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翻译研究

2023-09-17朱成成

新楚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转换三维

【摘要】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以《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特点,并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翻译难点进行实例研究,提出翻译策略,以期促进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三维”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1-0060-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525)。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在减贫脱贫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植根于中国大地,对于世界各国的贫困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当前,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解释中国道路和宣传中国创造和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传播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和成就,在国际上树立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我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们深入人民群众中去,通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地讲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记录党和国家的伟大脱贫成就,展现决战决胜脱贫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以文学艺术创造为脱贫成绩的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研究,旨在提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向国际社会更好地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一、脫贫攻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reportage)是非虚构文学的一种,以真实描述为写作手法。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取材于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件的亲身接触或采访而获得的第一手信息,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法将所获得的信息编写成文学作品[1]。因此,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文学性。

就其新闻性而言,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正是由于报告文学作品基于真人真事使之具有特殊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也使得许多报告文学作品具有文献、史料价值。报告文学是一种时代的报告。从它的发生看,报告文学不是为了纯粹地记载过往的历史,而是为了及时反映处于流变中的现实[2]。为了记录和对外宣传我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的报告文学家们已经创作出了多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其中的典型代表为2019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系列丛书。这些作品通过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叙事中蕴含了文学价值,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目前,已有多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订了翻译出版合同,将进行多个语种的翻译出版。“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史志的书写,报告文学创作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中国力量、中国创造和中国精神,富有表现力地塑造了具有中国脊梁式的扶贫模范、脱贫强者,以全新的文学经验和有效的文学书写,丰富了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史的内存。[3]”

(一)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特点

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和其他题材报告文学一样,也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点。其新闻性是其内容所决定的,而其文学性是其形式所决定的。文章以《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4]为例,分析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的特点。该作品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共十八大后山西省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山西省21个贫困县的扶贫故事,讲述了那些艰辛的脱贫过程和动人的脱贫成果。以该作品为例来分析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特点具有典型性。

从内容上的新闻性来说,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用数据说话。报告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因此,真实是报告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最根本的区别,而喜欢用数据说话就是其真实性的有力体现。这些数据生动地向我展现了真实的脱贫攻坚细节与最终成果。

第二,善于结合国家政策法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其善于结合国家政策法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制度下的脱贫攻坚成功经验,通过将国家政策法规融入作品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例如,《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结合扶贫脱贫故事对“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概念进行了具体化的说明。

第三,知识性和信息性强。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知识性和信息性也在这本书中很好地体现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对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历史和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立体化地丰富了读者的认知。

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与新闻性并不矛盾,相反,两者相辅相成。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需要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来增强其文学表达的感染力。总体而言,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在文学性上具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特征:

第一,大量使用方言和俗语。由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是报告文学家们深入乡村和山村,在脱贫攻坚的前线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而创作出来的,因此,作品中往往包含大量反映当地原生态语言的方言和俗语。在《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中诸如“东井上吃水西井上担,为眊妹妹跑了一个大脖弯”“欢欢喜喜汾河川,凑凑合合晋东南。恓恓惶惶雁门关,哭哭啼啼吕梁山”等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俗语为作品严肃的主题增添了一抹俏皮的文学色彩。

第二,巧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利用诸多的比喻来说明脱贫攻坚相关的概念,如将“漫灌式”扶贫比作为“撒胡椒面式和输血式扶贫”,将贫困比作藏匿在深山的野兽,形象而不失趣味。

第三,恰当的环境和人物细节描写。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对环境和人物细节的描写数量并不算多,但总是恰到好处。“老人脸上皱纹纵横,眉重鼻挺,大眼大嘴,身坯硕大。黄河边行走,常常见到这样体格健壮又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一描述形象地刻画了“陕甘大汉”的形象。“晋北的吕梁山区则是另一番景象,田野里残雪未化,水瘦山寒,一派萧瑟”这句话则通过环境的描写暗示了吕梁山区的贫困。

第四,鮮明的文学政论。“报告文学所具有的文艺性政论是其文学性的一种独特风格,是诞生以来就具有的一个特征。”[5]此外,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的政论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底,自然融入脱贫攻坚故事中,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所看所感,给故事以总结和升华。

(二)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研究多是从社会价值、作品评价、作品内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李朝全在《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国家大事的时代表达》中认为“脱贫攻坚的文学书写是时代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生动体现”,并在扶贫脱贫在内容和形式将之分为不同的类型,同时分析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6]。丁晓原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史志——论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中对扶贫脱困题材作品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从多角度分析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价值,认为它全面展示了中国脱贫的壮伟事业。李景平[7]、朱永富[8]等人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爱的礼物》《江山如此多娇》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颜同林在《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的地域书写》中以贵州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为对象,分析了贵州新文学的历史,重点对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题材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论述,梳理了以贵州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总结了贵州脱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在内容上的特点[9]。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翻译研究尚力度不足,研究不够系统,仅有少数几篇相关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以多维度的选择适应转换为翻译方法,而在翻译实践中以“三维”转换为主。从“三维”转换视角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翻译难点进行研究,可以提高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翻译质量。

