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学空间中王维诗歌的生态译释

2023-09-22高瑞杰

新楚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译介王维古典

高瑞杰

【摘要】达姆罗什认为,民族文学通过翻译进入世界文学空间,在本族文化与东道文化的椭圆折射中成为世界文学。王维诗歌蕴含了丰富的道禅理趣,引入道禅的“空”,美国翻译家戴维·欣顿同样关注到王诗中“空”字的使用,他对“空”字的译释体现了其生态译诗的形式,该译诗形式使王维诗歌作为民族文学经过中国道禅哲学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椭圆折射,在世界文学空间中获得新生。

【关键词】椭圆折射;欣顿生态译释;“空”的翻译;王维诗歌

【中图分类号】H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69-04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与传播是当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古诗的句法灵活性、典故繁复性、修辞多样性等给诗歌译介增添了重重困难,因此如何使中国古诗在译介过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性又突破自我实现世界文学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的“椭圆折射”理论从生产、翻译、流通三个方面描绘了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空间游历的路线,这为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希望通过王维诗歌因椭圆折射“走向”世界的个案研究,对今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索有所增益,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的海外传播。

二、椭圆折射下王维诗歌译介

及欣顿生态译释探源

王维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唐代诗人,他从朝廷御用乐师到归隐山林成为“诗佛”的经历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诗如其人,王维的诗歌也蕴含了丰富的道禅理趣。因诗中独特的道禅思想,王维诗歌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英语世界也拥有众多读者。20世纪70年代,同样蕴含丰富禅宗思想的寒山诗虽在西方大受欢迎,但在英译文的数量上,仍不如王诗的英译本多[1],由此可见王维诗歌在英语世界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王维诗歌最早的英译文出现在1898年出版的翟理斯译诗集《古今诗选》,随后庞德、宾纳、斯奈德等人的英译版本接踵而至。20世纪80年代后,1980年余宝琳和宇文所安译本、1991年巴恩斯通父子译本以及2006年欣顿译本相继出世,这些译本的更迭使王诗在英语世界收获了众多读者。

但学者余宝琳指出:“王维诗歌中难以言喻的哲思令人头疼,它们都源于佛教哲学,解释这些佛学理念并揭示它们与王维诗歌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2]这表明王维诗歌印刻着十分复杂的民族文化基因,文化的陌生性使得译介王维诗歌,甚至译介所有中国古典诗歌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使古诗在译介过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性又突破自我实现世界文学性?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达姆罗什在其专著《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提出的“椭圆折射”理论为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是翻译书写的结果,是对遥远时空世界进行超然解读的阅读方式。”[3]该“椭圆折射”理论明确了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具体路径、世界文学语境架构的运作机制:民族文学经过双焦点的折射構建起世界文学空间,而世界文学空间为椭圆形的公共空间,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能将本族文化这一焦点产生的民族文学折射聚焦到东道文化的焦点上,使民族文学保留本族文化特征的同时,经过东道文化的重释与转换,变身成为世界文学,同时也会反过来对本族文化产生影响。椭圆形中的“双焦点”暗示了东道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段无法消解的距离,因此翻译需要接受本族文化与东道文化的双重影响, “通过译者的书写和读者的超然性阅读, 才能成为世界文学”[4]。

美国翻译家戴维·欣顿正是基于中国道禅哲学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共通性,对王维诗歌的翻译诗学进行生态译释,在生态译诗中反映两种文化对原诗的椭圆折射。欣顿从青年时期就对生态、东方宗教和美国西海岸风景诗人痴迷不已[5],这为他后来在译诗中努力融合中国道禅哲学和西方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思想奠定了基础。深层生态学将生物圈看成一个系统,系统内所有事物相互联系,“主张用多样性、共生和生态平等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6]。在生态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深层生态学也一直力图将道家与佛教的生态智慧融入其理论基础之中,而它们之间也的确有所联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所言:“深层生态学的哲学与宗教结构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在整部人类史中已多次提出过。在伟大的宗教系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的一种表达。”究其根本,道家从“道”出发对人提出“顺从自然”的基本要求,主张尊重生命与自然,因此道家思想本质上包含了生态学的取向。至于佛教,它主张宇宙和其他一切生命跟自我之间的调和与融合,这也为深层生态学提供了适当的背景或渊源联系。

三、欣顿生态译诗的语言单位探析

论及王维诗歌涉及的道禅哲学,一言以蔽之,便是“心入空境,有无相生”的“空”观思想。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中称,现存的四百多首王维诗歌中,“空”字出现了九十多次,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心入空境还是有无相生,都常被王维在诗中用“空”字或“空”字合成的意象来引入诗境,反映他对道禅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可见“空”字是理解王维诗歌的题眼,也是王维诗歌所有道禅思想的精髓。

