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2023-09-16毛丽珍赵千慧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发展

毛丽珍 赵千慧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文理融合;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也著文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不能割裂发展,要走通专结合的道路,二者的融合要体现“通”上求“专”“专”中求“通”。大学外语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专融合”活动开展情况,从“学校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束后的人才培养”三个层次提出大学外语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为同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外语能力培养;融合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及所在学校“通专融合”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大学外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在实践中有效提高了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皆有助力。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指相应专门教育机构旨在培养专业人才而开展的教育,其核心是针对学生从事专门领域的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3],其核心就是要预先确立人的主体性,然后从人文知识、素养和态度角度对其进行培养的一种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

专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方面必不可少,但是在高等教育中进行通识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更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提高其知识文化素养,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融合”[5],正式赋予了“通识教育”为国家高等教育手段的重要地位和教育使命。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两部分,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两者却不能割裂或对立。通识教育要将专业教育包容其中,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組成部分,不能游离其外、不能与之并列,更不能相互对立。

中国通识教育在历经复苏(1978—1995年)、试点(1995—2000年)和推广(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后,其根本出路是“通专结合”。只有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既有开阔的视野、宽厚的知识,又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它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外语教育的性质与现状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一部分的大学外语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而言,搞好大学外语教育既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能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而言,既能满足其进行专业学习交流、继续深造,以及毕业后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大学外语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通识教育,长期以来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割裂发展”。全面审视二者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大学外语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新规划大学外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结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大学外语教育全面助力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解决大学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两者间的有机融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二者的融合要体现“通”上求“专”“专”中求“通”。实现二者融合范式的核心路径是“专业教育通识化”与“通识教育专业化”。要想实现“通识教育专业化”,就要尽可能地将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渗透到通识教育中去,又要在专业教育中穿插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在通识教育中渗透专业知识与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发挥通识教育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作用。

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大学外语教育和所在学校开展的“通专融合”活动,从学校政策支持、相关课程改革、课程结束后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角度,提出大学外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有效落实大学外语教育全面助力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一)学校政策支持

首先,各级各类高校要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奖励性政策,协调好参与“通专融合”活动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通专融合”的大学外语教师及专业课程教师团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从教学项目到科研项目申报、相关经费使用、职称晋升及岗位考核等级评定时“通专融合”成果的认定,都给予优先考虑的政策支持,从政策上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确保“通”中求“专”“专”中有“通”的目标长期行之有效,实现大学外语教育全面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课程建设

有了学校政策的鼓励与正确引导,教师们参与“通专融合”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就相应提高,大学外语类课程管理部门就可以从课程建设角度重新规划课程体系,提高大学外语教育质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大学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效结合,实现1+1>2的建设目标。

1.重组师资队伍

外语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校政策及所对接融合的专业学院的需求,组织外语教师深度融入专业学院的各个专业课程团队,每个外语教师原则上主讲某一年级的一门或一类外语课程,以融合学院为单位,建立专门的教学课程组,所有相关教学成果课程组共享。

同时,以自愿为原则,外语教师根据所教授学院学生的专业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融合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科研团队。為了能够达到专研和最优化的目标,原则上一名外语教师只能融合到一个学院一个团队的一个方向,参加该方向科研团队的各类相关科研活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帮助团队收集本专业前沿外文文献,参与专业实验设计、学术交流活动等主要科研环节,参加团队科研组会、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帮助团队师生润色外文成果,助力国际化成果的撰写与发表,相关科研成果与团队共享。

外语教师在长期只教授某一专业学生后,必然熟知该专业学生的学情;在长期参与该专业科研活动后,必然熟悉该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外语类课程中能够适时适当融入专业外语知识点,引入专业案例,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通识课程的积极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真正达到“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

2.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在外语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团队教学及科研实质性融合后,外语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教师们根据所融合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依据OBE理念及大学外语类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中的地位,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原有通识外语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加对学生使用外语进行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外语类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助力与支撑作用。

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重新确定的教学目标,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中明确加入专业英语能力培养的内容。在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行业动态等信息了解的基础上,调整大学外语类课程授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引用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外语词汇及专业案例与专业素材,达到通识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根基,更好地发挥语言教育服务专业教育的功能。

根据融合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及方式,深入挖掘所讲授课程及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包括通用元素和专业教育元素,以教师讲授+学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之中,向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专业同发展共前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4.开展专业特色第二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与补充作用,在大学外语类课程开设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具有专业特色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与留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专业学习心得;开展专业英语知识大赛,专业主题英语演讲比赛等赛事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外语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实践,组建专业外语文献阅读,翻译与写作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专业领域英文报告会等。

(三)课程结束后的人才培养

外语教师因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师科研团队,所以在一二年级外语类基础课程结束后,仍然能够深入专业学院,继续跟进专业人才培养,参加融合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环节等,帮助科研团队培养的学生收集国际前沿文献,参加其组会、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全程参与学生外语学习与实践,保证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确保人才培养中语言能力的全程提升。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外语教师除了指导参与各类赛事及社团活动外,还可以以融合学院为单位,针对本学院学生学情及需求,在学生入校的首个学期,组织有关“大学期间如何学好大学外语类课程”的主题讲座,在接下来的学期里,组织题为“大学外语四级考试备考策略”“大学外语六级考试备考策略”以及“研究生入学外语考试备考策略”等主题讲座,全面助力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促使从国家层面到个人角度都要加强外语能力培养,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教育发展要求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不能割裂发展,要走通专结合的道路。大学外语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通专融合”活动开展情况,提出从“学校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束后人才培养”三个层次提出大学外语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方法,方法实施行之有效,通识教育“表征化”与专业教育“功利化”等问题都得以解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化”大大缓解。高等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既能突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也体现出对专业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最终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平等互助、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袁广林,周巧玲.大学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5):6-10.

[3]胡金凤.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24-126.

[4]徐晓燕,何应森.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研究: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5):11-13.

[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l.

作者简介:毛丽珍(1976— ),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国际教育。

赵千慧(1992—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沈阳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教育。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林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54)。

沈阳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通专融合背景下国际化农林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XWY202206)。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发展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