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

2023-09-22陈川吴丹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业意向影响机制创新创业教育

陈川 吴丹

摘要:创新创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加快推进教育与就业统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影响机制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论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征程、新阶段、高起点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开发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革故鼎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沁润影响

(一)教育层面

从教育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特色实践课程,是结合高校定位设计出的与学生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将创新创业认识融入大学生就业规划,推动大学生在多元化创新创业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和社会实训等环节,从一定程度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大学生创新意向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拓宽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客观的就业认知与判断,推动大学生向更多维度的就业方向发展。

(二)教学层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发和研究,能促进教师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越高,大学生辩证看待创业的态度越理性,在就业选择和执行过程中冲动性与盲目性就越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活动的思考成果和内化程度,更对教学目标、课程规划、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提供了改革方向,所以高校要持续优化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三)主体方面

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而言,从大学生的态度能预估其意向和认知,从而进一步解释其行为。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的实效性成正相关,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与态度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对教育内容的评价判断也体现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越丰富,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对职业规划、人生方向、职业价值观也能够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标志着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并在学习和探究中形成“提取—分析—归纳—反思”的思维方式,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自信,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创新创业认识重构和探究,从而生成创业意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别出心裁”,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体系

(一)开辟创业学院,打造特色样板

第一,高校要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进“课程—实践—竞赛—平台”全过程管理服务,重点打造“五创”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教育、智能、文创、健康等特色鲜明的创客空间,以智能教育、生命健康、文化创意为特色,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

第二,高校要打造基于科学测评的大学生成长与项目发展全过程跟踪信息系统,将“能力测评—教学模块—竞赛培育—项目管理—资源对接”等融入平台,全方位评测大学生能力与素质,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发展。

第三,高校要创建“学校—学部—院系”扶持创新创业教师绩效激励和学生奖励体系,推动形成学部、院系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集成原本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能,整合课程建设经验,更加科學系统地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要大力统筹教学改革、实践训练、项目孵化、人才培育等特色工作,将课程教学与学院定位相结合,开辟出符合学生创业需求的创业学院。

(二)产教交互融合,构建育人体系

第一,高校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建设体现高校特色的课程,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本领和家国情怀。

第二,高校要立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特色课程+专创融合+拓展课程”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聚焦通识课重点建设,实现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覆盖,探索以团队合作、案例教学、同学互动、翻转课堂为主的创新授课方式,推动“双创”教育由知识传授向实践体验转变,以情景演示、自主探究、项目合作、任务驱动等推动课程改革。

第三,高校要推进“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推动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拓展课程建设,连接课堂内外,助力项目孵化;注重教学模式创新,建立“企业家+教师”共同授课、“校内课堂+校外实践”联动推进、“线上学习+线下学习”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三)校企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

第一,高校要深入实施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秉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推行“单轮运行、多级遴选”的项目运行机制,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推动实现创新创业训练和活动全覆盖。

第二,高校要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周,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展、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研究生科研创新学术论坛、国家级赛事参赛经验总结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交流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如打造“时代极客、师大创造”校园主题日、“创意集市”学生科创作品展、“大咖教你做科创”慕课等科创品牌项目,为师生搭建展示各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技术的交流平台。

第三,高校要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教育振兴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教育振兴等公益创业项目。如成立“双创”联盟,构建“大学—社区—中小学”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三、“四大路徑”,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推进

(一)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大学生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大胆探索,尽情展示,释放全新的思想和理念。高校应提高思想站位,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敢闯”的同时“会创”,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明确制订相关标准,紧抓课程资源整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政策落地,强调实践体验等,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交互样态。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注重教育应用和引领方向,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社会互动的人才循环培养体系,让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同时立足大学生实际,尊重个体诉求,根据大学生性格、背景、能力等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行分类分层指导,并针对不同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构建全面的、多维的教育体系。第一层次,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规划纳入全体大学生培养计划,促使大学生全面接受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对创新创业有基本认识。第二层次,高校要推进专项实践训练项目,结合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创业”理论选修课程,给大学生选择的空间与平台,拓展大学生的专业课知识,实现教材、专业、行业的一体化。第三层次,高校应实现对口孵化扶植式培养,通过在创业学院、孵化园开设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创业实务能力,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采取“双师”指导方式,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指导帮扶,实行“多对一”的专业辅导。

(二)协调为基,协同共育

高校要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过程,科学地开发、建设共育体系,实现家校社一体化教育结构。同时,高校要强力推动“集群式”专业建设,突破传统专业的界限,将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传统专业组建为智能制造专业群,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使各专业与群内交叉专业的知识体系无缝对接。高校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平台,利用创新创业项目,让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汇聚一堂,使大学生在项目、竞赛、实践中,提高跨界和跨域的协调能力,并聚焦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调意识,明确课程思政方向。另外,教师应提高思想站位,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形成以教学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

(三)绿色导向,长效发展

当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热切的期盼。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交互融合,打造创新创业绿色圈、生态圈和共享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将绿色经营理念厚植学生内心。绿色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高校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发展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梳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绿色发展的良好意识与习惯。

(四)兼容并蓄,开放有度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对高校教育理念与办学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科技为基础,以新能源开发为侧重,以空间科技为延伸,以生命科技为终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教育进入新的里程。

高校必须积极应对教育改革,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同时,在纵向深入和横向延伸中,高校要让育人与育才紧密结合,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改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方法,科学管理大学生,充分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中深入领会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契约精神,增进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在教育形式上,高校要引领大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观察问题、提出设想、实操验证、分析总结,强化情感与意识,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基本国情、行情、社会认知和个体价值,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不断摸索与创新,逐渐形成以产业为导向、以地方产业为特色、以高校定位为基准的办学体系,为我国人才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曾小剑,刘沐鑫,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3(1).

[2]李轶华,岳晓静.开放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5).

[3]范培培,余文武.基于科学素养孵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技术突围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4]房燕.协同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客观环境、主观状态与优化路径[J].百色学院学报,2023(1).

[5]卜慧楠,李宁,冯丽丽.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思维培养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2367008。

猜你喜欢

创业意向影响机制创新创业教育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导向与创业意向研究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