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词的现代传承

2023-09-22周子豪

新楚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唐宋词传承

周子豪

【摘要】唐宋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自出现之始便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曾经在改革开放后红极一时的港台流行音乐如今虽已风光不再,但仍在华语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港台流行音乐能取得如此成就固然离不开其本身的独到之处,但它对传统文学尤其是唐宋词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故尝试从港台流行音乐对唐宋词的传承表现入手,探讨港台流行音乐能够传承唐宋词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词;港台流行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40-05

2022年起,一档名为《古韵新声》的文化节目在央视播出。这档节目以诸多唐诗宋词入曲,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唐宋词除了在课本里出现外,最常见的便是出现在流行音乐中。唐宋词与流行音乐之间虽隔着千年历史,但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当代很多流行歌曲都用到了唐宋词元素,可谓是对这种音乐文学的遥远回应,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流行歌曲就是当今的“唐宋词”。流行歌曲对唐宋词的传承表现在何处?二者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会产生这种相似之处?这种传承能给如今的华语乐坛带来什么启示?以上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流行歌曲传承唐宋词的表现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中秋词中无可置疑的第一,无论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1]321,还是清人王国维评价此词“若屯田之《八声甘州》,玉局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2]172,皆能说明这首中秋词的极高传唱度和无限魅力。不过很多人熟悉这首词却是因为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但愿人长久》在作曲家梁弘志的重新谱曲,歌手邓丽君和王菲先后倾情演唱,苏轼原词的极高知名度三重因素叠加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火到了今天,长达40多年。

其实,当代流行歌词创作对唐宋词的借鉴情况非常之多,其中既有如《但愿人长久》这样直接全盘挪用的,也有将唐宋词的名句、典故进行化用的,甚至还有将唐宋词中的意象引入歌词的,这些都是当代流行歌曲传承唐宋词的具体表现。

(一)流行歌曲对唐宋词的全盘挪用

从古至今,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传承其来有自,如开建安文学之风的曹操,其《短歌行》便是原封不动地“照抄”《诗经》;张志和《渔歌子》被清人刘熙载评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3]107。面对如此经典的篇目,苏轼率先添字作《浣溪沙·渔父》,随后黄庭坚、朱敦儒等人也都对该词进行二次创作,可见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作品自古而然。

当代乐坛亦是如此。1982年底,台湾歌手邓丽君推出了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专辑,当中十二首歌皆以唐宋词为蓝本,谱以新曲做成,同时邓丽君还坚持以每首作品中的词句为曲目命名,使歌曲更富诗意。昔日文学史上的名篇在各大作曲家的重新谱曲和知名歌手的倾情演唱之下,由案头文学变成了绕梁三日的歌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无疑是唐宋词传承的最好例证。

除邓丽君之外,还有由港乐教父顾嘉辉作曲,著名歌手罗文演唱,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一起推出的歌曲《满江红》,于岳飞的原作一字不改,唱出了词人的满腔悲愤;林志颖为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演唱的《望海潮》,亦对柳永的词作全盘挪用,等等。

这种全盘挪用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歌曲的传唱度,毕竟听众对作品内容本身已经耳熟能详,只要作曲功夫高超,也算是一条发歌的“捷径”;另一方面对唐宋词本身也有好处,很多词作虽然早已成为经典,但在音影传播成为传媒主要手段的今天,流行音乐相比传统的记诵方式显然更有记忆点。

(二)流行歌曲对唐宋词的选择性吸收

在部分人看来,拿古人作品重新谱曲毫无创新可言。面对如此质疑,更多的音乐人选择不全篇挪用,而是部分引用唐宋词,甚至是只取一句话、一个词作成新词,这种歌词虽多数已失所引之词原貌,但这种“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却能使歌曲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台湾歌手周传雄的代表作《寂寞沙洲冷》,歌名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词表达的是被贬后的孤寂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填词人陈信荣所作歌词却描写了一个溺于失恋痛苦,只能如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般思念对方的男人。显然,“寂寞沙洲冷”虽出自苏轼,“梧桐”“孤鸿”“沙洲”等意象也仍在使用,但歌词内涵却由人生中的失意与坚持变成了爱情里的困惑与痛苦。

