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过程与传导机制

2023-09-19生延超刘琪李倩

旅游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中介效应

生延超 刘琪 李倩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外开放是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微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促进要素升级实现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中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率;宏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制度优化促进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际(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I模型测算旅游经济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再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提升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是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渠道,制度优化的作用效果最大,且不同机制的作用效果存在典型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三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制度优化效应最大;非沿海地区仅存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效应,要素升级是主要机制。文章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明确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理,发挥对外开放对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开放;旅游经济效率;中介效应;DEA-MI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① 。作为连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重要纽带,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① 。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旅游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必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提升旅游经济效率,就需要认真探究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过程和传导机制。因此,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经济体系,着力提高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是当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作为判断旅游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的重要尺度,旅游经济效率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数建立在国家[1-2]、省级[3-4]尺度,还有少部分建立在城市尺度[5-6],广泛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7-8] 、随机前沿分析法 ( SFA)[9-10] 、曼奎斯特指数法 (MI) [11-12]等,围绕时空演化[13-14]、影响因素[15-18]、驱动机制[19-20]及对策建议[21-22]等进行多维分析。其中,关于旅游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曹芳东等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发展条件和科技信息水平等进行定量分析与检验,研究其对旅游效率的影响[15];生延超和刘晴从人力资本视角,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人力资本与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探究人力资本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16]1714;Stefan G?ssling等学者通过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环境破坏与经济收益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能源的使用及其价格变化对旅游效率的影响[17];Sami Chaabouni基于两阶段双重自助抽样DEA 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市场竞争强度等对于旅游效率的影响[18]。这些研究相对全面丰富,对于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旅游经济效率有较大帮助。

面对当前提高国际贸易摩擦、逆全球化浪潮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滞,很多国家重新审视对外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如何借助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旅游经济效率,成为新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双循环”发展战略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目前,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显著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刘建国和刘宇利用曼奎斯特指数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发现对外开放对于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3];张建伟等利用ESDA 对河南省旅游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正向影响[24]118;王兆峰和赵松松基于DEA-Ml指数二次分解模型发现对外开放对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较其他控制变量更为广泛[25]1893。二是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岳立和雷燕燕运用EBM 模型、GIS技术和Tobit回归方法对旅游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对外开放会阻碍旅游效率的提升[26];王兆峰和王梓瑛借助DEA-Malmquist等方法,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对外开放对旅游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27]。由此可知,关于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

综上,目前学者们已证实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存在相关关系,但未将对外开放作为核心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另外,现有研究缺乏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因此,本文拟在分析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DEA-MI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际(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旅游经济效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判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从要素升级、结构调整、制度优化3个方面探究对外开放推动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系统探究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空间分异。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1)理论视角上,从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异出发,探究不同地区不同路径作用大小,提高策略准确性和有效性,开拓了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相关议题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学术观點上,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落实到旅游行业。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最近几年,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进出口贸易受阻,旅游流动受到严重限制,旅游业发展遇到瓶颈,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再次成了热点话题,很多国家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要素、中观结构和宏观制度等3个层面来探讨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

1.1 对外开放作用旅游经济效率的微观机制:要素升级

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区域国际化发展,为劳动力和资本流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能推动潜在的国际新人口红利积极注入各个区域,最大化利用资本要素的发展潜力。劳动力要素的升级主要表现在知识溢出和人才流动。劳动力要素的升级是区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效率水平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首先,对外开放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带动了就业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引入,带来了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隐性知识和管理人才。人才的流动和管理知识的溢出,使得人力资本得到了升级,而升级后的人力资本又会吸收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并进行人才积累,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另外,对外开放带来的资本要素的升级体现在跨国企业的介入带来的资本积累。资本要素的逐利性会迫使企业寻找合适的营商增值环境,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随着对外开放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跨国企业会在国际市场上选取那些后发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且价格成本低的地区投资,促进地区资本的积累。同时,对外开放的高互动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跨国企业进入后发展区域,吸引了更高水平的资本流入,促进资本要素的积累以及向高质量资本要素的转变。

