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23-09-16◎陶静,吕霏,朱

职教通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产教

◎陶 静,吕 函 霏,朱 莎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作出了顶层设计。而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的远景目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了“面向‘三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的重点任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因此,在国家战略与政策引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主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作为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四位一体”全新育人模式[1],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2]。但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育人发展并不均衡,尚未全面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格局,“岗”“课”“赛”“证”脱节错位[3]。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产教融合不深、社会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急需立足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发展[4]。提升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5]。因此,本研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市为例,立足区域实际、产业特色特别是现实需求和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的积累优势、发展挑战,基于逻辑分析与实践审视,探索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路径。

一、天津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

梳理天津乡村振兴是回应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需求,是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路径探索天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天津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种源推广、科技装备提升、生产服务业、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生活服务业[6],充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天津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完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为中心,布局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休闲农业、“津农精品”品牌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健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深化产业融合;开发镇域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产村融合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体化发展,龙头企业、联合体、家庭农场、合作社、返乡创业齐头并进[7]。其掣肘因素主要有:领军型、实用型科技人才偏少;特色与新兴产业、产品缺乏持续研发和技术支撑;产业横向、跨界融合较少,产业链建设与多元产品开发不充分,深加工少、附加值低;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简单,电商发展相对滞后,品牌化不足[8]。综上所述,天津乡村振兴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振兴

1.产品研发、技术支撑。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天津高职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基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项技术转化,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加快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转型升级,以提升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科技贡献率和综合生产力。

2.产业融合与“延链补链强链”赋能。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优势,天津高职院校对标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要求,为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升级与新业态发展的“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提能力”提供多元智慧、人才供给,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并依托农业多功能拓展,培育具有天津特色的加工业、民宿、电商等新业态。

3.县(区)域、镇域、村域多级开发与产业集聚。天津高职院校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服务城乡发展,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国”字号产业载体,通过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形式,在县(区)、镇、村实现全方位渗透、有次序联动,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发展效益。

(二)人才振兴

1.培育领军型科技、实用型技能人才。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天津高职院校从小站水稻基质育秧与节水节肥种植、反季节葡萄大棚种植等技术入手,基于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创新实践在乡野”“技能磨炼在田间”的“土专家”“田秀才”,凸显科技兴农的领军作用和技能强农的实用效益。

2.培养现代经营管理、数字乡村建设人才。通过混合所有制学院等平台,天津高职院校积极培养“知农擅商”复合型人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共育返乡创新创业人才。在“专创融合”背景下,基于天津实际,校地共建“双创基地”、校企共育“双创人才”,培育农业增效新引擎。

(三)文化振兴

天津高职院校以全市26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2 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258 个市级休闲农业特色村点为依托,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开发,深耕高等职业教育“新文科”建设,服务乡村文化“一村一品”发展,促进文旅与休闲产业的“农业+”“农村+”开发。

(四)生态振兴

天津高职院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色农业、美丽乡村等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从生态修复、全域清洁等细节入手,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共生,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五)组织振兴

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治理等专业,并结合教师挂职、学生实践等形式,在城乡融合发展、集体产权制改革、集体经济信息化管理、产权流转交易等维度持续发力,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治理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二、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累优势与发展挑战

(一)积累优势

以高等职业院校为载体[9-10],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充分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党建引领,下沉帮扶。天津高职院校以“驻村”“结对”等形式,以专业特长为抓手、以“教给一门技术、帮扶一个家庭、振兴一方乡村”为目标,强党建、聚人心,校地共谋振兴与发展。

2.百万扩招,送教上门。在落实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过程中,天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高职扩招政策,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分类教学、精准培养”模式为代表,引入企业项目,对接创新创业等竞赛,在“田间地头”发展“忙农闲学、产学并重”教学组织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3.共建基地,技术应用。天津高职院校基于校地合作促进技术研发、转化与应用,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蓟州区共建卫生健康技术研究和推广基地为代表,通过校院合作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发展。

4.社会实践,专业赋能。天津高职院校以校乡一体化为主线引领学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实践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天津职业大学“匠”心践农乡村振兴专项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打造校村协同联动模式,探索“产学研用”振兴之路。

5.区域协作,精准扶贫。天津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以西部多地、河北承德、吉林长春等为帮扶对象,汇聚优势、多方联动,践行职教精准扶贫之路,以“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面向新疆、西藏、甘肃等地招收免费师范生,向西部基层输送优秀人才。

(二)发展挑战

1.以单向输出为主,城乡融合不充分。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院校单向输出为主,产教融合处于“半融半嵌”阶段,重心在于“教”也止于“教”,在城乡空间上呈现半绝缘性[11]。产教融合更多为政策引导下高等职业院校走进乡村的构思、搭建,农民群体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技术培训的境遇,乡村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社会组织的主动谋划、参与不足,城乡间人才、智力、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仍有差距。

