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Ⅱ)
2023-09-19王金伟赵佳旺谭依依李雪松马楠
王金伟 赵佳旺 谭依依 李雪松 马楠
[关键词]旅游学术史;旅游地理;思想史;旅游教育;口述史;杨冠雄
0 引言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胡焕庸、李旭旦、吴传钧、陆大道等代表性人物和学界前辈的集体推动下,抓住了改革开放和科学春天的机遇,学科复兴与多个领域方向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和实践成就[1]。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之一,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并应用于众多研究领域。旅游地理学科不仅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规划、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演化等传统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近年来在一系列新兴和热点领域(如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同时,旅游地理学科也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等新趋势。现如今,旅游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与传统优势学科在应用规模和队伍体量上相媲美的重要新兴学科领域[3-4]。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了更好地积蓄前行力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有必要重新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并对其中典型代表人物(旅游地理学家)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以生动展现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科的生发态势和传承格局。
杨冠雄先生,1937年出生,中国著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家,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杨冠雄先生考入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196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调入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现为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担任副厅长。其间,1979年参与创立中国第一个旅游地理学科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1998年退休,至今仍坚守在祖国旅游建设事业第一线倾力奉献其专业余热。杨冠雄先生曾任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技术顾问组顾问、海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南省委员会委员、海南省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生态旅游策划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先后被中山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聘为专家顾问,也曾被海口市人民政府与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联合聘任为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并被推选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为了褒奖杨冠雄先生在地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81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赠予杨先生“荣誉会员”证书;1988年中国地理学会特聘任为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89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联合聘任为“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研究组”科学顾问;1993年中国地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特聘任其为“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特授其“优秀老科学技術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其“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其“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被中国旅游研究院甑选入“上百位见证当代旅游发展的标志性人物”,随后由该院派出专访小组进行口述历史专访,并将访谈录音进行整理,编印成一册《中国旅游口述史》(二十八),收藏于国家旅游文献情报中心;2020年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授予杨先生“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杨冠雄先生在过去的60余载春秋中,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和产业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是旅游学术史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代表人物。
口述史是运用访谈方式收集受访人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观点,或是其本人在某一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进而付之以一定的理论诠释或讨论的历史研究方法[5]。虽然中国的早期社会就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事件,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现代学科方法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却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6]。近年来,中国的口述史学研究发展迅速,已日益成长为一门研究内容丰富、领域涉猎广泛的成熟学科。与此同时,“口述史”也逐渐引起旅游学者的关注,并对旅游领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记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7-10]。但纵观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旅游口述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事件史”,学者们往往以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为中心,展开口述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人物史”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同时,现有的旅游口述史料整理也常局限于“资料集成”,而缺少基于史实和史料的解读与学术分析,其中的重要历史讯息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基于此,本文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和文献分析法,从学术成长历程、旅游地理学研究实践经历、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对杨冠雄先生的学术人生进行历史性回顾和系统化梳理。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口述”视角,并为助推旅游学科的探索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1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口述史是个体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叙述,也是认识和理解群体或集体记忆的有效途径[11]。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研究对象,而且对于理解历史变迁和个人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口述史料进行补充和互证。
本研究主要经历口述访谈、口述史料的整理与分类、口述史料的分析与诠释3个阶段。在口述访谈阶段,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对杨冠雄先生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制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随后通过预访谈,与杨冠雄先生共同完善和修改访谈提纲。在此基础上,笔者分别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先后6次对杨冠雄先生进行了正式的口述访谈,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访谈期间全程录音和录像,同时对重点部分进行了相关记录。
访谈结束后,研究团队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地转录成文本材料。经过研究团队和杨冠雄先生的双重检查后,开始将口述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会对记录有疑问或模糊不清的地方重点摘记,以便在回访时与杨冠雄先生确认,直至梳理清晰相关史事脉络。在口述史料的分析与诠释阶段,研究团队对所收集到的口述史料进行话语和内容分析,并加以理论诠释,从而真实还原历史发展过程。除了口述史料外,本文还借助相关文献进行考证,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 学术成长历程