无论是劳动力要素的集聚还是资本要素的积累,都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率。其中,高质量的劳动力要素同时具备显性技能与隐性知识,可将其潜在的隐性知识、管理经验和技能充分利用,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并且,当劳动力都开始涌入某一地区时,便会出现“羊群效应”[28]82-83,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该地区,该地区的就业率会得到提高、就业规模也会逐渐变大,意味着该地区劳动力集聚,象征着该区域旅游产业吸收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旅游劳动力的增加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高质量资本要素的积累,会推动旅游规模的扩大,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能直接为该地区带来旅游经济效益,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并且,对外开放意味着要与发达地区、先进地区的营商环境对接,会使要素升級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环境得到优化,进而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对外开放能够促进要素升级,提升旅游经济效率。

1.2 对外开放作用旅游经济效率的中观机制:结构优化

高水平要素的导入使得旅游企业的战略视野和经营策略发生了变化,促使企业将资金、人才等转向高附加值的行业,导致旅游产业的要素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外开放是引领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升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攀升和合理化利用来调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动力。对外开放可以使区域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旅游管理方式,并通过增加旅游产业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等,推动东道国生产要素由低层次产业流入高层次产业,进而促使要素密集度出现转变,提高地区的边际产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的高级化转移。另外,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溢出性,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诱发效应,会促进关联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扩散,通过调节产业结构比例,要素的使用效率在现有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数量下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并进发展。在优化和升级旅游产业的同时,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会对当地资源禀赋、产品结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标准提出更高要求,以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为导向,从根本上优化旅游系统,形成完整的观光、度假、休闲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从产品结构来说,一些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型景区的转变,是围绕景区、消费者、企业、社区的协同发展来构建观光、休闲、度假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从而提高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对外开放能够推动结构优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率。

1.3 对外开放作用旅游经济效率的宏观机制:制度优化

对外开放会推动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干预程度,为制度优化赋能。对外开放会引进外来资源,甚至会改变产品或要素的相对价格,引起原本稳定的市场体制失衡,进而推动市场化进程,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制度优化的过程。同时,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市场的包容性、稳定性会增强,市场分工会更加明确,生产能力会得到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会逐渐提升,政府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干扰会逐步减少,该区域的制度优化程度会逐渐提高。因此可以说,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经济制度优化的过程,不仅推动市场化进程,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经济制度的优化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制度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规则,可以调整资源的使用方式,推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率。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优化,旅游经济产业的资源配置也获得了强化。并且,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权的多元化,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旅游经济活力,提升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旅游经济效率,这也印证了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面向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是中国旅游发展最大的“红利”[29]19。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制度优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率。

1.4 对外开放作用旅游经济效率的异质性

对外开放水平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比如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从区位条件来说,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提到,越是水运通畅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我国水路较为发达的地区被称为“沿海地区”,这类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渐进式改革的政策机遇迅速崛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对外开放体系,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得到提升,这也就造成了沿海和非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对外开放作用于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亦存在差异。从旅游业自身特征来说,旅游业本身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旅游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尽管近年来人造型旅游资源迅猛发展,但是人造型旅游资源仅仅是原有旅游资源的简单复刻,原有资源在旅游市场吸引力方面依然有着无法超越的“垄断”优势,因此旅游资源禀赋的高低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性。旅游资源禀赋高的地区,自身旅游资源丰富,容易带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地区旅游经济效率。从时间维度来说,以2006年为分界线,该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该制度的落实为进一步释放地区旅游业发展活力,刺激旅游需求,实现旅游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在2006年前后,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势必发生变化。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

2 模型设置与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置

(1)基准回归模型

为验证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参考王兆峰和赵松松的做法[25]1892-1893,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2)中介机制模型

为探析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探究微观层面要素升级、中观层面结构优化及宏观层面制度优化是否能促进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制。