2.以局部切入为主,资源整合不到位。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更多从部分技术短板、产业问题、管理不足等切入,进行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的针对性“嫁接”,在产业链整合、产业群规划等整体性服务层面尚有不足,除针对“百万扩招”生源的课程内容与具体岗位结合较为紧密外,其他服务项目在岗位、课程衔接和竞赛、证书融通方面普遍不够深入。

3.以阶段帮扶为主,振兴效果不持续。“驻村”“结对”“百万扩招”、社会实践等服务形式多具有时间阶段性,导致服务活动和节奏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对服务效果持续落地造成不利影响。

4.以产业推动为主,全面服务不均衡。尽管目前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已经从生态文明、文化保护、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但是整体仍局限于产业经济领域,服务力度、成效不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呼应不足。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逻辑体系

基于问题导向,以目标、理念逻辑为脉络,本研究串联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起点、行动逻辑,具体如图1 所示。

(一)跨域——岗位导向、以农为本

实施全域式服务,岗位导向、以农为本,促进城乡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基础。增强面向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侧精准对接的重要途径[12]。以充分契合产业结构的乡村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农业生产需求、特征,农村学习条件、环境和农民工作特点、习惯为基础,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产业开发地域、人才发展场域的全域式服务。

1.整体构建城乡间生产、教育等环节跨地域融通机制。政府应建立社会力量特别是乡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利益分享和保障支持机制,以适应县(区)域、镇域、村域多级开发与产业集聚的需要。

2.系统规划校地间人员、物资等要素跨场域联合渠道。政府应推动双向流动、多元互动,适应领军型科技、实用型技能、现代经营管理、数字乡村建设、返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要,促进服务端城市(学习域)与产业端乡村(工作域)的充分融合。

(二)建群——整体布局、链式内化

实施集群化服务,整体构建、链式内化,深化资源整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核心。基于乡村振兴现实需求,深度对接特色产业群的具体方向与相关产业链的主要特征,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专业促跨界与增值、技术提精度与深度”为内化要求布局集群化服务,其层层递进的整体理念、环环相扣的链式逻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新育农。以天津市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黄板泥鳅4 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人才培育为引领,高职院校应跳出传统农学人才培养惯性,打破陈旧涉农专业教育体系,从岗位需求、课堂革命、竞赛机制、书证融通四方面进行“岗课赛证”一体化顶层设计与系统探索。

2.以岗孕课。为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应着眼于产业融合与“延链补链强链”赋能,实施岗课衔接,推进课程“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与教学“依乡土设计、能田间实现”,以岗为脉,引导“课赛证”耦合方向,以课为体,串联“岗赛证”实施框架。

3.以赛提效。高职院校应科学设计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参与形式与评价体系,以竞赛层级化难度深化岗位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并检验课程学习效果。

4.以证进阶。政府应优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定标准与农业生产实践对等转化机制,以证书阶梯化级别对标岗位任职资格、课程培养体系与竞赛综合要求。

(三)构体——校地联动、同频共振

实施立体性服务,校地联动、同频共振,持续振兴效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关键。天津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谋划职业教育服务综合体、乡村振兴发展有机体联动组成“户—地—链—区”四级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通过“合中有特色、异中有抓手”的立体性服务实现同频共振。

1.打造“群—户”(专业群对接产业户)产教组合体。以全市10 000 余家家庭农场特别是30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为重点,针对高产农户、农业庄园等生产问题与经营难题,高职院校应提供点对点服务,进而发挥“能人带村”“以户带村”的“外溢”效应。

2.打造“群—地”(专业群对接产业地)产教聚合体。以全市8 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43 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重点,立足县(区)域、镇域、村域多级开发与产业集聚特色,以产品研发、技术支撑为抓手,校企之间应形成“一群一地”“一群多地”“多群一地”“多群多地”等不同规模与层次的服务组合关系。

3.打造“群—链”(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产教耦合体。以全国全产业链重点链小站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宝坻区和生猪、奶牛2 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高职院校应立足产业结构与发展创新特色,提供打破传统专业、院系边界且立足于综合性产业群与岗位群的智力智库、技术技能等服务。

4.打造“群—区”(跨院校对接多地域)产教联合体。以全市4 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重点,高职院校应发挥职教改革试验区、产教城融合示范区等先行效应,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智力、技术等融通优势,推动产业振兴提质增效。

(四)织网——多维赋智、复合兴农

实施网格状服务,多维赋智、复合兴农,提供均衡服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保障。在产业推动为主的传统服务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要在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振兴维度发力,推动网格状服务。

1.专项服务、精细赋智。以蓟州区、宝坻区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引领,针对乡土文化保护与开发、乡村文旅与休闲产业、绿色农业、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领域,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方向设置、专技人才培养、专门技术支持等专项化形式提供精细化智力服务。

