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振兴洞察“她文化”

2023-09-17唐宁笙

新楚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现状研究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的发展任务亟需乡村女性发挥重要作用。女性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培育新时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女性,需要其自身的正确劳动力观念,更需要正视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需要有效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其能动性,在党组织领导下推行正确的女性价值认同是必要的举措,并积极阐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她文化”、乡村振兴、价值认同、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D4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1-008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项目编号:Y202251014,项目名称:高校二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的泛在学习模式研究);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立项(项目编号:KT2022011,项目名称: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YB26,项目名称: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JY07,项目名称:经济内循环下的文旅新商机)。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女性的参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女性群体巾帼不让须眉,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无论是巾帼妇联代表抑或基层女性代表,她们的先进事迹始终彰显建功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今天愈发从共识走向现实。从“女性主内”到“内外兼顾”,无不彰显着女性文化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入,我国文化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既是社会进步的充分彰显,也满足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们不同的欣赏需要。过去单调的文化内容形式已一去不复返[1]。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的前提便是男女关系和谐健康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已然成为文化建设中不能忽略的成分。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正如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涌现了一大批巾帼英雄投身于乡村建设和发展,她们是矢志不渝、散发旖旎风姿的铿锵玫瑰,在以巾帼傲骨完成时代使命,但她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却未得到一致性的认同。如果中国能在女性文化的建设上走出成功的一步,把优秀的女性文化内化为民族和世界女性群体的人文素养,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选择。我们如果能将女性文化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明显的成绩,也将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2]。

一、现状

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调查方式,路人采访、女性访谈辅之。以新时代青年、乡村振兴代表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湖州市东衡村乡村建设者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价值认同进行调查研究。此次接受调查人数993人,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和回收957份,有效率达100%。

根据对回收问卷数据分析所知,52%的调查对象对于女性价值的相关认知有所匮乏。例如在“燃灯校长”张桂梅的认识程度上,大众对其了解远超于赖克彬、徐敏利等其他乡村女企业家,但关于张桂梅的事迹阐述仍停留于标签化的印象,未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从中可看出调查对象对于女性事迹的了解知识面不够广泛。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现如今诸多民众会在网络新闻报道中获取相关乡村振兴、女性价值的信息,并对强大女性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同时关于“铿锵玫瑰”的看法有自身的一套衡量标准,比如坚毅、有理想抱负、强大卻又不失温柔,这些都已成为“铿锵玫瑰”的代名词。

社会逐渐剔除对女性认知的偏见,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男女在如今这个时代地位已经基本平等,还有12%的调查对象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高于男性,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女性地位在面临就业和婚假方面有所不平等,这与周围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建设”也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此次调查可以发现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基本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高达85%的调查群体认为女性在乡村发展中,为产业振兴发挥了带动传统农业发展、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形成的作用,还有部分人认为女性扩大了传统农副产品的需求和带动了手工艺品的生产与开发。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

现如今部分乡村如何正确用“把根留住”的方式帮助乡村女性提高经济收入,提升乡村女性社会地位,还需指明确切方向。

关于乡村振兴的基本认知,人们对于乡村建设者的印象仍停留于年老者多于青年。但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如今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但各地落实关于引才政策的力度和管控仍为薄弱片区,人才内在活力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仍有待考量。

二、原因分析

在当今男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大背景下,男性通常拥有更多话语权以及影响力,也常位于文化的中心,男性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女性文化的立足。

女性常存在于从属地位,女性价值难以得到展现,这也就决定了女性意识、女性价值、女性文化的从属性成了默认状态。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发展也不再满足于追求女性权利、女性平等地位与女性价值的追寻,而是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女性从“不在场”“不发声”的“隐匿者”到逐渐突破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出现在公共视域中,这无不体现着女性意识的启蒙和发展。但有关事件仍昭示着部分国家女性权益每况愈下,呈历史性倒退,女性文化建设缺乏坚实依靠。女性在家庭中影响“三代人”的角色,则有关女性事业发展需要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我国女性还要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

(一)历史原因

民间俗语“郎才女貌”是中国人民对婚嫁之事的传统观念,这一心态在中国社会以及集体中已然固化。人们通常以此标准来表达择偶心理抑或婚恋的价值观念。通过历史沉淀以及口口相传,“郎才女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俗语则演化及扩大成了一种针对女性的文化意识。

古代女子通常作为附属品存在,女性没有权利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婚姻上也处于被动地位。基于古代女子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无法从客观抑或主观上进行改善,使得在农业农村,多数人认为农村是男性施展身手才能的领域,农村女性无法有效参与到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去。古代女子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承受周遭直接与间接权利与能力的障碍。

(二)现实原因

1.女性作用未全面发挥

亘远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长期折射于乡村大家庭中,形成了固定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乡村女性也身陷其中,致使女性的母职固化,自我认同感不高[3]。女性文化意识难启蒙和成熟的根本在于女性自身心狱难突破,女性的自我束缚影响了女性本体意识的认知程度。

同时广大女性对乡村振兴战略还未能有全面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且在女性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仍有“权力尖端缺损”①现象出现,以此证明乡村振兴下还未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削弱了女性在乡村发展建设的参与度。优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做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优势未能被乡村女性所认知,乡村女性的主体性作用还需要全方位调动。

2.受教育未具有针对性

教育是乡村的支柱。如今乡村教育易与乡村生活经验脱节,乡村资源未能合理运用。乡村女性囿于较为闭塞的生活空间和繁重的生产活动,思维习惯多传统和保守,开朗自由的个性难以彰显,则提升女性在乡村振兴中集体生活的学习娱乐性,还需延展乡村女性的传统教育[4]。

