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纪实影像传播策略研究

2023-09-30王献玲王少帅

国际公关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传播策略

王献玲 王少帅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纪实影像对于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题试图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化认同、文化冰山等理论资源,梳理并提炼大湾区城市群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结合纪实影像传播的优势,为未来大湾区的纪实影像创作与传播提供策略支持。

关键词:文化认同;纪实影像;文化价值符号;传播策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要把大湾区建设为国际一流湾区。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不仅是经济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将在增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大湾区城市地理接近且同根同源,但因香港、澳门处于不同的体制和文化之中,港澳同胞对国家民族和身份认同还有一定程度的疑惑甚至混乱。在媒介化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需要纪实影像承载与构建。笔者以有关大湾区主题的纪实影像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化认同、文化冰山等理论资源,梳理并提炼大湾区城市群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结合纪实影像传播的优势,为未来大湾区的纪实影像创作与传播提供策略支持。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纪实影像的作用

文化认同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是谁?”,这一概念具有深远的内涵。1988年,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了 “文化记忆” (cultural memory)的概念,把记忆现象从个人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拓展到了文化层面,他认为文化记忆建构的身份认同是民族或国家得以存续的基础。[1]纪实影像作为重要的影像类型之一,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纪实影像特别是纪录片以真实为生命线,被誉为 “国家相册”,它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因其非虚构、平实、故事化、有限度选择的创作原则,能够有效地传承文化内核并能促成民族精神共识的形成。通过纪实影像记录大湾区发展的进程,讲述大湾区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凝聚大湾区人民的集体智慧,传播大湾区人民的精神,将是提高大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构建大湾区精神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二、大湾区纪实影像的发展历程与认同向度

粤港澳三地长期以来都是纪实影像创作的重要取材地,《规划纲要》出台前后,粤港澳地区涌现出了一批纪实影像,例如2017年的 《港珠澳大桥》 《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的 《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的 《鳗鱼的故事》 《十三行》、2020年的 《扒龙船》 《童唱岭南》 《未来,如粤而至》、2021年的 《打功夫》 《澳门之味》、2022年的 《走进香港制造》 《行走的图腾》 《预见中国:从大湾区看未来》。香港无线电视台 (TVB)推出了 《桥联大湾区》 《透视大湾区》 《细看大湾区》等一系列作品。这一批纪实影像作品有的由内地传媒机构出品,有的是内地传媒机构与特别行政区联合制作,有的是中外纪录片团队共同拍摄制作并在海外播出。在题材上,既有历史、人文、科技、美食、经济等常规题材,也有某些细分领域的题材创新,例如 《童唱岭南》以粤语童谣为主题,寻找童谣在岭南大地和海外华人中的传承故事,帮助大湾区人民找回情感和祖籍脉络,让岭南童谣文化薪火相传;在语态上,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语态,重点表现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有春风化雨般的多元语态,记录大湾区的历史人文与百姓生活。纪录片样态也有所创新,如适应碎片化时代收视习惯的微纪录片 《未来,如粤而至》以及历史体验式纪录片 《十三行》。

这些纪录片皆以国际视角站在当下,以生动故事面向未来探寻共同的价值追求,向全世界呈现了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大湾区形象,符合国家战略,十分现实且必要,也为大湾区文化认同的纪实影像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然而,梳理近五年来的大湾区题材纪实影像作品,从题材范围、故事挖掘、人物刻画、传播手段方面考察,仍存在大湾区城市群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清晰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文化隔阂未消除等问题,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提炼湾区各城市的文化内涵,继续寻找创新的创作手法与传播方式。

三、三个维度挖掘共性文化价值符号

乔纳森·弗里德曼有关文化认同的理论认为,文化认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天然存在的种族文化认同,这类认同是不能够被建构的;另一类则是包括传统族群文化认同、现代族群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在内的可以建构的认同。[2]因粤港澳大湾区同属于中华民族,有着天然的种族文化认同不能被建构,纪实影像要进行 “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与突破。

(一)寻找共同的物质象征符号

文化认同被学者们认为植根于社会生活方式之中,生活方式作为一种非哲学存在,是普通百姓的生活选择。基于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命運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之上的文化认同,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变量。民以食为天,食是琐碎日常之中的特殊存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既有国际美食大都市——香港,也有在国内享有盛名的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广州、佛山、顺德,美食类纪实影像将成为显性元素和共同符号承载,更容易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引发受众共鸣与美食背后的深层次文化认同。如 《澳门之味》 (2021)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联合制作的美食纪录片,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全面展示具有澳门特色的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让大湾区百姓在传统葡国料理与东方烹饪的交流、碰撞、融合的美食故事中,自然而然对文化认同有了新的认知。

又如衣食住行中的 “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后,央视最早推出的纪录片 《港珠澳大桥》忠实再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借助桥梁这一载体阐述了 “一国两制”背景下大湾区建设与推进粤港澳三地一体化对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屋建瓴地呈现出大湾区建设将给地区发展与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便利。

纪实影像创作者应更多关注大湾区日常生活本身,如关注生存、保暖、健康、医疗、教育、家庭、社区环境等,分享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平等互助、友爱守序的新模式等,通过把抽象的文化认同落实到具象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之中,传达大湾区建设带给普通百姓的实惠与幸福感。