1937年,杨冠雄先生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霹雳州的“Kampar”,即“金宝县”。虽然出生于海外,但杨冠雄先生却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无限思念。他回忆道,“在我们家里开的琼芳园茶室两面墙上,分别挂有多个山水国画镜框。由于我的启蒙教育读的是广府人办的私塾学堂,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经常会对这些山水国画看得很入神。大人们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总会很高兴地告诉我:‘那上面画的都是咱唐人的唐山呀!在当年马来亚华侨的心目中,‘咱唐人指的就是咱中国人,而‘唐山指的就是祖国① 。这也好比在国外的许多城市都建有华侨聚居和做生意的街区,它们都被统称为‘唐人街。所以,从那时起,在我的心中,我们海外华侨的祖国就是这么美的,我们自己的家乡也是这么美的。正是因为如此,海外华侨总会经常想念自己的祖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国殖民统治当局卷土重返马来亚,为稳固其殖民统治,蓄意挑起了排华事端,于1947年达到了高潮,以致整个社会都陷于十分动荡之中。出于安全考虑,到年底时,其父亲便把杨冠雄先生和两个弟弟送回故里海南琼东县(今海南省琼海市)上埇村暂避一时。杨冠雄先生由于顾及自己之下还有更为幼小和稚嫩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们特别需要得到父母亲的照顾,而这对日夜在为茶室生意而操劳的父母无疑是一种十分沉重的负担,因此,杨冠雄先生回到故乡琼东县后也一直牵挂着远在马来亚的亲人,期望有一天能和家人早日团聚。
1952年,杨冠雄先生从琼东县嘉积镇的觉民小学毕业,考入了嘉积镇的东路初级中学。在这里,他从多部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初步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回忆道:“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我先后接触了4部著名文学作品。第一部是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其讲述的是冀中地区白洋淀水上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读后深受感染。第二部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以后很受教育和激励。保尔·柯察金是如此艰难曲折地奋斗出来的,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地奋斗,一定要做到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因此,在当时,我便明确要求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准备好参加国家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是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牛虻》,它们也一样地让我立下了此生的初心。”
1954年,杨冠雄先生进入广东嘉积中学读高中。此时,由于课程增多,他的课外阅读便结合语文课转向了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作品。從此时开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成了他的座右铭。他回忆道:“读高中时,课程增加,课余时间有限,我主要读鲁迅的作品。他(鲁迅)思维严谨,文辞犀利,尤其《呐喊》写得非常好。我的写作受鲁迅影响也较大。因此,我写的作文经常被王业卿老师(语文老师)拿到低年级课堂上做推介。后来,王老师更是指定我要参加学校里的文学小组,并且还推荐我当了县报(《琼东农民报》)的通讯员。”正是由于有了这个通讯员的身份,使得杨冠雄先生有机会采写完成一篇重要的新闻通讯稿———《国产解放牌汽车开到了嘉积街头》。此稿后来被登载在《琼东农民报》第一版的显著位置。他回忆道:“有一次上街,当我看到有一大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停在那里的一辆崭新的国产解放牌卡车,且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赞赏不绝的情景时,便立即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回校之后又趁热打铁地写出了一篇颇被看好的新闻通讯稿。”以上这些经历培养了杨冠雄先生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为日后关心社会发展、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7年,杨冠雄先生高中毕业并考入中山大学攻读经济地理学专业,这与杨冠雄先生早期的志向不谋而合。他说:“高考要填报志愿时,我最初很想报电影导演或新闻专业,但由于它们的招生人数都各仅有一个班或两个班,太有限了,无奈而舍弃。后来,当查阅到近年新设的经济地理专业与社会主义建设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时,我马上就确定了它。这样一来,我便十分有幸地被中山大学录取了。”在杨冠雄先生心里,对于自己当年能够被录取进入中山大学读书,则是充满着双重的感激之情。其中:一是感激母校为其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场所;二是感激母校地理系当年所奉行的一套科学的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对杨冠雄先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从而促成他日后走出一条专业人生路。杨冠雄先生很高兴地回忆说:“按我现在的理解,这套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就是让我们经济地理学专业班的同学与自然地理学专业班的同学一样,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先把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各门基础课程学好,并且一律要参加野外实习;等到上(大学)三年级之后,才开始学习经济地理学专业方面的课程。与此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有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培养机制对于当年经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小的挑战,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因为我们班很多人原本报读(报考)的是文科专业,没想到却被分配到了经济地理学专业中来。这就是当年我们这个专业班有所谓‘闹专业思想问题之原因所在。尽管我当时也并不能完全适应———因为我也是个文科偏长生,但我心里十分清楚,这个专业是自己选定的,主要是很想借助学好这个专业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我绝不可以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就打退堂鼓。于是,我便咬紧牙关、心平气和地守住初心,坚持学了下来。”由于杨冠雄先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他先后被评为“中山大学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和“中山大学治安保卫积极分子”。
大学期间,杨冠雄先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调研,这为他日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中,仅课外实践就有以下4项:
一是参加南北水运网货运调查课题任务。杨冠雄先生回忆道:“上了(大学)三年级后,系里就把我单独抽了出来,让我跟着毕业班的林幸青、李旭庆和陈汉欣三位同学,出差到江西省南昌市。任务是做南北水运网货运调查,系为日后编制全国水运网建设规划而做的一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为编纂《广东省地图集》收集所需资料。杨冠雄先生说:“在从江西省南昌市回来以后,系里又安排我跟随王正宪教授,参加了此项工作,住到了广东科学馆。当时给我的任务是做一些外业调查。譬如,到(佛山市)顺德县勒流镇(今勒流街道)收集那里的桑基鱼塘资料。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人工构筑的、农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生态农业景观,让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是参加广东省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在完成桑基鱼塘资料收集任务回到广州后,系里又让我代表经济地理教研组与自然地理教研组的朗好善老师和地质教研组的麦荣基老师赶到广东省揭阳县(现为揭阳市)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配合农村社教运动做好科技方面的服务工作。”
四是参加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的调研工作。杨冠雄先生回忆道:“我所在的班到(大学)四年级之后,系里随即决定让我提前毕业留系工作,并且还给我发了一枚红色校章。不过,当时并没有要求我具体办理有关的手续。到了下学期,系里又决定派我和同班马清裕同学一起参加中科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赴福建省闽南地区进行热带作物资源调查。后来在与广州地理研究所(现为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陈骏、那文俊和覃文清三位研究人员汇合后,便组成了一个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经济调查组。”
1961年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派梁仁彩先生前往中山大学地理系,从经济地理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两个人到该所工作。杨冠雄先生与同班同学马清裕有幸被选中,从而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经济地理专业的研究工作。此后杨冠雄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了近30个春秋,并在中年时调到海南省参加相关的工作。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2.1 第1階段:1961—1976年