2.2 数据说明

2.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旅游经济效率(EFF)。关于旅游经济效率的计算,学者们广泛使用DEA 对旅游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在使用前不必估计函数的形式,也规避了函数形式可能导致的错误影响,并且该方法对数据要求不高,有助于扩展模型形式,还能展示旅游经济效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主观偏差[16]1711。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DEA测度的是静态效率,无法反映旅游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会发生失真现象。而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MI)可经过测度研究对象每年经济效率的变化,获取其在不同时期动态条件下旅游经济效率的变化程度,故将二者结合(DEA-MI)不仅能够展现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还能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动态效率变化,形成多个前沿面的动态评估体系。

结合旅游行业特征及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物质资本投入,旅游业从业人员数表示劳动投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来表示产出指标。其中,物质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30]计算得到,并将研究区间的投入、产出变量导入软件Deap 2.1,计算得到每年每个地区的DEA-MI指数。

2.2.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对外开放度(OPEN)。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行业,是特定旅游资源或者旅游产品对区域内外潜在游客的一个开放共享的过程,其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如果撇开开放因素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有众多学者将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的主要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拟采用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來衡量对外开放程度[31],该比值越大,代表对外开放水平越高。

2.2.3 中介变量

(1)要素升级(YAO)。劳动力要素使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来表示[32];资本要素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专利授权数来衡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大于规模以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33],这一比重越大,物质资本要素升级程度就越高;另外,专利授权数越高,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就越高,就越有利于资本积累。故运用熵值法来合成这三个指标,确定为要素升级指标。

(2)结构优化(JIE)。结构优化主要是指经济结构优化,这里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高级化参考付凌晖的计算方法[34],首先,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构成一组三维的空间向量X0=(x1,0,x2,0,x3,0),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的向量分别为X1 =(1,0,0),X2=(0,1,0),X3=(0,0,1),然后计算X0与X1、X2、X3 的夹角θ1,θ2,θ3:

(3)制度优化(ZHI)。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制度优化的重要体现,而改革主要指市场分配资源的程度和产权多元化程度,基于此我们结合金玉国等人的做法[36],使用非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示制度优化,并用熵值法合成。其中,非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比重可以表示市场化程度,财政支出比重可以表示政府的资源分配。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则制度优化程度则越高。

2.2.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

(1)旅游企业规模(LY)。旅游企业规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这里借鉴生延超和刘晴的做法[16]1711,对三星级饭店数和旅行社数之和取对数,来表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信息发展水平(TEL)。信息化时代,信息发展水平对于区域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具有重要影响,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旅游地相关信息。这里采用邮电业务总量来表示信息发展水平,并在后续数据处理中,由于数据间差距较大选取对数值。

(3)交通便利度(WAY)。交通便利度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通达性,是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虑因素。这里参考宋春合与吴福象的做法[37],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来表示交通便利度,并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4)经济发展水平(GDP)。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参考钱宏健的做法[38],用人均GDP来表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根据GDP平减指数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的数值,并在后续数据处理中取对数值。

(5)环境规制(HJ)。地区环境污染投资所占比重越多,说明该地区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环境的改善,进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这里参考众多学者的做法,选取工业污染投资治理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环境规制水平。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相关的旅游数据较过去年份差异较大,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故本文所用数据截至2019年;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2000年作为新千年起点的特殊性,本文将研究区间确定为2000—2019年。本文的相关数据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旅游就业人数、旅游固定资产投资、三星级饭店数和旅行社数等这些指标均来自各年份《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中国文化与旅游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公报;经济数据如人均GDP、进出口总额、GDP、非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比重、财政支出和工业污染投资治理总额占GDP比重等指标均来自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专利授权数和邮电业务总量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产业高级化指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来自EPS数据库;泰尔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其中个别年份个别省份缺失数值使用前后年份的平均值、前五年的平均增长率及其他特定方式进行补充。同时,本文选择以 2000年为基期(即2000年=100),分别采用GDP平减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PI)对旅游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旅游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数据平减处理,其中旅游企业固定资产采用永续盘存法做了存量的处理。为了消除极端值对实证结果产生的偏误,在实证检验之前对数据统一进行了99%缩尾处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3 基于DEA-MI模型的旅游经济效率时空分析