欣顿同样注意到了王维诗歌中“空”字的表达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翻译。他在2006年出版的译诗集《王维诗选》中就以《鹿柴》为例,论证了“空”字在王维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他在该译诗集中选择了100首王维诗歌,带有“空”字的诗歌达34首,其中“空”字就出现了37次[7]。因此“空”字不仅是王维诗歌空灵艺术的关键字,也是理解欣顿如何融合道禅哲学与深层生态学,对王维诗歌进行生态译释的重要窗口。在王维诗歌所有英译本中,欣顿的《王维诗选》是目前最新的翻译版本。其中关于“空”字的翻译,学者们在译诗中的表达各有差异。如《积雨辋川庄作》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是写诗人雨后见到农田生活时的闲逸心情,反映自己的禅寂生活,此处的“空”字营造出了禅学意境。罗宾逊将“空林”译为“silent woods”[8],朱纯深译为“the void of misty forest”[9],宾纳与江亢虎译为“the woods”[10]直接省去了对“空”字的翻译。欣顿则将之译为“empty ”。empty的中文释义为“无任何存在的空无”,这在译诗中极易引起疑惑:诗人也在林中,怎能说树林中没有任何的存在呢?但正是这种思考会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王维诗中“物我两忘”的道禅理趣。因此,欣顿使用“empty”不仅展现了山林之景的空旷,更将诗中“物我一体”的禅思表达了出来。欣顿将“空”均译为“empty”。经考证,这种现象并不是巧合。欣顿在其译诗集《中国古典诗歌选集》(2008)中选取了29首王维诗歌进行翻译,其中带有“空”字的诗歌多达9首,并将“空”均译为“empty”或“emptiness”。

那么,将“空”字译为“empty”究竟是欣顿的无意之举还是其有意为之?接下来,试从“empty”的词典含义、诗学特征、禅学经典翻译三个角度对此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剖析。

(一)“empty”的词典含义

《大英百科全书》将“emptiness”定义为“...a state of ‘pure consciousness...”,意味着“empty”不仅意味着物理上的“空旷”,还存在精神上的“空净”,所以将“空”译为“empty”在一定程度既可以达成虚实之间接近等值的转换,又可以强化王维诗中所表达的心灵之空净。以《山居秋暝》为例,许渊冲[11]和王宝童[12]将“空山”分别译为“mountains bare”和“blank hills”。依据《牛津词典》,bare:not covered with or protected by anything;blank:with no pictures, marks or decoration.在以上的词典解释中,“bare”与“blank”都只是形容物理意义上的“空旷”,但并没有将形而上的精神之“空净”传达出来。虽然“empty”也未能完全体现“空”的禅意,但至少能表达“空”的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内涵,所以将“空”译为“empty”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译法。

(二)“empty”的诗学特征

欣顿认为王维诗歌的道禅生态观的实质是“荒野宇宙观(Wilderness Cosmology)”,其核心是强调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共荣。他在著作《山居:中国古代的荒野诗歌》中表明“荒野宇宙观”有九个主要组成部分:道(Tao)、自然(Tzu-jan)、无为(Wu-wei)、玄(Hsüan)、理(Li)、天(Tien)、心(Hsin)、闲(Hsien)和空(Emptiness)(Hinton,2005:306-309),同时指出:“王维在诗中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栖息于中国的荒野宇宙中……王维的短诗充满了“无我”(empty mind)的表达,诗中简约的山水意象则是指代整个自然宇宙”[13],可见“empty”对应到“荒野宇宙观”中的“空(emptiness)”,相应形成了“无我”的诗学特征,以凸显“万象俱空、物我一体”的诗境。

(三)“empty”在禅学经典翻译的应用

《心经》是在英语世界中被译介最多的汉语经文,通过比较不同译者对《心经》中“空”的翻译,可以探析他们对禅学经典中“空”的理解。以下为部分译者对《心经》中“空”字的翻译:

... intricate layers of emptiness.(格雷·斯奈德)

He looked down from on high; he beheld but five heaps; and he saw that in their own being they were empty.(爱德华·孔兹)

Form is here emptiness, emptiness is form; form is no other than emptiness, emptiness is no other than form; that which is form is emptiness, that which is emptiness is form.(铃木大拙)