1961年,杨冠雄先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交通运输地理学科组。作为实习研究员,杨冠雄先生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科组承担的课题收集和整理资料,同时也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根据要求编制相关图件等。他回忆道:“当时,交通运输地理学科组主要承担‘华北铁路煤炭合理运输课题研究。我先后跟随组长张务栋先生出差到山西大同和河北开滦等煤矿(区)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后来,为了深入掌握开滦煤矿的不同煤种具体都销往哪里以及它们都被用于哪些工业生产等,我甚至曾单独一个人花了10多天功夫把开滦煤矿一个特定时段的发货单据借出来,逐一摘要抄录了一遍。之后,在送还这些单据时,该矿有关人员获知了这个情况,都赞叹不已。”1963年,在“华北地区工业布局调查研究”课题中,杨冠雄先生出色地完成了特别安排给他的工作任务。他回忆道:“在课题最后完成阶段,为了向中共中央华北局负责计划工作的领导汇报课题成果,很需要有一套挂图。有人想到中山大学地理系培养的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才在此方面的基本功都比较好。于是,这个编制挂图的任务就决定由我来负责。鉴于当时完成此项任务的时间十分紧迫,于是我就3个白天和3个夜晚连轴转地苦干了起来,终于赶上了向中共中央华北局有关领导准时汇报的时间。这套挂图后来对课题成果的汇报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各方面的反应都相当不错。”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杨冠雄先生手里已掌握了不少资料,再加上通过工作上的接触,他对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已有了不少了解。因此他意识到当下要是能够从中找出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写出相应的讨论性文章,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理论建设有所帮助。于是,杨冠雄先生利用空闲时间,针对当时我国交通运输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完成了《运输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② 一文。他回忆道:“我将初稿送到交通运输地理学科组长张务栋先生那里,想听听他的意见,以便再做修改。没想到,张务栋先生对这个选题十分感兴趣,当即把文稿给留了下来,说他准备在此基础上再做修改。其后,经张先生全面修改,此文(《运输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最后在《人民日报》的学术版上以我们两人的名义公开发表了。”杨冠雄先生说:“我此生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人生路,与张务栋先生60年前给予我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也是杨冠雄先生在科研道路上锻炼成长的一个缩影。
2.2 第2阶段:1977—1979年
1976年后,杨冠雄先生起初被调到外国地理研究室工作,主要为国家对外经济援助提供地理学上的服务。但在外国地理研究室工作不久后,杨冠雄先生又被高泳源先生亲自邀请,到由他担任总编辑的《地理知识》(今《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负责外国地理稿件的编辑工作。据杨冠雄先生回忆,在《地理知识》编辑部工作期间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应高泳源总编辑的要求,为我国援助非洲建设的坦赞铁路建成通车编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稿。他回忆道,“一开始,我是感到非常荣幸的。可当冷静下来后,我却感到相当地为难。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非洲,对那里的地理风光缺乏直接的体验。针对这个问题,高总编的一番话则是让我茅塞顿开:‘现在时间已很紧迫,其他的办法或者做不到或者行不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安排出一些时间采访已经回国的援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他们的口中了解铁路沿线的地理风光。这样一来,我便十分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我一边安排时间抓紧采访北京地区已经回国的援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边又安排时间到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收集坦(坦桑尼亚)、赞(赞比亚)两国以及东非地区的图书和资料。当时,让我最开心的是,查到了美国近期出版的一幅1∶50万东非地形图,从中可以判读到很多地理信息。就这样,我最后便按时间要求写出了《坦赞铁路沿线地理漫笔》一文③④ 。高总编在审阅过之后,十分满意地表示这是他看到过写得最好的一篇地理见闻。”由于杨冠雄先生在《地理知识》编辑部的优异表现,即使后来离开了,编辑部资深编辑李志华女士还两度邀请杨冠雄先生参与编写地理科普读物。对此,杨冠雄先生回忆道:“我先是和《地理知识》编辑部李志华(北京大学毕业)、商务印书馆宋舜武(南京大学毕业)等4人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国土科普知识读物《国土基础知识问答》(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之后又同李志华、张庆祥两个编辑等共同编写了一册地理科普读物《可爱的大西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至此,杨冠雄先生经过多年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其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
2.3 第3阶段:1979年至今
此阶段,一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配合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先后完成了多个旅游研究课题,同时也配合郭来喜先生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旅游地理学科组织;二是在海南省退休之后,应多方面的邀请,一直都在为海南的旅游建设和发展奉献其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方面的专业余热。
3 旅游地理研究实践经历
3.1 创建旅游地理学科体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兴起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随即于翌年作出决定:在经济地理研究室内,以郭来喜助理研究员为组长,正式组建一个旅游地理学科组。杨冠雄先生随后加入,共同承担起创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旅游地理学科组织)的任务。杨冠雄先生回忆道,“郭来喜大师兄受命后,立即到《地理知识》编辑部找到了我,(他)十分恳切地说:‘我是第一个来请你一起成立这个旅游地理学科组的。因为你多才多艺,写作能力强,思维敏捷且思路宽广,很适合做旅游开发研究工作。见他是如此地诚心诚意,我自然也很受感染,当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科的正式诞生。在旅游地理学科组期间,杨冠雄先生积极参与实地调研、编写旅游地理教材、主持或参与旅游科研项目,为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为我国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80年,旅游地理学科组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长城万里行”考察活动。在郭来喜组长的带领下,杨冠雄先生同其他成员一起对河北和山西两省境内的长城以及长城内外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途中,《科学实验》杂志的记者获悉此消息,随即向郭来喜组长发出约稿。后来,《科学实验》杂志以连载的方式,将此次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所写的考察随记陆续刊发出来,不但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了本次考察情况,同时对传播长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当时我们旅游地理学科组成立后,第一个大调查就是‘长城万里行调查。当时从河北跑到了山西,沿途分多段都做了实地考察。随后,《科学实验》杂志给我们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以对日本的影响较大。随后,日本岩波映画社找到郭来喜先生,与其合作拍摄了长城考察的情况,(影片)在日本晚上黄金时段播出。”长城也成为日后旅游地理学科组开展旅游地理研究,并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重要起点。
1980年秋,新华社国际部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手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合作,为在美国出版Journey into China 一书在我国境内分4条线路进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杨冠雄先生与郭来喜、杨逸畴、赵令勋等先生一同参与了此次科考。其中,杨冠雄先生与新华社国际部摄影记者毛众役先生陪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位地理作家和一位摄影师共同考察了长江干流两岸的人文地理景观。杨冠雄先生回忆说,“当年,我们先是从上海到南京又到武汉再到宜昌,一路做了考察。并在宜昌租了一艘轮船考察长江三峡。最后一站是重庆。美方的这位摄影师是世界一流的,我向他学到了不少摄影知识。而且美方的这位作家水平也相当不错。他们两人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长河长江的风情文化,特别是长江三峡的风情文化,尤其是长江三峡所特有的纤夫风情文化。有鉴于此,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把当地的传说和典故向他们一一做介绍。他们听了都感到很高兴,也很满意。因此,当我们最后在重庆要分手时,这位作家便与我依依不舍,他说:‘我们两人此次考察,一路上听到你介绍的长江沿岸各地的民间传说和风土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美国后,我将可以写出有关中国人文地理的两部书。他还特别表示,将会给中科院地理所写一封信,表扬我在此次考察当中所做出的宝贵贡献。我说:‘表扬信就不用写了,只要你们两位心里记住,曾经有一个中国地理学工作者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真诚地帮助过你们,那就很好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我)就接到他从美国寄过来的大包裹,里头有一个木制的镜框,内夹有一份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名誉精工制作的授予杨冠雄先生荣誉会员的彩色纪念奖状。另外还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版的12期《国家地理》杂志以及中美考察人员在包租的宜昌轮船上的合影照片等。对我而言,这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情。”此外,还让杨冠雄先生十分兴奋的是,在中美两国合作进行人文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大型图书Journey into China 随后也于1982年在美国正式出版,共发行50万册。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编出版Journey into China 对沟通中美、宣传中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开启了中美地理学界和中美出版界友好合作的先河[12]。
