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手学生发问,打造数学“问学”课堂

2023-09-27冒昌梅

成功密码 2023年1期
关键词:补角问学等腰三角

冒昌梅

“问学”课堂是以“问”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发问,教师要聚焦学生的“问题”,以“问”为主线,引导学生从问题探究中,去生疑,去解惑,去获智。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不会问。“问学”课堂的构建,始于学生的先学后问,由问而学,最终达成以“问”促学、以“问”促教的目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搭建平等、轻松、快乐的数学课堂。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提问

在数学“问学”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自主发问的环境。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初中数学课堂,围绕一些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搭建生活化情境,由学生去认识、去发现,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围绕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性质以及边与角的关系,教师出示一些民居图片。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些特色民居的屋顶很有趣,结构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在黑板上将屋顶结构画成图1所示的等腰三角形。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顺势对该等腰三角形进行描述,已知AB=AC,立柱AD⊥BC,BC=6,∠BA C=120°,问∠B是多少度,AD的长度是多少?接下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别得到腰所对应的角相等,再根据顶角、垂直关系,得到∠B为30°。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进而算出AD的长度为√3。

由此,从具体联系到抽象,再由抽象转换到具体,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抓住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问学”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所谓,学贵有疑,教师要转变观念,将课堂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去提问。学生有了问题,才能更好地深入思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余角和补角”时,一些学生对何为“余角”,何为“补角”总是不明白。教师出示一张由两堵墙围成的院角,并挑选一位学生,让其站在院子外面,问如何求出其“余角”和“补角”。该学生提出质疑:仅仅给出一个角,是不能求出该角的余角和补角。这时,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概念,“互为余角”与“互为补角”,请同学思考余角和补角的特点。有学生发现,“互为余角”,说明这两个角的和为“直角”即90°;“互为补角”,说明这两个角的和为“平角”即180°。我们再对此进行具体化,∠A+∠B=90°,则∠A与∠B互为余角;同样,∠A +∠B=180°,则∠A与∠B互为补角。顺着这个思路,当测算出院子两堵墙的夹角后,其余角、补角也能够计算出来。

由此,从“互余”“互补”的概念出发,引领学生挖掘其特征,进而激发学生探究“余角”“补角”的能动性。学生在质疑、思辨中,进一步明晰“余角”“补角”的内涵。

(三)点拨学生方法,突破学习难点

在“问学”课堂,教师不仅要“教”,还要指导学生去“学”,掌握数学方法。教师要做到“让学”,即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助力学生开阔数学思维。学生懂得了“怎么做”,才能自主去探索、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比如,在学习“相似判定和性质”时,认识“相似形”“相似比”,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都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普遍认为不好学的难点。如图2所示。

已知△ABC,点D位于BC上,BD:DC=2:1,点E为AD的中点,BE交AC于点F。求BE:EF的值。观察图2,请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有学生提问,既然要求解两条线段的比值,则必须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找不到应该是哪两个三角形。教师顺势点拨,求解BE与EF的比值,观察BE和EF分别有哪些三角形与之相连。有学生找到了BE相连的三角形有△ABE、△EBD,EF相连的三角形只有△AEF。有学生提问,找出与△AEF似的三角形,就能找到对应关系。显然,学生的视点都集中在△AEF上,教师再次点拨,一种是通过构造法,来构造一个与△AEF相似的三角形。怎么构造?有学生很快想到,过点D作BF的平行线,可以围成“A”字形。根据4 E=ED,BD: DC=2:1,得到解法。另一种是,通过点D作AC的平行线,得到构造图形,B、C、F三点构成“A”字形,进而求解出结果。

由此,顺着学生的“发问”,教师要做好点拨、引领和启发,帮助学生由“问题”中来,再到“问题”中去,锻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二、把脉学生思维,從师生互动中揭示问题本质

“问学”课堂中,教师不是课堂包办者,而是要将思考、探究赋权给学生,引领学生敢问、善问,提高学生学习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调控好课堂“发问”进程,强调师生互动,构建参与性、发散性、开放性数学课堂。

(一)引出“问题串”,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

“问题串”是一系列问题的连续性发问。教师在构建“问学”课堂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问题串”引领,帮助学生循着“台阶”,学懂数学。

比如,某题中,京沪铁路全长1462 km,货车车速为o km/h,客车车速是货车的2倍。问题:货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货车从北京到上海,比客车多用多长时间。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来描述两者的数量关系。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式”的认识和应用。在该题求解过程中,我们设置“问题串”如下:尝试写出客车速度的代数式?该题的解法,与之前哪种运算类似?讨论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对分数与分式性质展开类比?方程中有分母,应该怎么处理?去分母后,该方程转化为什么方程?据此,学生可以回顾所学的知识点,深入感受“分数”与“分式”的差异,再通过去分母,让学生将“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点串接起来。

学生借助于“问题串”的引领,从课堂上增强了自主思考、自主发问的意识,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

(二)巧用类比思想,培养学生数学逻辑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渐进达成。在“问学”课堂上,教师要多运用类比思想,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课堂提问更活跃。

由此,运用类比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运用类比思想,还可以拓展到分数与分式教学的比较,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之间的比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

(三)强调动手实践,洞明数学本质

“问学”课堂,学生由“问”而学,教师因学促“问”,师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助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但数学是严谨的学科,鼓励学生动手“做”数学,在体验中了解数学的本质。

比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导人环节设置思考问题:在一个平面内,任意两条直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有学生在纸面上画出两条直线,发现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当教师提出“平行线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时,某学生举手提出了质疑。该学生将手中的白纸举起,并将两边进行重叠,原本平行的两边,这时却“交”在了一起。该学生理直气壮地阐述,很多学生也都表示了“认同”。教师并不要急于解释,而是鼓励学生去讨论,去动手找出实例来推翻对方的观点。最后,我们将“在一个平面内”作为条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平行线”定理描述的严谨性。

总之,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去发问,去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问学”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问”的契机,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问”中体悟数学学科之妙。

猜你喜欢

补角问学等腰三角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余角和补角》作业讲评课教学思考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华东师大版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