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3-09-27李晓萌

成功密码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文本

李晓萌

美育是以艺术的形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从而提升他们对人性美的感知,并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审美活动引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产生愉悦的享受。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能体悟到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使自身的行为得到约束。学生在审美体验活动中,能沉浸其中,融入审美的情境,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获得情感充盈的体验。

一、营造审美情境,激活审美心理

(一)营造情境美

教师要遵循美育规律,为学生营造审美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审美的境界,并获得愉悦的体验。审美活动能协调学生的心理要素,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优美的画面,通过提供悦耳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感知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氛围。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去品读文本、体味情感,理解文本的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增强美的表现

力,营造感知美的环境,让审美真正发生。

(二)唤醒体验美

语言文字缺乏形象性、生动性,不易被学生感知。部编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审美经历,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去感知美。学生沉睡于心的美的体验被唤醒,与文本产生链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如在学习《雨的四季》一文的内容时,学生对生活中雨的感知尚处于浅显的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感受文本中发芽的树、沾雨的花苞、复苏的小草。教师借助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审美感知与鲜活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三)感知生活美

文本的美无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果只依靠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就难以形成深刻的体验。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开展美的活动,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他们对美的感知。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得审美的感知。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春花图和春雨图的视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体味文美景美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品悟读思美

诵读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使他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悟,形成个人审美的体验。学生在诵读的活动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技巧、情感的示范与指导,并借助范读向学生传递情感的内涵,促进他们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学生通过涵泳、品味文字,引发自身的想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赏读重点词句,从而感受紫藤萝的生机勃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质。

二、解放学生个性,开展多元分享

(一)拓展表达空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表达,给他们提供阅读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要营造自由、轻松、民主的审美氛围,尊重学生的审美,让他们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与文本互动、自由表达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让他们的思维从文本中向外发散,充分释放他们的创造活力。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品味文本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抒发情感、积极表达自我,引导其形成个人的审美感受。

(二)分享多元解读

教师要为学生留有个性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不会针对教师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借助思辨性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积极分享观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则对他人的看法进行吸收与批判。教师要开展多元解读的分享活动,为学生提供分享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围绕主题内容,立足于不同角度进行分享,能促进学生审美的体验,形成批判的思维,进而提高审美品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记录阅读体会的习惯。这样既能学会批注阅读文本,也能形成多元解读的习惯。教师要推进阅读分享活动,营造共读的氛围,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参与批判性阅读,将学到的方法与体验迁移至课外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审美品位以及鉴赏能力。

(三)鼓励个性创作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的体会,也要注重学生从教师教学中获得的感悟,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审美体验。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有学生认为,“我”是客人,在这里可以受到优待;有学生认为,“我”可以避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可以不用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有学生认为,可以体验钓虾、放牛等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也有學生认为,这里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视角,引领学生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分析,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师让学生阅读第4至第9自然段,概括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并说说详写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感受到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等心情变化,从而表现“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教师让学生仿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借助心理活动去刻画人物,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强化阅读指导,夯实育人效果

(一)注重阅读指导

阅读是学生增强理解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内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为终身阅读夯实基础。但学生仅依赖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借助课外阅读积累学生的阅读量,促进阅读方法的吸纳与内化。教师要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名著等建立联系,改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品位不高的现状,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联通,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要培养学生泛读、浏览等快速阅读的方法,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拓展他们的阅读量。学生也可以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运用摘抄、批注、写笔记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要素分散于各单元中,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地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要在各单元教学中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让学生围绕单元要素来加强语文素养。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为“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学会写景,融情于景”,学生阅读《春》一文时要重点赏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句,感受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色,表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济南的冬天》采用融情于景的描写方法,以写景状物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

(三)发挥教研力量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因对美育内涵理解不当、审美方法欠缺等,导致教材中的美育价值被遮蔽。学校要搭建教研平台,加强教师间的评课与指导,挖掘文本的美育资源,呈现美育效果。共研活动可以改变教师成为审美主体、美育形式虚化的现象,为学生留有体验、想象、品味的空间,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教研组要加强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评价的研究,通过丰富的审美活动达到以美育人、以美育美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审美活动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自由的想象、充盈的情感,让学生有多元的解读机会、个性表达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文本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