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商融合背景下西安市夜间经济发展探析

2023-10-13张璐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9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

张璐

摘要: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18:00到次日凌晨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主体,所进行的夜间购物、休闲餐饮、旅游体验等活动的现代消费经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夜间经济有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重要作用。西安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营业态较齐全,但还存在项目同质化严重、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提升产品业态、提升服务精细化程度等路径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异质化竞争的道路。

关键词:夜间经济;文旅商融合;城市文化

一、引言

夜间经济一般是指从当日18:00到次日凌晨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主体,所进行的夜间购物、休闲餐饮、旅游体验等活动的现代消费经济。其实质是对消费时间和消费场景上的延伸,为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其对夜间消费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夜间经济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作用。

(一)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出现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作为消费主力的中青年群体,因为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所以其消费时间大多集中在夜间。而夜间经济提供的旅游、娱乐、教育、体育等诸多服务项目,恰好能更好地满足城市主力消费群体的多种消费需求。其次,夜间经济可以实现经济运行时间的延长,它不仅能够带动和促进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经济的增长。

(二)有助于增加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最高达6.2%,2021年这一指标有所下降,但依然达5.1%。①夜间经济表现为经济活动时间的延长,所以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例如,以网络主播、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一些新岗位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失业人员的压力;而“夜市经济”“地摊经济”虽然是夜间经济中较为低级的业态形式,但由于其门槛低、风险小的特点,已成为城市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创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精细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首先,夜间经济的发展虽然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但它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防范和解决可以实现倒逼城市功能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其次,夜间经济的开展需要在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挖掘城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活动场所、设计出高水平的项目,如北京三里屯、上海陆家嘴、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等知名夜间IP产品,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魅力。

二、西安市夜间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西安作为“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夜间经济快速发展,已成為西安市的一张亮眼名片。据统计,2019年西安市夜间经济规模已达2805.66亿元,夜间人流量7.12亿人次,夜间人均消费金额394元,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重为54.6%。在2020年西安市夜间人均消费金额和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重分别上涨为451元和58.3%。

西安市夜间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

西安市夜间经济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表现为摆摊自营的露天餐饮夜市等低级形态。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夜市为城市来了食品安全、市容卫生、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使得“西安夜市”闻名全国,为夜间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大型商圈陆续出现。由于更易于管理且产品档次更高、更符合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的西安市民的消费需求,商圈逐渐取代传统夜市,成为西安市夜间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西安市政府依托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专门为发展夜间经济制定规划,成功打造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夜游IP项目。在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上,西安市获评“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及网红步行街”,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夜景区”,《长恨歌》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等。

(二)重规划,经营业态齐全

2018年4月,西安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重点发展夜间观光,文化休闲,特色餐饮,演艺体验,购物旅游5大夜游经济产业。7月,市政府出台《西安市商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夜间经济区”。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发布的《西安市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打造丝路文化演艺之都,建设多元化品质酒店民宿,振兴“食尚西安”金名片,打造“夜长安”夜游品牌。2020年6月,市商务局出台《西安市加快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夜间购物潮地、发展夜间特色餐饮、打造夜景风情街区、增加夜间商旅文融合供给等新一阶段发展夜间经济的四项主要任务。2022年5月,市商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措施,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恢复发展。在这些政策的全力推动下,西安市已形成具有规模的特色夜市100余个,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步行街区等特色夜游街区30余个。目前,西安市夜间经济呈业态多元化快速发展,经营涵盖餐饮、购物、娱乐、观光、文化、休闲、体育等,能够广泛而深入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夜间生活、娱乐和休闲所需。

三、西安市发展夜间经济的优势与不足

西安市拥有优越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需求保障。但是,西安市夜间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其他发达的城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优势

1.气候和交通优势

西安市地处北温带平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3.0℃~13.7℃,全年皆适合开展夜间经济活动。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全年完成起降航班34.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722.1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七位。目前,机场已与国内外65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通航点198个,航线337条;其中,国际(地区)通航点67个,航线75条,可联通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旅游城市。①西安市铁路枢纽为全国六大铁路枢纽之一,西安北客站是亚洲最大火车站,将建成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网,以西安为中心到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已初步形成。西安市公路枢纽也是全国六大公路枢纽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和“二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总之,空、铁、公等交通方式均能满足海内外游客出行西安的需求。

2.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西安位于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腹地,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不仅有着丰富的动植物、地质等自然资源,还拥有翠华山、楼观台等诸多风景名胜区。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临潼区的骊山,以及秦岭北麓沿线的蓝田、长安、鄠邑、周至等县区。其中,终南山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作为世界历史名城,西安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境内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18处,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等六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造就了西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有楮皮纸制作、牛羊肉泡馍制作、牛郎织女传说、秦腔等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其中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级非遗项目。

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据统计,2019年西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110.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71%;旅游业总收入3146.05亿元,同比增长23.14%。

3.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势

近年来,西安市紧抓“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要战略机遇,经济和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20.3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2%;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783元,比上年增长5.0%。另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2952907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增加4485070人,年均增长4.34%。经济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不但扩大了市民的消费需求,还形成了多样化的消费意愿,为夜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二)不足

1.部分项目业态低端且同质化严重

尽管西安市夜间经济的经营业态比较齐全,但除了一些特色街区外,大部分项目存在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一是很多以餐饮和小商品零售为主的美食街、商业街、夜市等,经营品种大同小异,商户盈利比较困难。二是以餐饮、购物、娱乐为主的大型商圈,其夜间经营大部分是对日间项目的延续,对市民和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三是南部县区虽然拥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开展的夜间经济项目大多是以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的“农家乐”,或它的简单升级形式“民宿”。

