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2023-09-22张嬿妮侯云超
张嬿妮 侯云超
摘要: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为提高国家应急能力,推动应急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文章立足于自身综合素养、行业应急需求和国家应急需求三个方面,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重新进行剖析,并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层次教学体系,打造德能双育的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实现应急人才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同向发展。
关键词: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定位;教学体系;应急需求
一、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定位探析
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社会存在事故多发且具有突发性、现场环境复杂且多变性等问题。因此,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专业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一方面,针对行业事故特点,学生需要充分学习并掌握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同时具备事故现场风险辨识、处理管控和指挥决策等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重大事故灾害处置现场一般会存在多例伤亡造成的残酷现象,可能会导致处理人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因此,专业知识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是培养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也是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保障。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定位如图1所示。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构建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具有服务面广和工作环境复杂等行业属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和人才培养不聚焦等问题。因此,笔者将专业理论教育、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多元协同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一)通识教育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重视人才的全方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快速培养专业对口人才,但是也存在很多伴生问题,造成教学方式单一、实践能力薄弱和创新性不足等人才培养问题。尤其在应急行业学科交叉、覆盖面广的属性下,这种问题尤为凸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深化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教人。因此,通識教育需要从人才培养层面、科学研究层面和公共服务层面着手,分层次、突重点地制订相关培养方案。
面对应急行业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首先,教师应明确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性,将通识教育中包含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一方面,教师要防止通识教育决定人格教育的单一思维,不要过度强调塑造人的自由人格;另一方面,教师要避免通识教育和专业性教育成为两条平行线,导致通识教育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这会消减通识教育的培养力度。
其次,在明确通识教育定位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当前,全国通识教育虽然有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大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且以实用类技能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容易倾向于专业知识边缘的课程,进而将通识选修课转变为专业拓展课,违背了通识教育全面发展的初衷。因此,在课程建设时,教师应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联系起来,开阔教育视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并在多元文化之上结合本土核心价值,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机制。
(二)专业理论教育
在专业理论挖掘的基础上,教师应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可将其归类为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
根据高等教育四年教学制,高校应完善“一个研究平台,两个研究方向”培养方案,即入学前两年间不强调研究方向,整体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将大范围、宽口径的多学科交叉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培养体系中,使学生熟练掌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理论定义和目前发展现状等基础知识;后两年则开始专业分流培养,设置应急工程技术和应急工程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使学生根据对专业的现有理解和个人兴趣选择细化专业。
教师应对所有课程进行优先等级划分,将流体力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公共管理学等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注重数学及力学计算分析能力的培养,将应急管理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及应急决策与指挥等课程作为专业性教学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在预案编制与管理、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三)专业实践教育
首先,教师应基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将实践理念融入教学课程体系,突出个人、时代价值引领,优化顶层设计。
其次,教师应加大实践育人支持力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自行组织应急专业实训,实现“理论—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应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从社会应急需求的角度出发,持续推动科产教融合,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高地。
最后,教师应将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并根据考评结果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全方面提高应急行业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素质。
(四)思政教育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各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已经站在新的时代点。但是,应急行业作为我国新兴行业,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因此要求该行业人才需具备更高的工程伦理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重点结合行业发展历史及重点事故案例,强化任课教师号召鼓动,先进模范代表引领带动,培养学生从事该行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在灾害风险类课程中,教师要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急信息课程中突出严谨细致、奉献无私的品质,在应急法律法规课程中注重一丝不苟、勤恳敬业的素养。
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课程实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项目锻炼、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培养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三个部分,分阶段培养学生面对应急现场紧张迫切工作的高抗压能力,改善学生在应急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内容,收集思政育人效果反馈信息,实时把握学生个人思想的变化情况,形成正向循环反馈的良性机制。
笔者根据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新时代对该行业人才的新要求,以自身综合素养、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定位进行了探析,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清晰人才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协同教学体系,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海君,郭繼东,安毓琪,等.应急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2).
[2]赵婧昱,卢世平,邓军.“全灾种,大应急”需求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
[3]秦伟,赵雪艳.新时代高校通识教育的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径[J].山东高等教育,2022(4).
[4]张颖,李孟歆,侯静.“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3).
[5]张小良,梁梵洁,麻庭光,等.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学科发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2).
[6]司俊鸿,赵书奇,陈月霞,等.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发展定位综合评价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6).
[7]司俊鸿,王乙桥.全灾种大应急时代背景下应急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1).
[8]陈昌礼,赵谢.我国应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中国应急救援,2021(6).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协同,德能双育的新时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1BY055;西安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消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标号:JG21001;西安科技大学校级教材建设项目“消防工程与案例分析”,项目编号:JC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