根据DEA-MI模型,将每年各省份的投入产出变量数据导入软件Deap 2.1,计算得到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旅游经济效率值。具体数据见表2。

从时间上来看,2001-2019年间,天津、青海、黑龙江、宁夏、北京、海南、上海、辽宁、内蒙古、重庆、吉林、甘肃的旅游经济效率整体变化趋势不大;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湖南、江西和广西旅游经济效率呈明显敛缩态势;但浙江、山东、江苏和陕西这些经济大省的旅游经济效率在2018年、2019年大幅度下降,可能与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式开始,2019年进入白热化阶段有关。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经济整体情况下滑,中国旅游业也受到了冲击。另外,广东在研究期内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和云南的旅游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是先下降后上升,特别是在2018年、2019年其他省份受到冲击时,二者旅游经济效率在大幅提高,其中四川在2019年的增长率达到了95.96%,远超其他省區。

从空间上来看,北京的年平均效率值为1.020 9,位居首位;贵州的年平均效率值为0.945 5,居于末位。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山东和江苏3个经济大省年平均效率值位居全国末尾,分别为0.957 8、0.955 3和0.946 6。观察分析发现,这3个省份在2018年和2019年旅游经济效率值明显低于其他年份,拉低了其年平均值。并且,深入研究发现,浙江、山东和江苏这三个GDP居于全国前五的经济大省在2018年和2019年加大了对于旅游的财政投入[39]72,但是它们的旅游人数增长率在这几年是逐年下降的。换言之,浙江、山东和江苏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旅游市场趋于饱和,接待容量有限,所以即使增加旅游方面的财政投入,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还是较低,旅游创收潜力还是不大。此外,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浙江、山东和江苏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其中江苏和山东的入境旅游人数有所减少,也会导致年平均旅游经济效率值下降。

4 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

4.1 基准回归

首先,考虑到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的方程膨胀因子小于最大容忍度10,属于合理的取值范围,说明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线性。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后决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所有检验均使用Stata 16软件,结果如表3所示。列(1)为不考虑各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列(2)、列(3)、列(4)为依次加入环境规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度和旅游基础设施、信息发展水平这几个控制变量之后的估计结果。

表3的回归结果初步证实了对外开放是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重要引擎,这与张建伟等学者对于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相关性验证[24]118 是一致的。结果显示,未加入控制变量时,符号为正,显著性水平为5%;加入控制变量以后,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均保持在1%水平上。这说明,对外开放水平对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得到了逐步提升。一方面,对外开放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直接推动了区域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其旅游产业结构,提高各地区旅游经济效率。

4.2 相关控制变量回归结果

通过对表3中列(4)的观察可以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于旅游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开展较早的区域在生态文明构建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可获得旅游经济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资源开发的拉动和工业化的推进,在推动旅游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创新的供给不足,无法促进区域内绿色经济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第三,旅游基础设施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经济效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游客出游越方便,越有利于吸引游客的到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第四,一般认为,信息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的提升会加快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但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对旅游经济效率影响为负。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需从供需匹配视角来分析,信息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导致旅游产品供给不足,阻碍旅游业的发展。这是目前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创意不足的关键,也是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

4.3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从以下3个维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一是采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method of moments,GMM)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4所示,GMM 估计结果列(2)表明,与列(1)基准回归相比,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在GMM 模型下,对外开放仍然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其二是补充遗漏变量。在列(1)的基准回归中,仅使用了5个控制变量,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引入了市场化水平(MAR)、政府管制(GOV)、科技发展水平(KJ)、城镇化水平(CITY)和产业结构(CHAN)这5个可能会对旅游经济效率造成影响的控制变量进行基准回归,结果见列(3)。从列(3)可以发现,在引入遗漏变量以后,对外开放变量的系数和统计显著性与列(1)比较,并未出现明显差异,依然为显著正相关。其三是更换解释变量。为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处用外资依存度(INV,即FDI占GDP的比重)来替换对外开放水平,结果如列(4)。由列(4)可知,在替换解释变量以后,结果依然显著。因此,在上述3种稳健性检验下,对外开放水平与旅游经济效率间的关系未发生变化,其估计结果一致,证实了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4.4 异质性检验

