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的“中国化”高校教学分析
——评《芭蕾舞教学方法与实践》
2023-09-20董磊
书名:《芭蕾舞教学方法与实践》
作者:徐梦婕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6775-0
出版时间:2020 年12 月
定价:58 元
芭蕾舞是欧洲古典舞种之一,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达到发展高峰。20 世纪初,芭蕾舞传入中国,陆续有俄国侨民在中国开办私营芭蕾舞学校,由此开启了中国的芭蕾舞启蒙教育。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思想文化逐渐开放,我国高校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芭蕾舞学生,为中国的舞蹈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既然将芭蕾舞引入高校舞蹈教育体系,就要办出特色、办出成果,体现民族文化风采,如果只是一味照搬欧洲芭蕾舞教育模板,那就违背了舞蹈艺术追求创新的发展原则。因此,高校在推动新时期芭蕾舞教育创新发展时,要注重将其与民族文化融合,推动芭蕾舞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高校芭蕾舞教育的中国化。由徐梦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0 年版的《芭蕾舞教学方法与实践》一书详细分析了实施高校芭蕾舞教育的意义,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芭蕾舞进行定义分析,系统探讨了如何推动芭蕾舞的创新教学,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动作教学、舞蹈服饰搭配、民族文化渗透等方面尝试进行舞蹈教学改革创新,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集结成系统的芭蕾舞教学理论。总体而言,该书对如何推动高校芭蕾舞教育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经验指导。
首先,该书先就芭蕾舞在综合类高校和艺术类高校的教育现状作了针对性调研分析。作者阐释了不同类型高校开展芭蕾舞教育的理念、方式、目标,并对其各自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当前高校开展芭蕾舞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对探索高校芭蕾舞创新教学策略有所启发。综合类高校(如师范院校)主要由艺术类二级学院(艺术学院)来开展芭蕾舞教学,以培养舞蹈教育师资人才为主要目标,其舞蹈教学更重视规范、标准,不刻意在舞蹈艺术的形式动作、服化装饰、舞蹈文化上追求创新,严格遵守国际芭蕾舞教学标准来执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新性。而艺术类高校主要培养具有艺术创新创造力、具有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建立艺术新标的专业艺术人才。其对芭蕾舞艺术及芭蕾舞教育的认知更加前沿,艺术教育理念更加激进,较少受传统芭蕾舞教育理念的束缚,敢于进行舞蹈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创新尝试,在拓展舞蹈艺术类型边界、文化融合可能性等方面都较综合类高校更具优势。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芭蕾舞,推动芭蕾舞教育创新,是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必须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也是开启新时代舞蹈教育创新、培养民族性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综合类高校和艺术类高校开展芭蕾舞教育,要在立足自身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纵深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力,探索民族舞蹈文化与芭蕾舞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文化振兴大任的舞蹈人才。
其次,该书对如何推进高校芭蕾舞教育“中国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策略。一是要革新芭蕾舞艺术发展理念,为民族文化融入开辟空间。传统高校芭蕾舞教学沿袭欧洲舞蹈教学形式,以欧洲芭蕾舞艺术形式为标杆,缺乏突破传统、创新超越思维,实际上是限制了芭蕾舞艺术的发展空间。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革新对芭蕾舞的艺术认知,从文化创新融合的视角探索将中国古典舞蹈融入芭蕾舞教学的可能性与实践路径,开发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芭蕾舞作品,为高校芭蕾舞创新教学奠定基础。二是整合传统舞蹈文化资源,择优融入高校芭蕾舞教学体系。舞蹈艺术在中国传承发展了数千年,为当代舞蹈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源。要推进高校芭蕾舞教学“中国化”,必须先整合国内舞蹈文化资源(包括文献资料、民间非遗舞蹈文化、古典舞蹈、继承传统的当代舞蹈作品等),根据芭蕾舞艺术审美创新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融入,并对高校芭蕾舞的课程、教学形式、动作形态、服饰造化等进行变型创新,整体推动高校舞蹈课程体系的时代化、中国化。三是创新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有极其庞大的文化艺术产业链,与舞蹈相关的产业建设也比较完善,高校可以通过探索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校芭蕾舞教育中国化发展。比如与当地舞蹈剧团、文化演出单位签订芭蕾舞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将舞蹈企业、文化艺术单位引入芭蕾舞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舞蹈演出实践中锻炼舞蹈表演技能、提高舞蹈艺术创新能力,将舞蹈创新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形成对芭蕾舞民族化发展的深刻认知。
综上可知,我国高校开展芭蕾舞教育的历史已有数十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当前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校对芭蕾舞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尚未体现较高的艺术创新价值。因此,如何开创高校芭蕾舞教育教学的新局面,实现芭蕾舞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深入推进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创新发展,仍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