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2023-09-19金美兰朱波隽雨仙邱伟芳

旅游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

金美兰 朱波 隽雨仙 邱伟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類专业;通识教育

1 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的深刻论述,向新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文旅融合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本研究基于文旅融合国家教育战略背景、新文科教育理念和现代产业学院等综合视角,探索本科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面临的新时代发展和重大战略部署所提出的新标准和要求。

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旅游类本科专业通识教育应注重“旅游+文化”教育。如今旅游者的出行目的不再是简单地欣赏自然风光,更希望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更为丰富的文旅知识和更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政教育元素,以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提高旅游类专业大学生的文旅知识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

新文科教育理念决定了本科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旅游人才。新文科理念强调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摆脱传统文科单一教学模式,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1]。旅游类专业本身作为复合型专业,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学、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020年7月,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推动下,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鼓励开设现代产业学院,并首次正式提出现代产业学院概念① 。2021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共计50所。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形式,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载体。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应考虑地区产业特色与产业需求状况。

通识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无论是文旅全面融合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文科理念影响下旅游类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还是旅游业高速发展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都要求本科院校树立通识教育理念、重视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创新,将通识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2 旅游类本科专业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现状

2.1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国内本科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主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学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的内容。

2.1.1 课程学分分布

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分配情况能够反映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查阅多所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基本是控制在40~60分之间,占专业总学分的20%~40%。例如,广西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61分,占总学分的38%;淮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49分,占总学分的31%;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47.5分,占总学分的31%;廊坊师范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50分,占总学分的31%;浙江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47分,占总学分的29%。可见,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但在“专”与“通”的协调上普遍存在问题,都具有“重专业,轻通识”的倾向。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为47.5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40学分,文旅素质教育课程为7.5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体育”“计算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英语综合能力训练”“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桂林旅游学院在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艺术欣赏”课程,以期达到美育的目的。此外,增设的文旅素质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化概论”“传播学概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选修课涵盖了专业概论类、“四史”教育、特色课程、文化与传承类、自然与科学类、表达与沟通类、创新创业与劳动实践类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2.1.2 课程结构设置

当前,国内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置,通常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别,选修课程又分为选择性必修、任选和限选三种形式。各高校按照国家本科教学标准,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设置必修课程,其学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80%左右。例如,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识必修课程学分为44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81%;温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识必修课程学分为41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84%;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识必修课程学分为39分,占通识课程总学分的80%。由此可见,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的选择主动权较小。

为了满足文旅融合和新文科发展的新要求,改革通识教育课程方案是旅游本科院校当务之急。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一方面通过增加通识课程的平台提升跨学科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数量,加强通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满足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表1)。

2.1.3 课程内容设计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内容设置基于两个宗旨:一是旨在立德树人,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旨在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辅助学生就业。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类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军事理论与训练”等;二是应用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等;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类,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就业创业类,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等。国内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与必修课程学分存在明显差异(表2)。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对于旅游类专业学生来说,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帮助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跨学科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 通识教育课程教學形式

旅游专业注重应用性,该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大部分学生以动觉型学习风格为主,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最佳,单一枯燥的理论讲授不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通过查阅多个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实验实训等形式。虽然在培养计划中有关于实践教学的部分,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还是会以传统的理论方式授课,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内容容易被忽视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应用本科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问题

对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与点缀,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的认知及其作用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偏差[2] 。尤其是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仍保有专业教育为先的理念,对通识教育重视度不够,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数量少、内容单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与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相比较为失衡。例如,有的高校在制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应用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的培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产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视野的拓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定位存在偏差,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3.2 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问题

(1)学分占比较小,学分分配比较失衡。学分设置的多少直接反映出该课程的重要程度,目前大部分旅游类专业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比较小。同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存在分配失衡的问题。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而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数占比小课程门数少,留给学生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修习的课程,这与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存在偏差。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基本雷同。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方面。对比多个高校旅游类专业通识必修课程的内容可发现,必修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按照国家本科教学标准的要求,设置思政教育类课程、应用基础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以及就业创业类课程,其中思政教育类课程和大学外语课程学分占通识必修总学分的70%左右。例如,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思政教育类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为28分,占通识必修课学分的70%;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思政教育类课程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为30分,占通识必修课学分的77%。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方面。国内高校旅游类专业推出的通识选修课程少则几十门,多则上百门。从数字上看,给予学生很大的选课空间,但大部分通识选修课程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类课程,其课程体系缺乏内在逻辑联系,无法达到其培养应用复合型旅游人才的目的和目标[3]。

