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教研体系构建分析
2023-10-13杨守颖
杨守颖
摘 要:本文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如何构建与新经济新业态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匹配、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教研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教研体系 人才培养
近年来,技工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为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和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有效解决“技工荒”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引导企业建立一种新型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如何构建与新经济新业态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匹配、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教研体系尤为重要。
一、建立教研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一系列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加快推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方案,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激励政策,为全面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撑。
各技工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依据校企双师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设订单班、冠名班。
培养人才的模式发生变化,相应的教研体系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如果再沿用原有的传统模式,将达不到效果。
为了满足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一种全新的教研体系、课程体系,对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产业、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原则
(一)需求导向,动态调整项目
技工院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结合新经济新业态等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建立动态化的教研体系、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并制定教学方案。还应在学徒培养的过程中,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和项目,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避免技工院校专业和项目同质化。
(二)对接企业,提升师资能力
各技工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对接,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技工院校教学应与企业生产过程、岗位需求和技术标准等紧密对接,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培养项目,建立教研体系、课程体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定期轮训制度。技工院校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线进行实践和操作,企业安排师傅到技工院校传授技艺,让教师和师傅共同感受教学理论和实际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操作水平。
建立进修制度,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院校、企业参加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建立考核激勵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企业主导,发挥主体作用
技工院校承担学徒培养的部分任务,应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积极与企业签订学徒培养合作协议,明确培养方式、内容和双方责任等。
企业应选拔优秀且具有生产一线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技工院校应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和生产实践。帮助学徒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生产标准,具备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四)提高素质,弘扬工匠精神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教研体系、课程体系,在培养学徒技能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以企业导师为榜样,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通过培养沟通协调、安全规范、心理健康等综合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徒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融入生产过程,让其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工匠精神。
三、方法和策略
(一)教学计划
部分人认为教研体系和课程内容只有建立在行动能力的培养上,才能在获取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资格的同时,发展具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富有职业魅力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和开发中,如何使学生获得这种技能方面的行动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在编制教学计划之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技工院校需要研究各级政府关于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工作的具体要求,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和重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特色,以企业项目为主,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把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转化成多个具体的教学模块,进行具体的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和课程设计定位要清晰明确。
(二)教学内容
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是通过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教研体系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应该主要以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为主,以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获取为教学重点,教学活动应该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积极探索如何将企业实际生产活动转化成教学活动,如何将企业简单的生产工序转化成学生的技术技能,并上升到职业素养的养成。
通过对学生在企业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设计有效的、阶段性的、阶梯式的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通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学习过程
企业新型学徒制教研体系的变革,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设施进行多方位的改革。要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和学习环境中实际的工作项目融合,将原有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重构、融合,让学习过程全部围绕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展开,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设计学习情景和学习模块过程中,要坚持源自企业生产实际,具有应用价值、由简单到复杂、工序式的原则,保证生产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对学习过程的设计,要力求做到学习目的明确、工作任务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合理、饱满,知识和技能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四、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双方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作用,共同参与教学。
(一)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方法
技工院校要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在加大专职教师引进力度的基础上,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技术能手兼任教师,配齐配强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队伍。
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开发,将企业新型学徒制教研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从省级层面、市级层面推出一批企业新型学徒制师范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建设,聚集一批优秀的、肯钻研的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品牌。
(二)教师定期去企业和社会实践
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让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深入实训场地和实习企业参观调研,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專业和技能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丰富教学案例。
技工院校组织教师参与精准扶贫、社会培训、志愿者活动,承担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的任务,带学生去乡村、去红色基地、去企业参观,带着问题去企业调研。
(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主管部门和技工院校应制定与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岗位教师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拓宽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的认定范围。
保证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开展企业研习等实践领域的教学课时,并记入工作量。要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先选优的依据。鼓励技工院校定期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主题宣传活动,选树优秀教师的典型。要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建立并完善考核机制。
五、小结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给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带来了很多鲜明的特色:校企共同开展招生工作,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校企联合设计教研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育人过程实现工学一体化等。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过程中,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会随着企业实际生产和用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技工院校教育理念的教研体系正在建立。
(作者单位: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