在1980—1982年期间,旅游地理学科组先后应全国旅游工作会议(1979年和1981年)、全国旅游经济理论研讨会(1980年和1981年)、旅游地图学术讨论会(1982年)等的邀请,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并提交了论文。1979年,随着桂林市成为我国三大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之一,整治其环境污染问题成为迫切需求。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桂林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科研项目经过两年的调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国家对桂林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1981年7月5日—22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在桂林主持召开了“桂林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汇报会,特别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环境保护专家和学者前来参加。作为旅游地理学科组代表的杨冠雄先生和工业地理学科组的张孝存先生一同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会期间,杨冠雄先生临时被安排发言,他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出发为整治桂林环境带来新的视角、新的启发。他回忆道,“5日,当上午的会议进行到离结束只剩下大约有15分钟时,会议主持人突然宣布:‘有代表反映,听了一个上午的大会发言,可到现在为止还是搞不清楚桂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风景旅游城市,对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到底都有哪些要求等依然还是很不清楚。因此,建议请地理所旅游地理学科组的代表杨冠雄同志做一个发言。没想到,在讲了大约10分钟之后,会议主持人又宣布:‘杨冠雄同志的发言讲得很好,很有新意,对做好桂林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很有启发,又有代表建议会议再延长一些时间才结束。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鉴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中有多位都年岁已高,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午餐和午休,上午的會议就不延长了,下午的会议再安排杨冠雄同志继续发言。”下午会议结束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立即找到杨冠雄先生说:“你先不要返回北京,退掉火车票,留下几天帮助我们写一个呈国务院的报告,即建议将桂林设为风景旅游特区。”“当完成这件事情之后,这位副主任又特别交代我回到地理所后,抓紧时间把我在大会上的发言全文整理出来,并送交国务院环保办(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既然人家领导如此地重视,我在回到地理所后也就顾不上休息了,而是趁热打铁用了大约3天时间便把文稿给赶了出来,题目是《应当如何建设好桂林国家风景旅游城市》。随后通过内部渠道便(将文稿)送给了国务院环保办。不久,该办属下的《环境保护》刊物便全文给刊载了出来。我原来用的题目是比较学术性的,该刊则是借陈毅元帅的诗句改成为《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⑤ ,结果其影响更大。”
杨冠雄先生积极开展旅游地理研究和教育工作,编写旅游地理教材,开创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新篇章。1980年,杨冠雄先生应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的邀请,为该校导游专业学生讲授“中国旅游地理”基础课程。他回忆道:“当时,按照组内的分工要求,我主要讲华南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基础和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景观。十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工作头绪很多,无论是郭来喜组长还是我,都分不出精力也抽不出时间,将各人按分工所写出来的流域和区域旅游地理教材进行统编、整理、编辑和审定,使之形成一部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交付出版社正式出版,从而留下了这个历史遗憾!”虽然作为我国第一部旅游地理教材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未能正式出版,但在旅游教育界、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讲义成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对后来旅游地理乃至整个旅游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杨冠雄先生针对旅游产业中的实践问题开展理论研究,编辑《旅游地理文集》等相关学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人注意的问题。他深感作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者,很有必要通过跟踪研究,及时就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建议。因此,在这一时期,就我国旅游业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杨先生先后完成了多篇讨论性论文。这些文稿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创新性,颇具参考价值。其中一篇文稿是从國家战略高度上来讨论我国的旅游发展问题,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旅游事业的几个战略问题》⑥ 。1982年,杨冠雄先生负责收集旅游地理学科组成立3年间的74篇文稿,最终汇编成《旅游地理文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2年)。该书与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年)共同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两部旅游地理学文集”。对此,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当时,郭来喜组长是这么吩咐我的:‘你在《地理知识》编辑部做过编辑,我想就请你将这些年里我们各位写的文稿都收集起来编成一个集子,向所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报告我们这3年主要做了哪些事,同时也用来同有关旅游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我很明白此举确实有意义,并且也很适合我做,因此我很爽快地就接受了下来。”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杨冠雄先生付出了许多心血。他说:“我先是好不容易才收集到了74篇稿子,继而又逐篇地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加工处理、统稿与审定,最后则是将集子名称选定为《旅游地理文集》。郭来喜组长对此感到很满意,当即决定交付印刷厂印刷,作为内部工作交流使用。后来,消息一经传开,此册文集很快就受到了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研究机构和旅游大专院校师生的欢迎。”杨冠雄先生认为《旅游地理文集》主要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对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起了理论指导和支持作用;二是从旅游地理学上探讨了发展我国旅游事业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有许多都属于前瞻性的论述;三是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四是针对全国和有关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了具有科学指导作用的建议[13]。
3.2 开展旅游地理学科实践
3.2.1 应邀开展振兴琼海课题研究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珠江三角洲多个市县都因毗邻关系受到影响,纷纷掀起了经济发展的热潮。面对这种形势,琼海县上下也行动了起来,县委和县政府决定派出人员分别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与寓居当地的琼海籍人员联络,希望大家都积极支持琼海的发展。1983年,琼海县政府办公室杨昌耀副主任利用出差到北京的机会,顺道探望其高中同届校友杨冠雄先生。杨冠雄先生回忆道,“他(杨昌耀副主任)找到我以后很高兴。寒暄了一阵,他突然问我:‘你从事经济地理学专业研究,曾为许多地方做了工作,现在能不能也为咱们自己的故乡做一点研究?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只好半开玩笑地回复:‘要是真能够有这个机会,我当然也很愿意尽力而为!我没有想到的是,杨昌耀副主任竟然把我的回话记在了心里。他在回到琼海之后,很快就向县领导做了汇报。过了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地理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就收到了琼海县政府发来的公函,指名道姓地邀请我帮助研究琼海县如何振兴的问题。事情既已是如此,那我也就不好推辞了,只得在征得领导同意之后,单枪匹马赶回故乡琼海去了。”于是,1983年,杨冠雄先生应琼海县政府的邀请就琼海的旅游开发与经济振兴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历时近3个月,他对全县旅游资源、城市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论证后,最终完成了《琼海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加积镇总体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两份研究报告。
