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及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2023-09-30巴银
巴银
摘要:人类的历史就是实践的历史,实践创造人类文化,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經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不适、文化排斥、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解等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在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步接受异文化的不同,并且在遇到文化冲突时,消除思维定式、文化偏见、种族中心主义带来的负面障碍,努力寻求共同点,最终达成文化共识、互相尊重和求同存异的过程。本文对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服务国际中文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思维定式;种族中心主义;对策
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交往频率日渐恢复正常。国际中文教育在我国与其他经济体交流合作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前哨作用。只有利用好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平台,做好优质的中文国际传播,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收获志同道合的国际友人,促进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紧密合作。欲合作,沟通先行;欲沟通,文化先行。因此,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对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及中文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由爱德华·霍尔提出,是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跨文化交际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研究横跨多个学科,如人类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等,所以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性。由于发生交际的两种文化背景不同、产生原因不同,势必带来文化不适,甚至文化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文化产生的背景、对方实践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几大因素
(一)思维定式
1.思维定式的含义
从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有的人认为,“思维定式是思维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是思维由显著的变动诸如灵感、顿悟转向稳定、平和的一种态势”;[1]有的人认为,“思维定式指的是按固定的思路解决问题”[2]“这种心理倾向是在过去的经验和既有的知识影响下形成的”;[3]还有的人认为,“思维定式是主体的心理、经验的准备性与方向性”,[4]等。这些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定义,那么还有一种大家比较认同的理解,“思维定式是主体认识活动中在过去获得的经验和既有的知识的影响下形成的”。[5]可以看出,思维定式就是从以往的实践中得到大量的经验,在不考虑新情境带来的物质变化以及非物质变化的条件下,直接把旧经验应用于新的实践的思维方式。
2.思维定式产生的原因
思维定式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生理因素,也可称之为自然因素。不同年龄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所理解的层次不同,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二是心理因素,也可称之为动机因素。有的个体懒于思考,不进行创新思维,遇到新问题或者新冲突,在思维上产生惰性,依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善于开辟新的解决途径。三是实践因素。不同个体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对待新事物总是先入为主,用旧的经验去判断并实践。四是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环境长期没有改变,实践活动也没有改变,相应地,思维方式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会形成定式思维。
(二)文化偏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由于学者们分属的学科不同而百花齐放。现在学界公认的、涵盖范围比较全面的、比较经典的一个定义是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所著 《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6]
2.偏见的定义
在文化中,我们通常认为,“见”在汉语里可以指见解、想法、看法等,“偏见”就是 “偏离了主体中心的看法、见解”。“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偏见 (prejudice)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别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7]
3.文化偏见产生的原因
文化偏见是指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了对对方文化的偏见。我们知道,偏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那么我们今天谈到文化偏见的时候,先从影响偏见的 “社会学习理论”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习得的。人类很容易从自己周围共同生活的同类那里,进行实践的模仿,直接用别的个体所采用的对待异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套用在自己对待异文化的态度和行为上,这种模仿的过程,就是习得偏见的过程。如前所述,文化包含信仰、道德、习惯等等,当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交际的时候,来自不同文化的民族,很难立即融入对方的文化,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会产生文化不适、文化排斥甚至是文化冲突,如果这些文化不适应的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就会累积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异文化的消极思维,那么这些消极思维就会发展成文化偏见。
(三)种族中心主义
1.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是某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世界的中心,“意指以某人的文化为中心,以此作为评判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或者指个人认为本文化优于其他文化的程度。即相信本群体的优越,随后相信其他群体的低劣”[8]。比如,各个国家印制的世界地图,都把自己国家放在地图的中心,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一种体现。再比如,2020年美国本土掀起的 “黑命贵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起因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地区附近的布鲁克林中心,一名叫当特·赖特的20岁黑人男子驾车行驶途中被警察拦住。交涉过程中双方发生争执,警察随后开枪射杀了当特·赖特。非裔黑人平民男子意外丧生,再次激起了美国当地黑人的抗议。“黑命贵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原本是一项起源于美国非裔黑人社群的运动及其政治口号。该运动兴起于2013年,因射杀黑人青年的警察George Zimmerman 被宣判无罪,引发了黑人与 “白左”之间大量的抗议与骚乱。从这次事件中,人们再次看到,长期横亘在美国本土白人与非裔黑人之间的、来自不同肤色人种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白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黑人都是懒惰、贫困、低人一等,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肤色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文化的隔阂,也加重了种族中心主义。白人相信自己文化的优越,肆意贬低伤害其他族裔的精神和肉体,甚至引发了严重的文化冲突。