与《寂寞沙洲冷》创作方法类似的还有香港歌手容祖儿演唱的歌曲《花千树》,此歌名便是化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4]91显然,辛词是借描写上元节的灯火繁华,来表达那位“意中人”的难以追寻,但香港词人黄伟文所作《花千树》虽然部分歌词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意味,但歌词主题却是寻爱之难,将原词的广阔内涵缩小到男欢女爱中去了。

除此之外,台湾作家琼瑶虽以言情小说及其影视化改编出名,但其影视作品的很多配乐都由她亲自操刀,且多引用唐宋词中的名句。如她为电视剧《梅花三弄之鬼丈夫》所写的片头曲《鸳鸯锦》,可以说句句皆有来处,其中歌名取自晏几道《鹧鸪天》:“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5]122前四句歌词:“梅花开似雪/红尘如一梦/枕边泪共阶前雨/点点滴滴成心疼”则分别出自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张镃《水调歌头·姑苏台》、聂胜琼《鹧鸪天》,化用之能确是不俗。

由此可见,很多填詞人在作词之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唐宋词的元素融入歌词之中。这种融入既可以提高词作的文化内涵与古典韵味,又可以让歌曲在良莠不齐的当代音乐市场中脱颖而出。虽然很多词作跟原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但这种选择性吸收也说明了人们对唐宋词的鉴赏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借鉴方式也越发高级。

(三)流行歌曲对唐宋词意象的借鉴

除了对唐宋词的全盘挪用和选择性吸收外,还有对唐宋词意象的借鉴。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神思》篇强调过意象的重要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6]249词也是由一个个意象连缀而成,那些意象寄托着文人的情感志向,所以我们才会一看到“柳”就想起离别,一看到“月”就思念故乡……毋庸置疑的是,唐宋词中的诸多意象已成为当代流行歌曲创作的宝库,众多作词人在创作之时会不可避免地使用这些意象来表达想法。

当代词坛在融唐宋词意象入歌词方面最出类拔萃的当属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御用填词人方文山。周杰伦虽然风格多变,但真正让他受到各年龄段歌迷喜爱的无疑是其“中国风”歌曲。什么是“中国风”?方文山对“中国风”歌曲的定义强调了古典元素词语的重要性:“曲风为中国小调……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如拱桥、月下、唐装、绣花鞋、灯芯、壁眉、红颜等,只要在词曲中加入了这些元素,不论加入的元素多寡或比重如何,均可视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7]3将这个结论对应到歌词创作上,就是“中国风”流行歌曲对唐宋词意象的借鉴。

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开启了周氏“中国风”的新篇章,如“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一句,看到“思念瘦”我们不免会想起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52,看到“水向东流”则会想起李重光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3。除了《东风破》外,方文山最出名的“中国风”词作无疑是《青花瓷》,歌中的这句“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也容易让我们想起蒋捷感叹时光易逝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0]185。

除了上述两首歌外,方文山还为周杰伦打造了《发如雪》《菊花台》《烟花易冷》《千里之外》等著名“中国风”歌曲,这些歌曲都有着丰富的唐宋词常用意象,如“月”“酒”“雪”等,它们在方文山的妙笔下组合成不输唐宋词的新意境,给乐迷带来一次次如痴如醉的审美体验。

正是这些古典意象的使用,让原本受欧美音乐影响过大的华语乐坛有了自己的特色,“中国风”背后的“华流”也借此机会从中国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向其他国家介绍古老中国的故事。

二、当代流行歌曲传承唐宋词的原因

在普通人看来,当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词二者泾渭分明,最多不过是流行歌曲对唐宋词有所借鉴。但唐宋词最初正是配着燕乐演唱的歌词,袁行霈先生就曾指出:“唐五代北宋的词,基本上可以称为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11]279因此我们可以把唐宋词看作是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虽然千年之后,唐宋词已经成为“雅”之文学,当代流行音乐还是通俗之乐,但二者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就是当代流行歌曲能够传承唐宋词的原因。

(一)诞生之初境遇的相似性

唐宋词在诞生之初虽是作为歌词出现、和乐而歌的“小道”,但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说明当时民间不乏填词、听词者;晚唐五代上至君王下至大臣多有爱填词听曲者,从李璟、李煜、冯延巳等人的词作和《花间集》的风行便可知一二。北宋度过初期的困境后,自仁宗开始,词的创作到达了一个高峰,如词人柳永、欧阳修的词作数量便超过两百首,民间词作虽大多已遗失于历史长河中,但从《全宋词》所选篇目便可看出,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江湖僧侣,甚至贩夫走卒、妇人歌伎,无不参与词的创作。庞大的创作队伍和繁多的词作数量显示着词这一文体的受欢迎程度。