同时,向琼海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做了汇报,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他回忆道,“我汇报一结束,县委代理书记袁其祥同志宣布请大家发表意见的话音刚刚落下,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王昌保同志很突然地站了起来,十分激动地表示:‘杨专家提出的这套振兴琼海思路方案实在太好了! 我的意见是,仅有我们这几个人听了还不够! 建议请他向全县干部作一场报告,让大家都明白我们应该具体做出哪些努力,从而把琼海好好振兴起来。就这样,按照县委做出的安排,过了几天,我又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做了一场关于如何振兴琼海的报告。”
在杨冠雄先生返回北京之后,琼海县委和县政府先后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设立“振兴琼海联络组”,其中北京联络组组长由杨冠雄先生担任;二是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三年春节期间的初四,都在琼海县招待所举办一届“振兴琼海座谈会”,邀请各联络组2~3名代表参加,其中杨冠雄先生是特别指定代表。如此一来,全县掀起了振兴琼海的热潮,从而也带动了各路投资商纷纷前来琼海投资。琼海县先后建成矿泉水厂、罐头厂、制衣厂、制鞋厂、石材加工厂和印刷厂等,特别是琼海籍港商卢业灿和卢业坤兄弟筹资引进了一套日本先进设备在嘉积建设起了现代化的涤纶丝工厂。就这样,琼海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明显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也开启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道路。
3.2.2 参与开发昌黎黄金海岸旅游景区
1983年冬,在郭来喜先生的率领下,旅游地理学科组承担“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研究”课题中的旅游子课题———“华北旅游环境演变及资源开发”。杨冠雄先生回忆道,“那时,我们地理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已是双重领导的一个国家级地理研究机构,具体即:一个是中国科学院,一个是国家计划委员会。之所以要挂靠国家计委,那是因为地理所已经成为研究我国国土整治的一个主力軍。为此,旅游地理学科组就是要配合经济地理部来承担国家的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任务。这样一来,我们就承担一个华北旅游环境演变及资源开发的考察课题。”杨冠雄先生与旅游地理学科组的其他成员为做好此课题,实地考察了昌黎县的滨海旅游资源。他回忆道:“1983年的隆冬时节,当车子开过覆满冰盖的滦河之后,不久,眼前就展现出了一幅沙丘连绵起伏、景色令人陶醉的滨海风光,立即让大家都兴奋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赞赏着。”此时,杨冠雄先生也在思考着这么难得的旅游资源究竟应该怎样去促成其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他说:“自己曾经在北戴河海水里游泳时感受到非常的拥挤,简直就像是煮一锅饺子那样地人挤着人,难免颇有一种局促感……后来我就想,鉴于昌黎县正好地处北戴河南端,要是能够把其境内滨海地带也开发建设成为一个暑期海岸旅游胜地,并把社会旅游都好好地吸引到这里来,岂不就是两全其美的一件大好事情?”1984年初,当时的昌黎县县长带队拜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杨冠雄先生回忆道:“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这次考察消息不知道是怎么会传到昌黎县里的。1984年一开春,昌黎县县长就风尘仆仆地带领几位主任、局长专程前来地理所找到我们旅游地理学科组。一见面就代表县政府当场任命郭来喜先生和我分别为昌黎县政府旅游开发顾问组正、副组长。”随后,在郭来喜组长的带领下,杨冠雄先生以及旅游地理学科组其他成员应邀全面考察昌黎县滨海地区及周围旅游资源,最终完成了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黄金海岸规划和相关研究⑦ ,并且随即也付诸实施。杨冠雄先生回忆说:“当时,在郭来喜先生的领导和具体组织下,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赶在当年(1984年)7月份旅游旺季到来前,初步建成了一个滨海旅游景区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昌黎黄金海岸的开发是我们旅游地理学的经典之作。”“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黄金海岸规划”是中国第一个旅游景区规划,对此后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由于杨冠雄先生在昌黎滨海旅游资源的考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便有了比较好地完成“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研究”总课题中旅游子课题报告的编写任务的基础。他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收集京津唐地区的有关资料,完成了京津唐地区旅游经济开发建设的相关报告。该总课题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杨冠雄先生还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院士)马世骏先生的特别邀请,承担“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京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与污染防治”课题中特别追加的旅游子课题。历时一个月,杨冠雄先生在收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京津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子课题报告。他说:“在此项子课题成果中,我除了对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之外,还尝试按旅游地理学原理对京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做出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在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吸引向性和旅游引力场等具有导向性的概念。这也可算是当年我对我国旅游资源的科学分类与评价所做的理论上的一种探索了吧! 所以任务完成以后,马世骏院士很满意,就通过地理所承担主项目的负责人(邢嘉明先生)转告我,马先生说十分满意,非常感谢我。”此项总课题后来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也于1986年向杨冠雄先生颁发了“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奖成果证书。
3.2.3 主持厦门市旅游事业发展研究课题
1986年,杨冠雄先生主持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作的“厦门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在时任厦门市旅游局副局长彭一万同志的鼎力支持下,他带领周之穗先生对厦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历时两个月,杨冠雄先生完成了《厦门市旅游事业发展问题》的课题成果,这为厦门市编制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杨冠雄先生认为:“厦门市最核心的旅游景观,就是素有‘钢琴岛之称的鼓浪屿。把对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都做好了,全市的旅游也就都能够很好地带动起来。鼓浪屿历史悠久,特别是日光岩、郑成功纪念馆、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都很宝贵,且又独具特色。因此,厦门市很有必要在国家顶层高度上,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与建设。”当时,厦门市鼓浪屿旅行社蔡冠雄总经理得知杨冠雄先生正在厦门做旅游发展研究的消息,于是特别邀请杨冠雄先生参加由其主持的鼓浪屿旅游发展座谈会。杨冠雄先生就“如何利用鼓浪屿品牌发展厦门市旅游”和“如何做好鼓浪屿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发言,与会者反应很热烈。随后,杨冠雄先生编写完成了《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文稿并将其收录为《厦门经济特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报告的附件。
2017年7月,当杨冠雄先生从电视新闻中得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后,他感到非常的兴奋。因为36年前,杨冠雄先生就曾在《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中特别指出:“鼓浪屿在我国海滨城市中是一个特殊社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对它的建设和保护应当放在全国的高位层次上”。[14]
3.2.4 主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地域系统开发研究
“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实施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被列为“七五”期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课题。“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地域系统开发研究”是此总课题中的旅游子课题。郭来喜先生完成子课题中云南和广西的考察后,便委托杨冠雄先生带队完成余下的四川和贵州两省的考察工作,并汇总、整理提交子课题的最终成果。1987年9月,杨冠雄先生带领牛亚菲女士等前往四川进行考察。但由于当时四川全省的旅游开发重点在川西九寨沟项目,无暇兼顾其他项目,因此,对于杨冠雄先生等人的考察难以提供具体帮助,不过四川省旅游局还是力所能及地提供了其所需的各种资料(其中包括规划资料在内)。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改变原先的计划,根据接待方的建议,到外围的一些地区如川南的自贡和宜宾两个城市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做了一些旅游课题考察。”随后,杨冠雄先生又和保继刚先生等人前往贵州省,先后考察了遵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个地区。此次考察收获颇丰,同时也引起了当地热烈的反响。