二、“三维”转换下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是一种从生态理性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本土创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国际发展的新起点。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系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涉及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系统[10],同时将译者看作翻译生态环境的中心,译者需要完成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保持翻译环境中不同要素之间和不同翻译群落之间的平衡[11]。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译者应通过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仅要完成语言层面的生态翻译学认为译文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多维适应和转换的程度。生态翻译学落实到具体的翻译方法上,主要体现在“三维”转换上,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转换,也要关注原文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否在译入语得以体现,以及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得到有效的传递。从多维度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而得到的适应性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才是最佳译文。

本文以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及其对应的英译本“ Pathway To Prosperity——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12]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的视角,探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文本移植”,即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语和译语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变化,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中国的变化,在语言表达也体现了祖国各地的语言特色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在语言维度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转换。

例1:同时每一户还要建立一个卡片,是所谓“明白卡”,由贫困户自己保管。

译文:In addition, there is a card for each household, which is called “information card” to be kept by the household.

“明白”一词在汉语中具有诸多含义,其中人们最直接对应的意思是“理解、了解”,这里的“明白卡”是指包含有贫困户的家庭信息、收入等信息的信息卡,因此不可将之想当然地对应翻译为“understanding card”,而是了解其内在所指,将它译为“information card”。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含有诸多此类脱贫攻坚领域的术语,如“兜底”“抓手”等,译者在进行此类术语翻译的时候应首先理解其内涵意义,选择最恰当的译文“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使之在目的语文本中“生存”下来。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文要适应译入语文化生态环境。在翻译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要清晰两种语言所处文化之间差异,避免文化误读;其次,译者需要注意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特色是否在译入语中得以体现。

例2:刘桂珍地丈夫比她小三岁,女大三抱金砖,影像里这位憨实汉子已经年过半百,年过半百的眼神里,仍能看得出对妻子的娇惯、怜爱和百般依顺,相信这是少年时眼对眼就落下的病根儿。

译文:Beautiful and graceful, shes happily married to a man whos three years younger than her. Such an age gap is auspicious in Chinese culture. We can see from the pictures that Liu Guizhen is still the apple of her husbands eyes. The looked of this good-natured man in his fifties at his wife is still full of love.

“女大三抱金砖”是汉语中的一句俗语,体现了中国人在结婚上讲究吉利、喜庆的特点,但如果采用直译,则会给国外读者造成误解。译文为了平衡原语和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地将具体化的隐喻概念抽象化、概念化表达,从而重构了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译语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从语用层面对语言使用环境和表达方式合适与否进行评估和判断。在进行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关注原文的交际功能的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

例3:到2017年,许多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这回因为回头看,又查出许多人名下有车,县里有房,还有的经商办企业,只要不存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都得清退。

译文:By 2017,most registered poor households got rid of poverty.As we reexamined the situation,we found that many villagers had cars and houses in the county and some even had set up firms.All those people with“two no-worries and three guarantees”shall be removed from the list of registered poor people.

所谓“两不愁三保障”,指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将之直译为“two no-worries and three guarantees”,恐无法有效实现其交际功能,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收译文地交际意图,还需要进行信息的补充:“The Two Assurances and Three Guarantees refer to assurances of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and guarantees of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safe housing for impoverished rural residents.”从而保持原文和译文的最佳交际生态。

三、结语

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是全方位推动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对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翻译研究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其研究广度和深度。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翻译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也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翻译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时,译者应整体性地考量和平衡原文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生态环境,做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适应性转换,确保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有效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高晓仙,赵国月.“非虚构文学”术语翻译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外国语文研究,2017,3(5):67-75.

[2]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丁晓原.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史志—论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5):81-88.

[4]鲁顺民,杨遥,陈克海.掷地有声:从山西看中国脱贫攻坚[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5]张虹蔚.新闻报道中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0):121-122.

[6]李朝全.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国家大事的时代表达[J].中国文艺评论,2020(9):20-30.

[7]李景平.生态抒写与脱贫题材的文学超越——读哲夫《爱的礼物》记[J].中华环境,2021(001):79-80.

[8]朱永富,郝婷.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评欧阳黔森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C]//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写作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贵州省写作学会,2021.

[9]颜同林.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的地域书写[J].长江文艺评论,2022(1):26-33.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J].山东外语教学,2018,39(6):119-125.

[12]Lu Shunmin,Yang Yao,Chen Kehai.Pathway To Prosperity: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0.

作者簡介:

朱成成(1990.4-),男,安徽阜阳人,右江民族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民族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转换三维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