(二)寻找共通的文化记忆符号

大湾区建构城市群间的文化认同,不仅仅要实现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物质实践层面的认同,还要实现情感和价值层面的认同,需要调动城市群共享的集体记忆体系和历史资源,重塑特定版的集体记忆,从而打造特定版的大湾区文化认同。创作者应唤醒大湾区城市间共有的信仰信念、神话传说、民俗节庆、人文历史、纪念仪式和非遗等方面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符号,如武术、粤剧、舞狮、龙舟等传统文化艺术与技艺,如冬至大过年、春节 “行花街”“写挥春”“逗利是”等节日文化。回溯历史传统,并不是单纯地回归,而是挖掘湾区共有的价值观和人性层面的共鸣之处,通过纪实视听语言传递和延扩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湾区纪实影像最先入手的题材较多从历史人文、非遗传承等文化符号开始,如 《打功夫》 (2021)走访了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多位传统武术传承人,叩问传统武术的当代意义,寻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武术的方式,让武术回归大湾区人的日常,可以说是在寻找大湾区的 “武魂”。

然而,由于主题提炼以及可视性呈现的难度,此类题材的纪实影像并不多。纪实影像对大湾区集体记忆、文化历史的唤醒将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创作者长期的努力,更充分地发掘大湾区人们共有的记忆内核,唤醒大湾区历史中关于包容与共赢、传统又汇融创新的精神气质,调用多种文化资源,重新打开地域特色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记忆阀门,在光影中构建大湾区新的记忆链接与情感空间。

(三)寻找和而不同的话语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 “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深浅程度不同,且分属三个关税区、拥有三种货币,文化融合和认同的难度较大。文化融合和认同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相互接触;二是碰撞和筛选;三是重新整合。如何在文化间性之间找到话语路径,湾区题材纪实影像需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彼此尊重、共议协商中实现现代性共同体的建构。一方面,要跳脱自说自话、以我为主的局限,深入了解三地的不同,减少以我为主的灌输,增加真诚的交流互动。如由中美纪录片团队制作播出的 《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以第三者的视角,通过艾美奖得主杰弗里·莱曼的观察来见证大湾区的建设,其真实客观的讲述让人信服,更好地化解了人们因为身份、认知局限、生长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对大湾区的不信任感。“他者”的 “在场”增加了叙事的维度,在国际传播中建构了大湾区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寻找和谐共生的话语途径,还需要构建多元的对话体系,尊重多方的话语权,拓宽文化交流的广度,打造多元、互动的更适合于新时代的传播语系。

四、湾区纪实影像的冰山模式传播策略

明确了文化共同体需传播的内容、符号与价值观等目标之后,需要寻找符合文化认同构建的传播策略。“冰山模式”是海明威在作品 《午后之死》中提出来的概念。文化冰山理论指的是每种文化就像独立的冰山矗立在冰面上,露在海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十分之九都是隐藏在水中。文化中很少一部分是显性的存在,如饮食、服饰、建筑、语言、仪式等,而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如价值观、世界观、信仰态度等。根据文化冰山模式,可将大湾区纪实影像传播分为视听层、故事层、文化层三层。

(一)视听为先:传播湾区城市共性符号

强符号是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主流意识、社会关系,从吻合社会心理的大量普通符号中脱颖而出,是传播的有效途径。[3]在符号不断涌现又消失的现代,纪实影像传播需要分辨何为强符号,并通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视听语言传播出去,这也是纪实影像传播最基础的层面。如从重大事件或新闻之中提炼出大湾区的强符号,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符合现代精神价值的强符号,从典型人物中提炼代表大湾区精神的强符号。由此纪实影像创作者可以利用强符号作为重要的叙事载体和表现元素,使得抽象的文化共同体,更可感可知,鲜活立体。

(二)故事为媒:从他者的叙述中照见自己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合理利用悬念、冲突、矛盾等叙事技巧,巧妙选取叙事结构,通过饱满的细节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用真实的影像讲述动人的故事。希拉·柯伦·伯纳德提出:“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对观众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可能是最困难的。”[4]创作者需要运用湾区城市的强符号进行故事编码,才能使观者在他者的叙述中照见自己,从细微处感受到深藏其中的湾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传播的重要路径。

(三)文化为核:从情感到灵魂的激发

在视听层、故事层之后,文化层的传播在海面之下,却是最隐性也是最困难的。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文化认同就是集体的意识。创作者应寻找大湾区人民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以文化为媒,从情感到灵魂激发起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感。如 《澳门之味》的节目简介:讲述食物背后澳門人与祖国、与世界、与当代现实的传奇关联;如 《预见中国:从大湾区看未来》主创所希望的:片子能用个体的故事,向人们展现大湾区正在架构的桥梁——这座 “梦想”的大桥,一头连着许许多多普通人,一头通往中国的未来。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意识根植于大湾区人们的内心深处。要唤醒它,需要提炼挖掘大湾区的共性价值符号,传播大湾区的强符号,寻找和谐共生的话语路径,以视听为先,故事为媒,文化为核,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才能借助大湾区题材纪实影像被激活与牢铸。

参考文献:

[1]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隋岩.符号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 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3 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