考察的第1站是遵义地区赤水县。通过对赤水十丈洞瀑布的实地考察,杨冠雄先生运用经济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他回忆道:“在贵州的这次工作对我一生影响也很大。我们第一个考察点是赤水县(现为赤水市)。(我们乘坐越野车)在蜿蜒起伏、高低不平的高原面上奔跑了大约有4个多钟头之后,眼前突然展现出了一幅十分壮观、也甚为秀美的大瀑布景观。这么好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應有的开发,十分可惜。”作为一个经济地理学者,杨冠雄先生有着较高的专业敏感度,他认为客观原因是与贵州省内主要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局限了人们的发展意识。他认为:“如今改革开放已有快十年了,何不按市场法则来考虑这个问题呢?赤水十丈洞(瀑布)离贵州省省城贵阳市确实是太过遥远了,可是要调转一个方向,从这里向北与素称发达的四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也不过是100公里。其中最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泸州就与赤水县(今赤水市)相毗邻,可以考虑以其作为游客集散中心来加以依托;再加上其背后又有自贡、宜宾和内江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往北和往东还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大都会城市等加以依托,(因此)赤水十丈洞瀑布的开发利用前景是广阔的。”赤水县(今赤水市)领导听闻了杨冠雄先生一行人所做的现场考察和得出的初步见解后,邀请考察组成员参加在县政府会议室临时召开的会议,听取杨冠雄先生汇报此行考察的见闻和取得的结果。杨冠雄先生在会上提议:“县里要是认为可以的话,最好派人同我们一起到泸州去走一走,看看人家那边会有什么反应。县领导倒是挺干脆利索的,当场就指定政府办公室主任和旅游局局长于第二天陪同前往。”会议结束后,杨冠雄先生受邀为十丈洞瀑布题字“神州又一瀑布奇观”。第二天,考察组与县政府领导便赶往泸州市,杨冠雄先生回忆道,“当他(泸州市市长)听说赤水县有一个与黄果树大瀑布不分上下的十丈洞瀑布后,特别高兴地表示说:‘我们刚刚在9月份举办过泸州名酒节,总共接待了三千多位宾客,可他们只住了三天都离开了。要是知道有十丈洞瀑布这个旅游景区,我们还可以让他们多住几天。这样吧,过了国庆节,我们将会派人到赤水县去考察并同县里好好交流交流。”就这样,十丈洞瀑布的发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在其《晚间新闻》节目里,以“珍闻”的形式对这次考察做了新闻报道。随后,《科学报》(现为《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遵义日报》等均载文报道十丈洞瀑布。
第2站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杨冠雄先生一行先后考察了万峰林、泥凼石林、三家寨道堂、安龙招堤、何应钦故居等一系列景区,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广西隆林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最后,杨冠雄先生等人重点考察了马岭河峡谷,他回忆道:“之所以重点考察这里,主要是因为其拥有十分难得的一种峡谷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漂流性的旅游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过当时人们对此都很陌生,加之其安全性问题也比较突出,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轻易而为之。有鉴于此,我们一行人便利用一天的时间做了实地考察。在通过下水漂流逐段地进行考察和体验之后,终于认定这里完全可以用来发展峡谷漂流这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并且还指出,要是能够好好地策划其建设,这里也是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一处漂流旅游胜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领导对杨冠雄先生等人所做的考察十分关注。在其结束考察工作后,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亲自主持汇报会,听取此次考察的内容汇报。会上,杨冠雄先生从5个方面对当地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基本的评价:(1)总体上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规模较大和种类较丰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则是以民族和历史文化为特色。(2)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完全有可能开创出独具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特色的旅游发展大好局面。(3)裂谷型马岭河峡谷很适合发展漂流类水上旅游项目,做好了相应的旅游开发建设,甚至还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漂流旅游的一个著名品牌。(4)几处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景观都有其独有的特色,也很值得开发利用。(5)此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气候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若是能够好好地加以利用,这里也有可能会被建设成为一个“小昆明”。杨冠雄先生的科学判断和建设性意见,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很多观点和建议在后来都得到了落实。
第3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考察结束后,正准备转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时,杨冠雄先生突然收到了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你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海南分院筹备组副组长,请尽快返京与筹备组成员一起赴琼开展工作。于是,他特别委托保继刚先生承担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任务,负责推进后续工作。
在参加中国科学院海南分院筹备组工作期间,杨冠雄先生依然记挂着“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地域系统开发研究”的任务。因此,当收集齐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省的课题考察总结报告后,他按照西南综合考察队的统一部署,先是对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而后又基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关于西南地区应当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其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的一套思路和基本对策⑧ 。1995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总课题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杨冠雄先生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颁发的表彰证书,其内容是:“由我会主持完成的《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冠雄同志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特此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3.3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988年,杨冠雄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海南分院筹备组副组长被派往海南省工作。3年后,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科学院海南分院筹备组撤回北京。而杨冠雄先生则由于工作需要,于1991年被调任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现为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虽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杨冠雄先生凭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近30年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海南省地质矿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主要包括:
其一,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的保护利用。杨冠雄先生立足当地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特征,坚持深入第一线,聚焦精细保护和综合利用,促进了相关产业有序发展。
为全力抓好重点单位,将国务院通知精神落到实处,使全省矿业生产得到恢复。首先,杨冠雄先生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市县展开调查研究,帮助其理出重点问题并提出整顿治理的合理建议。随后,深入乐东黎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并重点整治了一直存在非法采矿的抱伦金矿。杨冠雄先生认为,报伦金矿非法采矿的成功整治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标志着海南省矿业秩序从此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第二,它终结了海南建省前后形成的“凡是金矿遭到非法开采必将其炸毁”的这段历史;第三,它为报伦金矿进入21世纪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