当代流行歌曲亦不例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语乐坛从“革命歌曲”阶段迈向了新时代。这一点从发行歌曲数量便可知一二,如邓丽君共发布了38张专辑,约784首歌曲;香港歌手张学友发布了58张专辑,共468首歌曲;撑起香港乐坛半边天的两个“伟文”——黄伟文和林夕,二人合计填词超过5000首,多数词作如今已成为乐坛经典。

由此可见,无论是唐宋词还是当代流行歌曲,在它们所处的年代都是最受欢迎的艺术之一。

虽然唐宋词和当代流行歌曲都有人民喜闻乐见的属性,但也同样有着不被所处时代的精英文学接纳,乃至被鄙视、排斥的遭遇。王兆鹏先生曾表明:“初期唐宋词(指晚唐五代至宋初近百年),是一种受市民大众普遍欢迎的流行歌曲,同时也是一种不受诗客文人尊重的通俗文学。”[12]121这一点从古人对“词”的称呼也可略知一二。古时文人称“词”,常要在“词”之前加上一个“小”字,如宋人杨绘在著作《时贤本事曲子词》中,提到“词”一定要加上“小”字[13]5,即便创作了三百余首词的苏轼也将词称为“小词”:“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14]12甚至到了清代,也有文人认为:“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15]351,词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当代流行歌曲在如今华语乐坛的地位也一直不高。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磁带刚刚传入大陆时,长期身处阶级与革命环境中的大陆人实难接受邓丽君歌曲中的“你情我爱”,认为她的歌曲是“艳曲”,导致邓丽君基本被大陆市场封杀,就连传唱她歌曲的人,也被视为作风不正的邪派。到了1999年,仍有人称《同桌的你》这种青春气息洋溢的歌谣“严重侵蚀了青年身心的健康成长”[16]。如今,虽然我们不再视流行歌曲为洪水猛兽,但“鄙视链”却一直存在,国内音乐制作人臧鸿飞曾在《吐槽大会》这档节目上公开指出音乐圈的鄙视链:“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17]。

由此可见,无论是唐宋词还是当代流行歌曲,它们在音乐特质上是迷人的,是受人欢迎的,但其社会地位却一直不高。时至今日唐宋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一代经典,当代流行乐曲的命运走向仍有待时间检验。

(二)题材内容上的趋同性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在题材内容上非常相似,即把“爱情”作为歌咏的主要部分。唐宋词自诞生之始便以娱宾遣兴为主要功能,华美的歌词配上舞女歌伎的轻歌曼舞,充分满足了王侯将相和市井百姓的享乐需要。既是如此,唐宋词便将写作重点放在封建社会“避而不谈”的爱情上,这种题材选择既贴合了词娱乐性的特点,又因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爱情的排斥反而给人一种“窃玉偷香”的刺激感。当代流行歌曲名字中有“流行”二字,对“流行”接受最快的是年轻人,流行传播的主角也是年轻人,而大多数年轻人正在经历的,或者说所憧憬的无非是爱情。所以当代流行歌曲必须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引起青年人的共鸣。因此大多数流行歌曲都在“爱情”上下足了功夫。

这一点从唐宋词的作品题材数量便可见一斑。据刘扬忠先生统计,“《敦煌曲子集》中“言闺情及花柳者”最多,约占40%,高居各类题材榜首。《花间集》500词中,有411首以女性为描写对象,占总数的82%……冯延巳今存110首词中,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达100首之多;李璟仅存的4首词全写女性;李煜传世34首词有一半是写女性的。”[18]北宋词人柳永,200多首词中也有一半多是写男女情爱的,可见爱情是唐宋词的“顶梁柱”。流行歌曲更是如此,无论是演唱《甜蜜蜜》的邓丽君,还是香港新老“歌神”张学友和陈奕迅,皆以情歌出名,林忆莲最经典的10首歌也全都是爱情主题,哪怕是周杰伦作品中以王羲之《兰亭集序》命名的《兰亭序》,也在歌词中大声喊出了“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的爱情宣言。

内容上,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也相当一致。一是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如韦庄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19]433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心上人的大胆追求。李宗盛作词、林忆莲演唱的《不必在乎我是谁》则更直白地写出了失意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大胆宣告女性对爱情的渴求。

