茶的惬意情境,感受恭城瑶族的文化魅力。

(五)依托油茶产业地域特色,多种产业模式联合发展

发挥恭城生态宜居的地域优势,结合恭城油茶养生特色,联合瑶族中药文化、养生保健等发展康养产业,进一步扩大“油茶+康养”的发展模式。创新“油茶+研学旅游”模式,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恭城油茶的魅力,让旅游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旅游。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可在大中小学相关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推动恭城油茶与高校搭建教育平台,通过“油茶+教育”的发展模式,树立学生对恭城油茶的文化自信,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为保护与传承恭城油茶非遗输入新鲜血液,促进恭城油茶非遗的延续发展。利用产业与产业、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恭城油茶资源,延伸恭城油茶产业链,促进油茶产业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诗怡,朱强.云南民族非遗产业化发掘与边疆治理的多维耦合机制探索[J].云南社会科学, 2021(06):155-160.

[2]罗爱静,许泽华,梁朝聪等.产业化视角下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机理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1):133-138.

[3]刘兴安.内蒙古边疆地区非遗现状调研——从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化发展说起[J].美术观察,2022(06):14-19.

[4]高娅娟,徐志伟.数字虚拟技术赋能广州牙雕“濒危秘技”非遗文化保护[J].装饰,2022(05): 142-144.

[5]伍菲.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果树,2022(11):113-114.

[6]李妍.潮州工夫茶文化旅游開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 2018,40(04):119.

[7]戴宇欣,张梅芬,符月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5):34-36.

[8]程小敏,于干千.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式”传承与精品化发展——以云南过桥米线为例[J].思想战线,2017,43(05): 162-172.

[9]宋涵韬,张甜甜,周晓蝶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柳州市螺蛳粉产业为例[J].乡村科技,2022, 13(02):24-26.

[10]刘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学习与实践,2017(01):118-125.

[11]王文仙.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研究[J].当代经济, 2012(01):34-35.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乡村振兴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