为了研究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异质性,这里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将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进行分类。其中,地理区位是基于对外开放水平不同将样本划分为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不同的地理区位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对外开放作用于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亦存在差异;资源禀赋是基于2010年旅游丰富度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成资源禀赋高和资源禀赋低两类研究对象,旅游业本身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旅游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其作用于旅游经济效率的大小会有差异;发展阶段是将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出作为时间节点划分,划分依据是旅游政策的落实势必会影响旅游经济。具体结果见表5。

由表5中列(1)、列(2)可知,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沿海省份的对外开放系数比沿海省份要高。这说明,无论是在沿海省份还是非沿海省份,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处于攻坚期,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对外开放带来的红利在逐渐降低,非沿海地区则能借助对外开放之力,实现边际效用的快速递增,推动旅游效率的提升。由列(3)和列(4)可知,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和资源禀赋低的地区,对外开放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提高升作用都是显著促进的,但是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正向效应更大。作为资源依赖型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自然观光资源相对于人造资源在旅游市场吸引力方面有着无法超越的“垄断”优势,因此旅游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更能发挥对外开放作用,释放旅游业活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由列(5)和列(6)可知,2006年及以前样本中,对外开放对于旅游经济效率影响不大,2006年以后,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这说明《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一政策,对于旅游经济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该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释放地区旅游业发展活力,刺激旅游需求,为实现旅游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旅游经济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红利。说明假设4成立。

5 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机制检验

5.1 基于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机制的全国检验

为验证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于中介机制模型(2)(3)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6。从(2)(4)(6)列来看,对外开放对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从(3)(5)(7)列来看,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且Sobel检验中相应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说明对外开放对于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存在中介效应,即对外开放是通过这3个机制对旅游经济效率产生影响的。假说1、2、3成立。从中介效应大小来看,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376 1、0.254 5和0.414 9,其中制度优化效应作用最大。

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要素升级是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国际人才流入和跨国企业的介入等获得劳动力、资本的积累,并有助于向高质量劳动力和高质量资本要素的转变,进而促进要素升级,推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结构优化同样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重要渠道,对外开放会促使要素密集度发生转变,调节产业结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制度优化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最主要途径,对外开放会增强市场稳定性,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加快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干預程度,为制度优化赋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效率的提高。

5.2 基于区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机制的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不同区域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依据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将30个省际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两组,并对其进行中介机制检验,结果依次为表7和表8。

由表7可知,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通过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这三条路径发挥作用,提高旅游经济效率。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的间接效应占比分别为0.598 9、1.743 0和1.966 2。其中,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的占比大于1,且相应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说明存在遮掩效应[39]734-736,即在该情况下对外开放本身对旅游经济效率的阻碍作用遮掩了间接效应促进作用的呈现,导致间接效应大于总效应,故间接效应占比大于1。并且,根据Preacher & Hayes的观点[40],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偏少带来的估计偏差,要素升级路径呈现为完全中介,但其本质仍为部分中介,发挥主要作用。从3条路径的作用大小来看,制度优化效应作用最大。

从表8来看,在非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主要通过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这两条路径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制度优化这一路径则不显著。究其原因,非沿海地区在制度优化方面相对于沿海省份较为落后,制度建设相对不足极大阻碍了制度优化效应的发挥。从中介效应大小来看,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515 8和0.168 1,其中要素升级效应作用更大。