3.3 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问题

通识教育理论知识传播与教学实践的实现都需要以教师为媒介,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开展通识教育的有力保证,通识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4]。

(1)部分通识课程教师教学中的学科交叉和教学内容融合不够深入和具体。通识教育并非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通才”,而是旨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通,使学生能够用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5]。通识课程教师应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引导旅游专业的学生将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建立有机联系。例如,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中药、地质矿产等通识选修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有关智慧旅游、康养旅游、地质旅游、旅游地理等知识与之联系。同时,近几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两者联系空前密切,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也应进一步提高,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识课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常一名通识课程教师要承担上百名或更多学生的教学工作,这种超大班授课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有限。由于人数过多,授课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很难有序开展,课程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对于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效果甚微。另一方面,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二级学院的教师担任。一般来说,这些教师还担任其所在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相对于通识必修课程教师来说,选修课程教师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授课对象并非其所属的专业学生,但教学方法与内容并未做出相应调整,不利于实现通识教育应有之义。

4 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4.1 课程体系的构成

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其构建要满足时代背景对旅游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寻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学分分配上的平衡。本科高校可以依据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本科教学标准、文旅产业人才新需求等方面,以文旅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主线,以“新文科”建设为新方向,构建既有学科特色又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同时,制定详细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标准,并基于此筛选恰当的课程组成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此外,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打造具备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加强旅游类交叉学科间的联系和融通,使学生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出发,构建了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见表3)。

4.2 教学形式的扩展

各高校应改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同时通过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旅游类专业是应用实践型专业,学生更喜欢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通识课程应探索导师制模式,注重主题性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开展探究式、研究式、小组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针对教师数量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识选修课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引进优质课程进行线上学习,如利用超星学习通、慕课、网易公开课、雨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下学习的检测与巩固。

4.3 第二课堂的补充

除显性通识教育课程外,各高校可以进一步开发第二课堂资源,协调一切可以服务本校通识教育的资源,弥补第一课堂通识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色彩过重的问题。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教育本身的实践功能,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通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1)拓宽通识教育领域,赋予产教融合“通识教育”新功能。在落实国家政策以及旅游产业需求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有效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产教融合既是提升与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渠道,也是发挥通识教育实践功能的新路径。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学生大一、大二期间而造成的通识教育“断层”现象,各高校应深挖产教融合的教育功能,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多方位协同育人过程有机融合。一方面,要让企业充分主动参与到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将通识选修课程作为突破口,共建共享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产业行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将学生的企业实习过程“通识化”,充分发挥企业的教育功能。以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了为期6个月的酒店实习,酒店企业应承担一定的“教化”任务。在实习期间开展通识教育确保学生教育的连续性、有效性,这对于提高学生职业认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等具有显著作用。

(2)重视大学生社团组织与活动。除了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场地、政策等支持,各高校还可以将某些中小型比赛官方化、常态化,如导游技能大赛、酒店服务技能大赛、茶艺表演等。这不仅有利于对专业技能水平的检验与提高,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协同合作、紧急应变的能力。有些社团组织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存在,如街舞社、茶艺社、辩论队、外语社、志愿服务队等。这些社团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将通识教育寓于社团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接受通识教育的感染与熏陶。

(3)举办类型广泛的前沿性讲座。在通识教育过程中,讲座是重要的培养与塑造方法之一。与传统课堂内容相比,讲座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例如,指导性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与建议,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对今后的工作就业有积极作用;学术性讲座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新动向、发掘学术兴趣增强学术功底提供重要渠道,丰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4)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通识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应逐步构建“通识化”校风、学风、教风和班风,发挥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教化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目前,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与完善要着重考虑“两对关系”,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关系,尤其是学分分配问题。总体来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动态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同时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与时俱进,時刻关注国家以及旅游行业的新动态,根据各方对旅游产业的新需求适时改革与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当前来看,旅游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文旅素质的提高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适当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学时,提高该课程的挑战度,并明确不同课程模块的“核心”目标,与实现该模块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从而体现“核心”课程模块设置的实质。同时,逐步扩大各类平台课程的学科覆盖面,不断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为广阔和全面的多学科培养。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海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