开展海南农垦国营保国农场特殊自然景观保护利用的研究。杨冠雄先生回忆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个保国山,保国山的山顶地貌景观十分独特,酷似伟人形象。根据省自然资源与规划厅的安排,我在保国农场现场召开了一个专家研讨会,邀请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其中包括特别邀请海南大学尹双增校长。当时,在综合专家们的发言之后,形成了一个研讨会纪要,认定这是形神兼备、酷似伟人形象的特殊类型自然景观,很值得好好地保护和利用。随后,这座保国山很快就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游客纷纷前来瞻仰。”
其二,统筹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杨冠雄先生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争取先进技术,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效能。为此,杨冠雄先生协助澳大利亚援助的地理信息技术装备落户于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他回忆道:“大约在1993年,澳大利亚有一套地理信息技术装备援助我国,当时海南省和湖北省都提出了申请。为此,澳大利亚派出专家前来考察,以便决定这套装备究竟落在哪个省较为适当。澳方专家在海南省考察时,采取的做法是分别与省政府几个有关职能厅、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见面交流,主要是了解海南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等情况。(见面交流)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钟头以内。(澳大利亚派出的专家)到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后,是由我负责接待。当我开始讲了10分钟之后,澳方专家立即显得兴奋了起来,表示同我的见面交流可以延长到1个钟头…… 就这样,澳大利亚援助的这套地理信息技术装备最终便落户于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了。”在回忆这桩往事时,杨冠雄先生说:“我之所以能够帮助做成这件事,并不是我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而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就)与此方面的技术工作有过具体的接触。我很清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所最早就是从地理(研究)所地图学研究室的人工地图判读做起,其后逐渐过渡到利用遥感技术来对地理信息进行解译。这样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扩大其技术应用领域之后,最后建成中国科学院一个独立门户的研究机构了。”
其三,参与编写《海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杨冠雄先生回忆道:“那个时候我快退休了,中共海南省委决定组织编寫《海南百科全书》。后来成立编辑委员会,(我)被任命第一副主编同时兼地理分编主编。”经过5 年多的编撰,1999年《海南百科全书》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海南基本知识和基本情况的综合性、知识性大型工具书和参考书,内设历史、地理、海洋、政治法律、经济、农垦、科技教育环保、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社会、华侨华人侨务、历代人物等11个分编[15]。
3.4 立足学科奉献专业余热
1998年,在工作岗位工作了37年的杨冠雄先生正式退休。但他坚持退休不“褪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奉献余热。其中主要体现在:
一是利用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继续在相关领域发光发热。杨冠雄先生先后任海南省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另外,杨冠雄先生先后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其中为配合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需要,杨冠雄先生应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的特别聘请,为该学院开设《生态旅游》新课程。对此,杨冠雄先生回忆说:“有机会到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开讲《生态旅游》课程,我是很高兴的。因为当时我也很想借此机会推进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建设,让富有海南热带和海南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我这样(给旅游管理、会展管理和高尔夫管理三个专业班)讲了足足一个学期的《生态旅游》课。”杨冠雄先生不辞辛苦,将自己所学、所获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和年轻学者更了解工作实际,同时也促进了该院旅游学科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是为海南两个重要旅游景区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专业化建议。第一个是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首先,在旅游区建设之初,杨冠雄先生运用专业知识对其选址和主题定位做了科学性把关。他提出:“呀诺达景区的最初选址很不恰当。因为它坐落在藤桥西河的南岸,而这里正是三亚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即赤田水库的顶部,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这个选址很不容易通过评审。”对主题定位问题,杨冠雄先生指出:“圆融文化广场主题定位,若是桃园三结义,这显然和海南历史文化很不搭界。后来,他们就把项目选址落在了现在呀诺达的园区内。并又想做热带香巴拉,我说香巴拉是藏族文化,也称香格里拉,在云南不在海南。”杨冠雄先生建议:“热带雨林就是海南的一个主要特色,要做雨林文化。而且选址也与此很相配。”在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建成投入运营之后,杨冠雄先生鉴于该园区尚未做过地理环境基础调查,未掌握家底情况及其科学数据。于是,他组织海南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小组,开展园区的考察调研,完成《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地理基础调查与旅游发展研究》,从而填补了该园区在地理基础结构、环境构成特征以及完整科学数据等方面的空白。
第二个是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的核心旅游景区———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杨冠雄先生退休后,仍继续发挥余热,利用专业知识对景区的经营管理进行指导,推动其持续向前发展。同时,2006年,杨冠雄先生被海口市人民政府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联合聘任为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冠雄先生回忆道:“作为一个旅游地理老学者,我自退休以来的这么多年里,坚持不渝地为海口帮助做好(海口)火山口公园的建设、促成其更好地发展而奉献自己的专业余热。其中,特别是每当海口火山口公园遇到很紧迫的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时,我都会与陶奎元研究员一起,及时给海口市委主要领导写信反映情况,请求其促成有关方面的重视,切实帮助海口把问题给好好地解决掉。”关于海口火山口公园建设与发展问题,杨冠雄先生先后完成多篇论著,如《统筹保护与利用谋求可持续发展———对做好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保护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在一个世界品牌面前———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遗迹保护建设问题透析》《【思考之十八】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如何走向世界》等[16-20]。
三是积极承担作为一名学者的责任,维护海南岛的绿水青山和生态安全。首先,为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在海南第二大河流(昌化江)挖走大量沙子一事,杨冠雄先生持否定的态度,他说,“作为专家组组长,我明确表示:‘大项目我们当然会给予支持。可是要知道,在这条河流的中游河段已经修建有一个大型水库,从而有效地拦截了从上中游带下来的大量泥沙,现在已没有多少泥沙可以填补其河口段,挖走1亿立方米泥沙后会留下的一个巨大型的窟窿。不妨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来一场台风,将会有多少河岸、农田和海岸遭到坍塌,而由此又将会造成多大的灾难,这笔大账必须算清楚才行。后来据了解,到了最后项目的审批阶段,这个特大型挖沙项目依然还是过不了关。”此外,对一家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要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建设一个所谓的国际温泉城项目,杨冠雄先生在收到当地8位退休干部联名写的反对信后,随即义无反顾地开展实地考察,并“在考察完毕之后写出了一篇近7 000字的文稿。该文稿在详细分析该山区的生态环境构成特征以及该县的社会贤达何以会如此坚决反对此超大型项目的建设等之后,特别明确指出该拟建项目所在地已处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所确定的海南中南部生态保育功能区之核心所在。就这样,该县主要领导在收阅了此文之后,随即做出明确的批示,责成该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撤走其前期派驻的全部人马。”杨冠雄先生表示:“我这是为了保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保护好海南的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我很高兴,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专家,我确实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当然,我很感谢当地的8位社会贤达,同时也很感谢省里的一位退休老干部把这8位社会贤达的联名信送交给了我,并且还陪同我前往当地进行了考察!”