二是对甜蜜恋爱的描写,如李煜的《菩萨蛮》“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9]38,以艳笔写出了沉醉爱河女子的可爱姿态,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黄伟文为容祖儿写的《华丽邂逅》歌词同样浪漫无比:“浮游在无限宇宙/总算拖过你的手/银河上华丽邂逅/衣角沾满了星斗”听者听之不免会想到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情景,且较之原典少了离别的悲哀,多了“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洒脱。

三是对失恋痛苦的表现。词中最著名的失恋词当属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0]57,将失恋者的痛苦与痴情表露无遗。当代流行歌曲中亦不乏对失恋痛苦的表达,如林夕作词,张敬轩演唱的《春秋》,借《春秋》只记载历史要事之实,点出男女爱情注定被遗忘的悲伤,用情至深,令人动容。

四是对离别相思的呈现。古代交通不发达,通信手段几近于无,相爱之人若是分别,下次见面便不知是何年何月,因此有大量的唐宋词描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悲观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0]27,乐观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1]107。现代的交通通信虽然发达,但相爱之人也未必能长相厮守。何启弘作词、张学友演唱的《吻别》无疑是对爱人离别场景的最好演绎,将失恋者缘尽而情未了的不舍与纠葛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是对阴阳两隔的哭诉。唐宋词中还有专写死别的词,也就是悼亡词,其中最著名的悼亡词当属苏轼为悼念其亡妻王弗而创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2]100,以平实之笔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当代流行歌曲中亦不乏“悼亡歌”,潘源良填词、张学友演唱的《遥远的她》便描写了一对天人永隔的恋人,这首歌曲风柔和,旋律凄美,歌词将爱人的离世与男子的心碎娓娓道来,张学友演唱时的感情也浓烈非常,可谓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都对爱情主题异常的偏爱,这不仅是因为爱情对人类来说有着永恒的魅力,还因为对爱情的书写更符合二者的某些特性。

(三)时代背景的相似性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所以在社会境遇、题材内容等方面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是相似的。

五代十国可以说是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国家政权更迭迅速,频繁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晚唐词的两个“重镇”——西蜀和南唐却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统治者的喜好与休养生息的政策等因素远离战火,再加上自然资源的富饶,两地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为词的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北宋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度过立国初的凋敝后,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君王刺激社会经济发展措施的实施,使宋朝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则催生了一大批市民阶层出现,逐渐富裕的百姓在温饱之后开始追求起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统治者的亲自下场与一大批官员文人的竞相参与也让这股风气尽情弥漫于朝野上下。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为词的发展兴盛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当代流行歌曲的异样繁荣同样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通俗文化的盛行。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解决温饱的百姓自然开始关注起能够愉悦身心的事物,同时改革开放后纷杂的新观念也不断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多元化思想交流起来。这样的新时代,成为当代流行歌曲发育成熟的最好温床。

千百年前的唐宋词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在当时却被视为“小道”,也有不少“俗不可耐”“香艳露骨”的作品,但其在创作上却始终没有放弃艺术追求,一代代词人不懈努力让其成为传世经典。既有唐宋词珠玉在前,相信只要如今的华语音乐创作者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与文化素养,为大众奉献更多佳作,当代流行歌曲在千百年后未尝不会拥有唐宋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廖德明,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王国维.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辛弃疾.稼轩集[M].徐汉明,编校.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

[5]晏殊,晏几道.晏殊晏几道集[M].诸葛忆兵,编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文字里的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8]李清照.李清照集[M].李杜,解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9]李煜.李煜词集[M].王兆鹏,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蔣捷.杨景龙,校注.蒋捷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张璋,等编.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15]刘熙载.薛正兴,点校.刘熙载文集[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0.

[16]傅晓蓉,范思成.流行歌曲与校园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267-269.

[17]腾讯视频.臧鸿飞曝音乐圈鄙视链,现场爆笑diss嘻哈:天下哪首歌不押韵[EB/OL].(2017-12-24)[2023-01-06].https://v.qq.com/x/cover/syblga4kw4pplvo/q0025u8nfth.html.

[18]刘扬忠.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和词人的审美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37-42.

[19]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花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0]柳永.薛瑞生,选注.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1]秦观.姚蓉,王兆鹏,选注.秦观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苏轼.吕观仁,注.东坡词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5.

猜你喜欢

唐宋词传承
唐宋词调名改易方式探赜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文化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