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研究
2023-09-22何子钦殷锋社贾应炜
何子钦 殷锋社 贾应炜
摘要:“双师型”教师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类型和专业特点,采用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有效改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增强顶层设计和过程化管理,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精准性。文章从相关概念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提出“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教育部在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了构建分层分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探究适应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师分级培养模式,以此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是构建综合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的关键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双师能力和实践经历的培养上还有明显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分层分类培养势在必行。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说法有很多种:一是双职称型,在得到教师各种职称之外,还要得到双素质型职称,就是在有理论素质的过程中擁有指导实践教学的素质;二是双证书型,具备教师资格并且具备国家认可的其他行业证书,如经济师、会计师等技术认证的证书。将以上所提到的双证、双素质、双职称结合起来界定成“双师型”教师。可是,无论如何界定,“双师型”教师均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扎实的职业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拥有相关专业等级证书。
(二)分层分类
高职院校按照教师发展阶段和来源展开纵横向划分。在纵向方面,按照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有阶段性发展规律。我国与外国很多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展开了大量研究。美国学者福勒通过《教师关注问卷》发现,教师将会经历教学前的关注、早期生存中的关注、教学情境、学生关注等阶段。在横向方面,王俊生、卡茨等学者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发现高职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渠道:一是毕业后直接留学任教,二是通过招聘渠道入校任教。而两种不同来源的教师,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三)培养
“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但涵盖怎么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涵盖怎么促使教师成长。“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教师发展的外部因素,培养举措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内部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保证培养顺利进行。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分析,直至现今为止,中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中职专任教师、高职专任教师总计有100多万人,如表1所示,“双师型”教师总量、中高职专任教师数量,如表2所示。根据数据表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接近40%,且“双师型”教师数量还在持续递增,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持续提高。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对策
(一)构建二类三层培养体系
二类三层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对增强培养效果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二类就是高职教师来源,不但有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而且有企业工作人员。我国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表明,职业院校、本科高校有关专业教师需要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且拥有较高学历。尽管这一条规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未能全部执行,但也体现出了我国对高职院校引入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格外关注。三层次就是教师发展会从不成熟变得成熟,借鉴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划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初、中、高级资格认定研究与外国“双师型”教师三阶段体系,把“双师型”教师发展阶段划分成三层次,即初、中、高三个等级。三层次是相辅相成的,各层次自成培养体系,不但可以满足教师所需,而且有利于教师成长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基于此,“双师型”教师培养采取学分制,各类型和层次的教师因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不同,搭配差异化的培养活动,达到不一样的学分。
初级就是教师入职至成为讲师的阶段,通常是从教6到7年。该阶段因为教师角色比较特殊,故而培养过程分成教师过渡阶段与摸索阶段。在过渡阶段时,教师主要是适应学校环境和自己的角色,处理怎么上课的问题。该阶段的教师中,高校毕业教师比较关注理论讲解,企业的教师则不了解应该如何授课。所以,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法律规章、职业道德、学校教学制度、教学安排、教学要求等内容。高职院校则需要设置岗位培训、入职培训等。在摸索阶段,教师需要适应环境和角色,找到如何提升教学水平的方法,同时得到双师型教师认定。
中级教师通常是工作8到9年。此阶段,无论是什么来源的教师,其教学技能越来越娴熟,教学注重于怎么让学生有所收获。同时,教师逐渐变成优秀教师,在课程建设承担起重要任务,并积极参与实践,了解企业所在领域最新设备与技术。该阶段中后期,一些教师热情消减,失去了提升动力。所以,高职院校按照教师所需提供成长机会,还要激发积极性,经过理解、接触新技术等,辅助教师度过这一时期。中级培养举措就是以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教研、校内培训、技能比赛等,并且教师可以按照需要选取国家级培训和学生心理学等培养活动。
高级教师通常是在副教授后期或者是教授环节,此阶段,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水平较高,得到了名师等称号,注重点变成怎么发挥领导作用,关注团队构建、专业发展、学校提升。该阶段的教师有着很大的格局,能力较强,培养方法需要采取以用为养的方式,给教师发挥自身才华提供平台,让其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二)关注校企联合培养
首先,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比较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式以及理论知识掌握。但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入企业,并且投身于企业一线中,促进教授是德艺共同发展。第一,企业制度、文化等无形中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同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慢慢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第二,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教师了解生产业务和相关流程,掌握专业最新技术和设备等。校企共同培养,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能力提高。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交流共同体。管理人员、企业人员、教师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共同体,按照分层分类培养思想,坚持认真交流、平等沟通,共同拟定培养措施,促使校企达到共赢的局面。在思想方面,管理人员需要消除自我管理权威优越性,改变把教师当成被管理人员和被培养人员的思想,通过多元治理理念,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真正价值;在行动方面,培养共同体成员拥有推动教师健康成长的目标,拓展教师和行业企业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增添其话语权。
(三)强化顶层设计且关注过程管理
第一,分析需求,以此为培养的起点。分析需求源于教师对培养的建议,以及高职院校按照政策与发展重点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设想。经过调查教师和高职院校需求,确保需求分析可靠,让需求分析為培养措施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比如,每个学期刚开始时,高职院校组织教师进行培养需求在线问卷调研,在分析教师需求的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培养方式和内容加以调整。
第二,监督控制过程。培养过程管理是分层分类培养的保障,过程监督控制就是管理工作人员在培养活动执行中增强监督和管理。
第三,评价考核。评价考核就是检验教师培养成果的过程,有利于让教师主动参加。评价就是对培养活动本身进行评价,以及参与教师有没有达到目标的评价。评价考核结束后,高职院校需要给予优秀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从而发挥其榜样作用。
第四,跟踪。活动完结并非表示培养结束,教师培养旨在把培养内容变成教师内在技能、知识体系,同时迁移至课程教学中,改善教学环境。教师经过学习与培训学习新的知识,经过自我体悟以后输出知识,形成教师学习迁移的过程。
第五,反思。反思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助推器,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反思和总结,优化教师培养过程,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水平。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已成定局,此为教师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使用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对教师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故而,此次针对“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进行相关探讨,但是还有着诸多不足,仍需有关研究人员持续探索与研究,寻找到更好的培养方案,推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斯诗,黄文革,钟石根.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寻:以厦门市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
[2]杭俊.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3(5).
[3]徐丹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12).
[4]雷加鹏,盛新勇,雷嘉蕾.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3).
[5]罗岩.“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5).
[6]王俊生.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7]赵小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8]彭红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评价标准构建和实施策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分类分层培养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SJS2022ZD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