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的英语翻译探索
——评《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3-09-20张海贝
书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研究与实践探索》
作者:张丽坤
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年5 月
ISBN:978-7-2300-2815-8
定价:68 元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语言表达文化习惯也有所差异。而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要想实现无缝交流,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化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意义,承担起媒介作用,缩小了国别之间的距离感。《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书,立足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互译实践方案,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向,对翻译学习者具有实际借鉴和帮助作用。
由张丽坤著、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翻译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英语翻译实践的著作。该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从翻译视角阐述了翻译的类别、过程及基本方法。第三章剖析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翻译的影响和注意事项。第四章以英汉词汇翻译为例,介绍了文化负载词、虚义等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介绍了英汉句子翻译的方法和句型结构组织。第六章分析了英汉语篇的基本差异和连贯性特点。最后一章以应用文翻译为例,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应用文翻译策略,为学习者掌握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策略参考。
参阅该书可知,英语是现阶段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语种,各国民众在生活、外交、学习等方面对英语翻译的需求逐渐加大。翻译者需对两国语言与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充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充分发挥桥梁搭建作用。基于此,参考该书中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和翻译策略的指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英语翻译策略。
其一,直译法。英语直译法需按原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处理词汇意义及修辞比喻情况时,不采用转义的手法;在语言形式和句法结构处理上,允许适当的转换语序,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词汇的规范性。但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国界,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这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的联系性,有些词汇是中国独创的,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用直译法来解决翻译难题。比如,“小心眼”直译为small eyes,但在英文中,这种表达方式并不常见,因此,英文翻译可以采用narrow-minded 或者petty,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又如,“吃不了兜着走”直译为can't eat and walk around with it,但这种表达方式在英文中并不常见,因此,英文翻译可以采用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其二,伸缩法。在英语翻译中,伸缩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些多余的语言成分,以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流畅。比如,“I am a student.”翻译为“我是一个学生”,其中的“一个”词汇便可采用伸缩法来省略翻译。在英语中,a 是不可省略的冠词;但在汉语翻译中,则可以省略。如“I have a headache.”翻译为“我头疼”,其中的“have”也可采用伸缩法来省略翻译。在英语中,have 是表示“拥有”的动词;但在汉语意思中,表示拥有的动词可以省略。可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具备创造性思维,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根据原文需求进行灵活翻译。
其三,意译法。英汉互译中,意译法的使用也较为常见,主要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而并非逐字逐句地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意译法又叫“释义转换”,即将原文中的某个单词或者短语替换成与之相关的释义表达方式。由于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时需要变更词语顺序,实现语言的无缝转换。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如果直接表达,对方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需采用意译法,转换词语顺序和意思,即“Once bitten by a snake,one is afraid of ropes for ten years.”。其中,“被蛇咬”被翻译为bitten by a snake;“怕井绳”被翻译为afraid of ropes。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但随着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跨文化翻译已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内容的重要媒介,翻译者从英汉互译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场合的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有利于准确、完整地表达双方主体的意思,为中西方文化的外宣传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