2.种族中心主义产生的原因
种族中心主义可以看作思维定式的一个外显特征。由于人类生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往往不能跳出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层去审视其他文化,目光短浅又狭隘。没有对比,也不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自然就会以自我认知为中心,认为自己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是优于其他文化的,由此形成本民族的种族中心主义。对于这种现象,中国有类似的表达,比如 “坐井观天”,或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个体局限于自己眼前所看到的,而忽视了更大范围内同样丰富多彩的异文明。
人类社会先有实践,后有意识。思维来源于意识,意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已经得知,世界广袤无垠,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条件,不同的生存条件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有所不同,不同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激发的人类思维也各不相同。在使用不同工具改造生存条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也是各有不同,换句话说,思维方式不同。正所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和不同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经年累月的实践经验塑造了带有各自特定区域文化色彩的根深蒂固的经验性思维,人们很容易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所谓的 “有色眼镜”,就是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思维定式,在文化范围内,用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思维定式对其他文化进行片面的价值的判断,演进为文化偏见,文化偏见最终升级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种族中心主义。
三、因应对策
(一)打破思维定式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第一个因素是思维定式,想要消除思维定式,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用崭新的思维去面对异文化。两个民族相互交往的时候,应该主动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异文化的优势,辩证地分析异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学习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广泛地依赖于网络交流。要善于利用科技的力量,及时消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积极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展示优质文化,通过主动输出优质文化对思维定式施加积极影响。
(二)消除文化偏见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第二个因素是文化偏见。一个国家想要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就要增加对其他文化的调查和了解,不可以不经过调查了解就直接进行判断。知易行难,人的本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甚至直接武断地认为对方的文化就是低人一等的,看不到对方文化的长处,不愿意也不想尝试去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这种情况下,更多是受习惯与情绪的影响,任何仇视、敌对、讨厌的情绪都是无理由的。在文化交往之始,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和情绪去面对异文化,并且尝试接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深入调查以求数据证实。
(三)弱化种族中心主义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第三个因素是种族中心主义。众所周知,种族中心主义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进民族凝聚力,消极的影响是可能带来文化冲突,甚至战争。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交际参与者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自觉地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9]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希腊学者的回信中谈到,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异文化,也要善用我们优秀的文化去吸引交往对象,而不是强势入侵。一旦发生文化冲突,要尝试文化对话的方式,争取最和谐的文化交往。
四、跨文化交际理念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相互交叉的圆。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会折射到语言上。[10]如今的世界对网络深度依赖,网络使跨文化交际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授课模式不得不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变成了网络授课模式,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网络授课,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历。国际中文教育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如何建立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网上中文学习资源、如何开展互联网时代中文国际传播是我们亟须思考的。
五、结束语
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经历了线下到线上、线上再到线下的过程,但是,无论教育形式如何改变,授课过程都离不开交际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应该带着 “空杯心态”——既要适应不同文化的吸引或冲击,又要主动塑造优秀文化形象,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学习中文。如果可以将跨文化交际理念与教学融合,则会为教学锦上添花,这也是每一个国际中文教育人应该铭记的学术法宝。
参考文献:
[1] 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州学刊, 1989(04):48-50.
[2] 陈光全.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浅见[J].小学教学研究, 1983(04):23-24+5.
[3] 陈光全.怎样避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J].新华文摘,1985(9):38-39.
[4] 苑士軍.论认知定势[J].晋阳学刊,1988(05):34-40.
[5] 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0(05):19-22.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程翠英.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81-82+84-87.
[9]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01):10-24.
[10]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