4 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
杨冠雄先生在长期的旅游学术研究与科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他始终秉持“胸怀祖国,达济天下”“严谨治学,勇攀高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科学家精神,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默默奉献、矢志报国,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4.1 胸怀祖国,达济天下
杨冠雄先生出生于海外并成长在动荡的年代,但始终学习中华文化、心系祖国。他回忆道:“当我长到适龄入学读书时,由于日军已占领马来亚,父母亲坚决不送我进入日本人管治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而是将我送入了由广府人开办的私塾,接受中华传统启蒙教育,如《三字经》等。”从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人警训等,便深深地植入了杨冠雄先生的心里。
一個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个归国华侨学生,能够参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然是感到十分的幸福。因此,我一直在坚持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杨冠雄先生参与创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主持多个旅游科研项目,为发展旅游事业不断奋斗。其中,杨冠雄先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项目“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的选址论证工作。他说:“我也为能够有机会参加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选址并做出了一点小贡献而感到庆幸! 因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在当年深圳人们的心目中被视为是我国的第一个‘硅谷。三十多年来,在这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华为等,如今都已跻身世界顶尖水平的行列!”
作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杨冠雄先生不停探索和钻研,将其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国家的旅游发展上。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着、无私地奉献着。杨冠雄先生胸怀祖国、达济天下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4.2 严谨治学,勇攀高峰
杨冠雄先生始终秉承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学者风范,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在整个科研与实践中,为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杨冠雄先生先后完成以下方面的开拓与探索:一是在从事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工作期间,他在完成科研助手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自选题目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写作论文,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科研成长道路。二是在西南地区第二大钢铁基地选址研究课题中,他敢于接受并完成了从未做过的大型钢铁基地项目所不可缺少的铁路支线选线课题任务。三是在《地理知识》编辑部工作期间,完成了坦赞铁路沿线地理资料的收集和编写任务。四是应郭来喜先生的邀请,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并将其打造成为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的科教团队。
就这样,杨冠雄先生秉承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精神,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历时60余个春秋在多个专业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价值,与同仁一道创立了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科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4.3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杨冠雄先生凭着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拼搏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勤勉务实、尽职尽责,于中年时期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而后又投身家乡建设事业,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即使退休后,无论是在旅游地理、经济地理,还是在自然资源、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他都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奉献自己的专业余热,至今没有停息过。
杨冠雄先生在退休后为海南经济特区发展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出谋献策;应邀为家乡琼海市文化保护、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等奉献专业余热;坚定不移地履行科学把关的专家职责,切实维护海南岛的绿水青山和生态安全。同时,杨冠雄先生还十分关注海南省乡村振兴问题。多年来,鉴于海南不具备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条件,杨冠雄先生深感海南省农村的发展有必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因此,他积极为各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例如,杨冠雄先生帮助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做好其圩镇的立面改造,并为促成东方市东部山区美孚黎族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冠雄先生退休后仍然不辞辛劳,奔走在乡村小道,为家乡脱穷致富出谋划策。作为归国华侨,杨冠雄先生的一生都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他的拼搏精神值得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
4.4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杨冠雄先生在60余年的科研与实践中,前期跟随众多名师、前辈共同学习成长,随后又带领年轻一代赓续奋斗。他始终坚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从而推动旅游学科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杨冠雄先生一直将陈传康和郭来喜两位先生敬为自己的师长,始终都很敬重他们,并且也一如既往地向他们学习。他说:“我在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期间,陈传康先生有一次出差来海南,曾特别安排时间看望了我,这让我很受感动。随后,我也将自己的工作情况诚恳地向陈先生做了汇报,并且认真听取陈先生所提出的意见。又如,我退休之后,郭来喜先生在海南接下了一个县级旅游规划课题任务,我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特别让一家生态旅游策划研究院提供了具体的帮助。对此,郭先生很受感动,随后还特别资助我出版了一部《琼海发展问题研究》(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专著⑨ ,并且还请到陆大道院士一起为此专著作序。2021年,当惊悉郭先生不幸病逝的噩耗之后,我随即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我心里将永远感念郭来喜大师兄》的悼念文章。”另外,让杨冠雄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当年参加过“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地域系统开发研究”考察工作的几位青年学者,如今都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的领军人物。在贵州省考察工作中,杨冠雄先生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考察重任交给了保继刚先生,他回忆道:“他(保继刚)在跟随我做赤水十丈洞瀑布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两地的考察之后,不仅工作上的表现很主动、很突出,而且工作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加之,这已是贵州旅游课题考察的最后一站,此时要是把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也正是时候。想到此,我当即找到保继刚博士商量。当得知我正在为赶不赶去参加海南分院筹备组的工作而颇有些纠结后,继刚博士便明确地表示说:‘筹建海南分院很重要,是一件大事。作为学生,我一定大力支持,需要我做什么,就请老师吩咐好了。我一定全力去做好。”后来,在保继刚先生及团队的努力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课题考察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取得的考察成果颇受该州政府的好评和重视,对该州后来发展旅游事业很有帮助。”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科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融合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科学时代的必然趋势。年轻一代更应继承杨冠雄先生的协同精神,为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 结语
回顾杨冠雄先生砥砺奋进的专业人生路,他的学术成就和敬业精神令人钦佩。自初中时期便立下了“绝不虚度年华,也不碌碌无为”的人生志向。此后,一直能够跟随理想的脚步不断前行。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习,给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正式成立,杨冠雄先生开启了自己旅游地理研究新的一页。他积极参与旅游地理课题调研,讲授旅游地理知识,编写旅游地理教材;另外,他参与昌黎黄金海岸的规划与建设,主持完成京津地区、西南地区和厦门市的旅游开发研究课题。杨冠雄先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杨冠雄先生正式调任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副厅长。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海南省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言献策。1998年,退休后的杨冠雄先生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余热。杨冠雄先生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胸怀祖国,达济天下”“严谨治学,勇攀高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
以杨冠雄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旅游學人守正创新,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旅游业和旅游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第一代旅游学人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旅游学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包容之心为旅游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作为第一代旅游学人,杨冠雄先生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在旅游学科这片广阔的原野里辛勤耕耘。他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旅游学科所做的卓越贡献,必将载入史册。杨冠雄先生所贯彻的科学家精神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旅游学人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为中国旅游学科永葆青春贡献力量。
致谢:文中口述史料均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团队于2022 年2月—2023年2月多次现场访谈的实录,并经与杨冠雄先生沟通确认进行了细节核实和校订。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得到杨冠雄先生的莫大帮助,在此由衷地向杨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杨冠雄先生在相关史料梳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