乡村教育主体对乡村教育发展缺乏主导性,乡村学生受教育群体关于“乡土化”的未能熟知,何况城市受教育群体。如何将城市学者引流至乡村建设中,还需要紧密匹配学生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经验。

如今的乡村振兴,不单是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建设也在促进乡村振兴,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居民、城乡教育主体进行系列安排。

3.宣传思维定式难突破

访谈放大一位女性代表人物时,采访者常把女性的婚姻和事业放在天平的两端去衡量,却鲜少有人问一位男性企业家类似的问题。而现代“巾帼英雄”真正或缺的并不是一篇纯粹讴歌的主旋律文章,也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以片面的认知定义一位女性,只是需要一个立体的方式。

快时代下,撰写女性价值文章的作者没有耐心打磨,其底层逻辑依旧将对女性文化的建构处于男性话语主导的文化背景之下,文章千篇一律,以至于观众的思维发生固化,无法深刻洞察新时代女性的熠熠闪光。同理,乡村振兴下“她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也显得十分被动,唯有真正深入到乡村感受民风民俗,且站在访谈人物角度与相关人物进行一对一会谈时,才能讲好女性故事,以此进一步打破对女性文化的思维束缚。

三、对策

“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多的女性开始用自己的劳动力去赚取酬劳。在全国建设行业和各类农牧行业中不再是只有清一色的男性员工,也可以发现众多杰出女性。

女性自我解放的需求日益明显,同时女性对改变现有的两性关系秩序的要求也愈加迫切。为激活更多优秀女性参与到新时代建设中来,以及促发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对女性价值的认同,该文将从不同方面出发给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洞察文化土壤,促进城乡文化对话

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将学习与“巾帼精神”活动有機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学习有关女性英雄的事迹与品质,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当代群众可从乡村建设的翻新中洞察,定格百年征途上的巾帼英雄故事,以城乡文化互相对话的形式,展现自身所认知的巾帼英雄,进一步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以奋斗诠释巾帼担当,以敬畏开展本职工作,以冷静对待名利得失。

(二)“她题材”织密良性报道链,提供多元角度支持

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信息、情感和利益均在村内传递的关系社会,在这个关系社会中,守望互助是生活其中的人们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5]。在新时代大众媒体走向媒体大融合的大背景下,大众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通常被媒体所影响,主流媒体应利用站位高、专业性强、公信力的优势,为讲好女性故事织密良性报道链。强化女性成长可运用当下所热门的“她题材”等其他多维度媒体报道,“她题材”在时代推动下有所突破,基于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情感的表达,催生不同层次的影视作品。但“她题材”仍需突破刻板的性别认知,不过分强调“女性”的身份,不是以男性角色作为故事动力或转机,不以片面角度思考撰写相关人物传记,应当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新时代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有关“铿锵玫瑰”的女性人物报道是为促使女性个人价值的寻回,告知女性拥有自身独立价值,且有多种呈现和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媒体不应为了追赶热门模式,而放弃脚踏实地的创新。良性的“她题材”媒体报道,应该塑造更良性的性别关系。

(三)拓展乡村教育资源,涵养专属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拓展乡村教育资源,还需要盘活乡村校舍资源,不可隐匿乡村文化价值,积极争取多方社会的资金投入,汇聚城市新兴动力,构建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者更需要关注学生当下“拥有什么”。在乡村振兴“她力量”教育方面,还可以融合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传承乡村特色文创之时,更要引导乡村青年对文化进行创新,呼应地域文化,鼓励乡村学生探索对自身生活的解读。教育者通过学生文化背景开展课程教学,结合当地特色文创,例如剪纸、戏曲、民俗等方式将当地的文化与史书上的铿锵玫瑰以艺术的形式碰撞,从而传播女性代表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文化胸襟,使之成为有文化自觉的乡村文化守护者[6]。

(四)以巾帼品牌为依托,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持续推进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地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农村创业带头人。以抓深抓细巾帼品牌工程为依托,不断推动广大女性争做乡村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美丽家园的建设者和家庭美德的传承者,则需要乡村建设者以“把根留住”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创立创业园、搭建乡村振兴平台,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具体诉求出台各类政策,在项目落地、资金统筹、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充足保障,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有效吸引更多乡村女性和青年留在乡村,帮助乡村女性提高经济收入,提升乡村女性社会地位,引导城乡家庭之间互动交流。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它意在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7]推进乡村社会性别主流化,亦可作为激励制度,为广大乡村女性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需加强发挥妇联独特优势抓紧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以此作为最大力度宣传巾帼典范、最大范围凝聚发展人心、最大可能激活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

注释:

①“权力尖端缺损”指的是女性参政任职高层次少、掌握实权和决策权少、正职少,女性在各级政治机构中所占比例越往上越逐级降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小宝.女性发展与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05):65-68.

[2]庄祺.试论女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J].理论研究,2013(05):50-55.

[3]王晨晨.乡村振兴视阈: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研究——以L市YA社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19-23.

[4]黄粹.乡村振兴中的女乡贤: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4):56-61.

[5]才凤伟.乡村社会网络:“原生”和“再生”——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创业的网络构型[J].中国青年研究,2014(07):83-88+119.

[6]吕晓娟,马飞.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实践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9(03):35-39+51.

[7]黄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身份认同与组织化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5):49-56.

作者简介:

唐宁笙(1996.10-),女,汉族,浙江江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现状研究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研究
广告图景中的愿景塑造与趋大众化的价值认同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①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