对于沿海地区,从产业维度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攀升和合理化利用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旅游系统。另外,在要素方面,无论是资金层面还是劳动力、技术层面的要素,沿海地区都较为丰富,且大多实现了高质量要素的转变。特别是在制度方面,沿海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促进制度优化,调节旅游资源配置,使其拥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制,面向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是推进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些因素使得沿海地区占据了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集合因子,消除了部分制约对外开放程度发挥正向效应的障碍因子,使得对外开放对于旅游经济效率的3条作用渠道是通畅的。但由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处于攻坚期,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对外开放带来的红利在逐渐降低,因此在攻坚期内对外开放对于沿海地区的作用可能会低于非沿海地区。而非沿海地区地受其区位条件限制,所能获得的要素资源有限,高质量要素较为匮乏,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因如此,非沿海地区对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优良的管理经验以及高质量的资本积累需求更大,对外开放对要素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更为深远,更能实现边际效用的快速递增,推动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释放更多的正向效应。非沿海地区营商环境较差,市场化进程缓慢,不利于构建新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因此在非沿海地区制度红利对于旅游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也使得在非沿海地区只有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两条路径是畅通的。

综上可知,在沿海地区3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制度优化效应最大;在非沿海地区仅存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效应,要素升级效应更大。

6 结论与建议

对外开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I测算各省旅游经济效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对外开放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制,并从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3个维度切入,科学探究对外开放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从直接作用来看,对外开放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重要动力,这对于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到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且该结论在采用“广义矩估计模型”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影响,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沿海省份,非沿海省份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实际作用大于资源禀赋低的地区;2006年以后,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也被进一步释放,这一时期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大于2006年以前。从内在机制来看,对外开放能够通过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等来提高旅游经济效率,说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一战略举措是十分必要的,且制度优化是对外开放作用于旅游经济效率的最主要机制;从机制异质性来看,在沿海地区3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制度优化效应最大;在非沿海地区仅存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效应,要素升级效应最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以更加成熟、更广范围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加快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有效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这说明建设高水平、有效率的对外开放体系是推动旅游经济实现效率增收的关键。根据旅游活动的“三体说”可知,要想深化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必须从主体、客体、媒体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共同促进形成更为开放的旅游经济系统。由此,旅游企业需运用更加智能化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国际游客旅游消费体验感,刺激国际旅游需求增加,使旅游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地方政府需运用政策工具支持和完善国际旅游供给服务,通过税收减免、资金帮助等方式吸纳更多国际旅游资金的流入,提升旅游资金供给能力,提高旅游客体的吸引力,營造更开放的产业流动环境。(2)借助地区比较优势,充分释放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鉴于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对旅游经济效率提升作用的不同,在未来发展中,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情况,挖掘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效率。对于经济发达、营商环境良好的沿海地区,应提高对外开放质量,通过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合作,拉动沿海地区的国际商务旅游,带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对于非沿海地区,其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应积极开发本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特色食品、工艺品等优势产品,通过打造具有地理标志性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外资流入、招徕国际游客游览,以产业发展倒逼地区开放,进而推动旅游业集约化发展。(3)加快要素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制度优化。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制度质量都是旅游业向高质量迈进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外开放发挥积极效用的关键路径,因此需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培育高质量的生产要素,结合区域发展定位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通过制度质量的不断优化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特别地,对于非沿海地区来说,首先要对现有要素进行优化与重组,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以要素变革推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变革;其次要持续优化制度质量,使得上层建筑与生产效率相匹配,发挥制度在旅游经济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优势。而对于沿海省份,首要核心是要继续借助制度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区域,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向国际市场迈进。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制度优势和要素优势,因此在未来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把优化制度建设、提升要素质量、加快技术变革放在第一位,通过提供完备可行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实现各要素的优化升级,进而打造兼具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向集约化、国际化迈进。

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关于对外开放与旅游经济效率研究的不足,也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率和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完整性,选取了中国30个省际(西藏和港澳台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尺度较大,未来的研究可以挖掘相对较小的尺度,如市域尺度,以助于深层次地把握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中介效应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高职学生依恋、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完美主义、孤独与网游成瘾的关系
西安市城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制度理论视角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西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对外开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