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
2016-03-12沈晓光
沈晓光
摘 要: 作文要创新必须有意识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充分应用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做到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关键词: 作文能力 思维定式 作文创新
创新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电子化,都是不断创造新的结果。当今社会,尤其要创新。
创新,首先要不满于现状,有更高的追求,有变革的欲望。如果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便没有创新的动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作文教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而忽视引导学生探寻写作的源头,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指导学生写作,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创新必须有意识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
人有了思维定式是很难改变的。中学课本写到,有位学生在作文里说,他家安了门铃,可是父母回来,总不按门铃,仍习惯用手敲门,于是他决定写个条子贴在门外,正当他在门外贴条子时,一阵风吹来,把门撞上了,他竟也用手敲门,请奶奶开。这件事说明,改变思维定式很难,必须下大力气有意识地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思维定式,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籍》等书,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对写作本质的认识,更丧失写作兴趣。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素质背道而驰。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二、充分应用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做到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1.所谓立意新,就是指文章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对于同样的生活,每个人的感受往往不同,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文章就有新意。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运用侧向思维,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比如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各种变化,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逆向思维,也能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反弹琵琶”出新意。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一般考生都是从赞扬诚实守信,批评虚伪作假的角度立意。湖南有一考生写的《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真诚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地做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立意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为使自己的观点成立,文章用战场上“兵不厌诈”和商场上“诈而不欺”的事实支撑,最后辅以辩证的分析论证,使中心思想不失于偏颇绝对。这一立意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那么亮丽,那么惹眼,一下便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材料新,是指不能光用些课本上或报刊上大家都熟知的材料,取材要从自己独特的经历或阅读中选取。一般说,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但人和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结构大致一致,实际经历的事情也相似,似乎差不多,要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鲜事,确实比较困难。但如果把个人的思想加到那些不是新鲜事的事件上就能写出新意。比如在写母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母亲给自己洗衣做饭,下雨给自己送伞,这两个构思都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会显得俗滥,但如果跳出这种构思,就会显得新颖。如我的一个学生写母爱,写母亲化名为自己的一个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帮我解开心结,这样的材料就显得比较新。
3.形式新,并不是创造新的体裁,而是考虑通常用在某些内容上的形式,可不可以换换别的形式,或者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等。近年来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不少变换形式的佳作。例如故事新编式:写诚信这个话题,让阿Q去经商,不讲诚信,惨遭失败。戏剧对话式:让两三个人物,几段精彩的对话,表现一个中心。电影镜头式:描写几个画面,组接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评书式:拟两个回目的小标题,模仿说评书的口气。但是不论怎样变换,一定要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损害内容,或者非驴非马,弄巧成拙。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只要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