2.文化类项目供给不足

西安是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名城,但目前提供的文化类夜间经济项目明显不足。首先,大部分文化场馆夜间不开放。目前西安市拥有上百家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但几乎都在18:00之前停止开放,“24小时图书馆”“夜游博物馆”等项目在西安屈指可数。其次,文化演出市场忽视了本地市民的需求。目前西安的演出市场以面向游客的旅游演艺为主,如《长恨歌》《秦俑情》等,而面向市民的城市演艺的数量和质量都十分有限,难以培养市民的观演习惯。第三,旅游产品的文化挖掘深度不够。西安市目前有一批文旅商融合比较成功的夜间IP项目,如大唐不夜城、永兴坊等,但普遍存在文化展示为主、游客体验不足的问题,不利于提高游客的出游意愿。

3.城市内部交通不够便捷

首先,主城区道路拥堵情况严重。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缓堵措施,但西安市依然位列全国拥堵前15城市,极大影响了市民和游客出行的积极性。其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交和地铁是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的首选,但普遍存在停运时间过早的问题。即使是热门景区或商圈附近的线路,一般也会在23:00时以前结束运营,只有节假日才会将部分线路延长至24:00。第三,夜间停车资源不足。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20万辆,高居全国第七。相对于机动车的数量和增加速度,车位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车位数量有限、停车场距离目的地较远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市民和游客夜间自驾出行的体验。

四、西安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是否活跃和開放的重要表现。因此,西安市应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通过发展夜间经济实现城市经济和管理水平的跃升。

(一)提升产品业态,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新开发康养、体育、教育、娱乐、休闲等项目

西安市南部地区位于秦岭北麓,拥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且距主城区只需1~2小时车程,非常有利于开展夜间经济活动。有关部门可以在满足秦岭生态保护条件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出高品质、特色化的森林夜游项目。对已有的农家乐、民宿以及道路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结合康养、体育、教育等项目成立主题俱乐部,开展徒步、自行车、攀岩、读书、观星、动植物保护等活动;依托已有的森林公园、生态公园,设计开发标准的汽车营地和帐篷营地,开展音乐节、电影节、热气球等主题活动;在沿河生态公园开发游船项目,利用光影等技术、结合历史或民俗背景打造两岸场景,并利用游船的停靠点将特色餐饮、手工作坊、博物馆等串联。

2.深挖城市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高品质文化项目

对以文化展示为主的大唐不夜城等景区,应进一步丰富原有的夜景、夜演、美食等产品内容,通过VR、全息投影、实时交互等高科技手段打造生动的故事场景,使游客参与互动,增强项目的文化体验。充分利用剧院、歌舞团等演艺资源,打造一批优秀的话剧、地方戏、歌舞剧等中小型演艺项目,既能丰富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又能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积极推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的夜间开放,并开展夜间主题活动,使这些场馆不但是文化展示的旅游景点,更是文化教育的基地。精心打造有品质、浓缩西安城市文化的文创产品,除了常见的摆件、书签等产品外,着重开发迎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食品、服装、手账本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产品。

(二)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1.设立专门机构或职位统筹管理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文旅、商务、市场监管、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统一目标、协调合作。因此,为了打破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壁垒、提高沟通效率,避免各建各管、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建议设立专门机构或设置专门职位负责统筹管理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这在许多城市已经实行并获得成功,例如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设置“夜间市长”,纽约成立“夜生活办公室”,北京市实行市、区、街(乡镇)三级“掌灯人”制度,上海市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等。

2.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第一,优化城市夜间交通服务。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夜间出行高峰时段,可将热门景区或商圈内部和周边的道路设置为分时制步行街,在附近道路设置海绵车位,并鼓励周边单位将自用停车场向公众开放;利用大数据,合理规划并及时调整公交、地铁、旅游专线的夜间运营路线和时间。

第二,搭建城市夜间智慧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综合性城市夜间智慧管理平台,收集和整理城市夜间人流、车流、消费等各项数据,科学分析夜间经济运行规律,市民和游客可据此制定出行计划,经营者可安排经营方案,交管部门可制定交通管制措施,公交、地铁可规划运营时间和路线,安保和环卫部门可安排工作重点等。同时,平台还应及时发布对各项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并作出科学预警,以便市民和游客及时调整出行计划,经营者及时调整经营方案,各相关部门及时调整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三,为市民和游客开发APP和小程序。可以在APP和小程序上建立景区电子导览图,提供景点位置、排队人数、节目表演时间等信息,便于游客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排队和等候;可以发布各类夜间消费榜单和实时消费热力图,以供市民和游客参考并引导其错峰消费;可以实时发布景区或商圈周边道路和停车信息,地铁、公交、出租车运营和站点信息,提高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的便利度;设置在线客服功能,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咨询、投诉、建议等及时得到反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夜间经济是城市实现稳就业、促消费、提升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各地竞相发展夜间经济的背景下,西安市夜间经济的发展更要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文旅商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异质化竞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毛中根,龙燕妮,叶胥.夜间经济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0(02):103-116.

[2]邹统钎,韩全,常梦倩.夜间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N].中国旅游报,2019-2-26(03).

[3]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EB/OL].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07/t20190712_101451.html.

[4]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s://sww.sh.gov.cn/gnmygl/20191115/0023-247278.html.

[5]红火夜经济点燃西安城——西安市夜間经济调研报告[R].西安市统计局,2021.

[6]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西安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7]西安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2021.

[8]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R].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

[9]肖琳.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西安市交通优化提升新闻发布会[N]华商报,2021-06-10(B2).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部】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城市节点空间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讨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文化传播的方略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