孔兹将“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译为:“... saw that in their own being they were empty”,将“in their own being”作为“empty”的补充解释。斯奈德和铃木对“空”的英译也是采用“empty”的名词化形式,点明佛教当中的“空色观”。在禅宗经典的翻译实践中,这些译者将“空”字均译为“empty”,表明他们都肯定了“empty”的禅学内涵,这为欣顿对“空”字的翻译提供了禅学翻译的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empty”与“空”字在词语含义表达、诗学特征、禅学阐释三个层面相互贯通,彼此深化。从语言单位的阐发上升到对诗学与禅学的译释,“空”字在欣顿译诗中形成了新的形态,即“荒野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欣顿英译后的王维诗歌以独具生态精神的新面貌呈现在英语世界,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喜爱与肯定,如欣顿翻译成集的《王维诗选》于2007年获得美国笔会诗歌翻译奖,成功引发了英语世界对王维诗歌更多的关注。王维诗歌最终在不同读者群体的辐射与接受中得到了新的阐释,为他在世界文学空间持续行走提供了新的活力,从而实现了符合现代社会精神需求的世界文学性。

四、欣顿生态译释王维诗歌的现实启示

世界文学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交汇不同民族人民精神的桥梁作用。民族文学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必要经过本族文化与东道文化的椭圆折射,为世界人民提供精神的沃土。王维诗歌在椭圆折射下走向世界文学的个案展现了我们文化典籍外译的无限前景,同时也激发了对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的新思考。

其一,译者需要有目的地以点“译”面,与时俱进。欣顿是一位优秀的译者,他的翻译使王维诗歌成功具备了世界文学的当下性。为实现传递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他以生态精神为基点译介王维诗歌,勾勒出生态文明下中西共同的精神图腾。他的生态视角使王维诗歌焕发出中西文化共同的生态价值,满足了现代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诉求(陈琳,2020:262)。因此,中国古典诗歌要想走向世界,需要译者真正了解诗歌的思想内核,更重要的是挖掘出作品中可以与当今社会融合的精神根基。

其二,译者需要考虑东道文化读者的接受取向,并防止本土文化与东道文化对诗歌的过度消解。双焦點的存在意味着本土文化失去中心地位,东道文化与本土文化分庭抗礼。当中国古典诗歌游历于异文化国度,它们注定要在东道文化的圈层中被解构、重释与再现。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当中国古典诗歌被译介传播时,我们作为了解原诗的人,是否已经成为译本受众中“沉默的他者”?或因为我们已熟知这些诗歌,或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便对诗歌译本沉默了,它们不再是我们阅读的第一手资料。最终,诗歌译本所面对的东道文化读者便有了更多发声的权利,他们的接受成为民族文学能否在世界文学空间畅行的关键一环。另外,双焦点的存在还意味着圆心的消失。当民族文学离开本族文化的土壤,走进东道文化的世界时,两种文化各自的圆心同时消解,民族文学在此过程中也必须接受东道文化的过滤并向东道文化妥协。欣顿对王维诗歌中的景物翻译常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意象的“陌生性”,如deep woods(空林)、green moss(青苔)、bright moon(明月)等。虽然欣顿在词句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异质性,但他也综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与英文的句法,反叛于原诗固定严谨的格律形式,巧妙地实现了“忠实”与“可读”之间的平衡,避免了两种文化对原诗的过度消解。在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可谓十分艰巨,只有准确把握诗歌的现代精神内核、目标读者的接受取向,并有效避免不同文化对原诗的过度消解,中国古典诗歌才能在文化间的椭圆折射中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学。

五、结语

王维诗歌体现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共同精神诉求,欣顿在此基础上阐发了新的译诗视角——生态译诗,以实现他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王维诗歌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向我们提供了如何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译介过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性又突破自我实现世界文学性的经验智慧,对我们推动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具有指导性意义,希望能激发对今后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形式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洪越.七个译本,两种形象:王维诗在美国[J].文学评论,2020(1):157-166.

[2]Yu Pauline.The World of Wang Weis Poetry: An Illumination of Symbolist Poetics[D].Stanford University,1976:iv.

[3]Damrosch 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4]陈琳,曹培会.王维诗歌的世界文学性的动态生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4):83-89.

[5]利思·托尼诺.刘士聪,译.关于戴维·欣顿[J].中国翻译,2015(3):115.

[6]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9-43.

[7]曹培会,秦思.哲学与翻译:王维诗歌的重释与再生[J].外语学刊,2021(4):83-87.

[8]Robinson G W.Wang Wei:Poems[M].London: Penguin Classics,1973:27.

[9]朱純深.古意新声:品赏本(汉英对照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0.

[10]Bynner W.& Kiang K H.Answering Vice-Prefect Zhang[J].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1922(2):237-238.

[1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王宝童.王维诗百首(汉英对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3]Hinton D.Mountain home:the wilderness poetry of ancient China[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

猜你喜欢

译介王维古典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走哪条路好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