2.素养教育、复合增能。乡村振兴战略各维度不是独立运作、分别实施的,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变的系统工程[13]。因此,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单一的“唯技”观念,进行“技能+文化传承意识”“技术+生态保育理念”“技艺+组织管理思维”的“专业+”教育,提供功能交叉、效益多元的复合型服务,以文化孕农业业态,以生态育农村环境,以管理促农民发展。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实践路径

遵循上述逻辑体系,本研究探索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实践路径,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双域”流动、“双角”共生

在实施全域式服务的“岗位导向、以农为本”和“促进城乡融合”逻辑指引下,基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要求,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应推动工作域与学习域“双域”流动,促进学徒与学生“双角”共生。

1.实施“忙入闲出”“长短假期”的时间安排。以茶淀玫瑰香葡萄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提升的小站稻生产地先行,农忙时节,学生入乡间、进地头,以学徒角色为主,在工作域钻研技术、磨炼技能、精益技艺;农闲时节,学生出乡村、进学校,以学生角色为主,在学习域总结经验、提炼模式、深化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寒暑假模式,而是依托春种秋收、乡村旅游等不同产业、岗位的“忙闲”特点,合理安排长短各异的实践、学习与休息周期。

2.形成“中心辐射”“四周拓展”的空间分布。以处于“津城”“滨城”间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各高职院校为中心,辐射全市涉农地区及产业,并整合分散在其他区的各高职院校向四周拓展,院校走入乡村,乡村走进校园,形成依托校地与校企合作基础、生源特点、产业群优势等的产教融合空间分布。

3.建立“中高本衔接”“职普成贯通”的融合体系。以强筋麦、水稻、黄瓜、花椰菜、芹菜、生猪、肉羊、淡水鱼等优势种业所在地域为重点,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纽带,天津市探索纵向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形成“职教本科研发、高职转化、中职使用”的技术推广层次,打造“中职熟练、高职精益、职教本科升华”的技能提升阶梯,布局“中职发现问题、高职解决问题、职教本科总结问题”的技艺赋能格局。同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桥梁,天津市积极横向融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等主体,构建产业问题引领、企业项目支撑、乡间实际承载的乡村振兴高水平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机制,锤炼教育对象扎实的能力和素质,培育乡村工匠。

4.疏通“非传统生源”“定向化发展”的招就渠道。以全市1 000 家生产稳定、经营规范的农户家庭农场[14]为突破,不再局限于高中(含中职)毕业生等传统生源,天津高等职业教育从新型职业农民、相关产业群工人等群体中扩大招生规模与比例,改革招生考核方式,以品德修养、专项技术、实践技能、劳动技巧、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招生门槛;同时,以校地、校企合作为基础,打造领军型科技应用、实用型技能推广、现代经营管理、数字乡村建设、返乡创新创业等多种定向发展模式,在学徒与学生“双角”共生中实现学习域向工作域转化。

(二)“双群”耦合、“双化”提质

在实施集群化服务的“整体布局、链式内化”和“深化资源整合”逻辑指引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在产业群与专业群耦合基础上通过模块化、数字化提高教育质量。

1.适应“经典+新型+交叉”岗位结构。在传统农业岗位基础上,高职院校应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农科领域,同时,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注重交叉性岗位的综合、多元趋势,如宝坻区黄板泥鳅的养殖、产地加工、产地仓储、冷链运输及稻鳅混养农旅游产业链,针对不同岗位结构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进行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系统化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2.丰富“通识+精益+卓越”课程体系。以育种国内领先的小站稻、品种国内一流的强筋麦、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70%以上的黄瓜、打破全部依赖进口局面的花椰菜杂交品种、种源推广覆盖全国主产区的肉羊等[15]衍生的产业群为重点,高职院校应设计开发层次递进、重点各异、内容互补的课程体系,既有适应多岗位群共同性需求的通识课程,也有适应一般性岗位专业需求的精益课程,还有适应高水平岗位进阶需求的卓越课程。基于岗位需求进行模块化构建,不同模块之间横向可针对产业链灵活组合,纵向可针对岗位群选择联合,并依据岗位变化动态调整。同时,区别于一般性的信息资源建设、线上教学模式,在服务天津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进行适农化、地方性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手段探索,便于远程化教学和机动性学习。

3.构建“常态+集中+专项”比赛机制。以沙窝萝卜、小站稻、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黄板泥鳅等200 余个津门品牌为依托,高职教师应将竞赛化组织理念与形式融入日常生产与产业实践的技术推广、技能提升、技艺赋能过程中,依岗设赛、课赛相通、以赛促课。以村落、乡镇为单位进行常态化竞赛,高职学生可在田野中、农场里竞技赛艺;同时,天津市政府还应探索东部(覆盖滨海北部、东丽、宁河)、西部(覆盖西青、武清、静海)、南部(覆盖滨海南部、津南)、北部(覆盖蓟州、宝坻)区域性赛项与赛制,以区、市为单位,周期性进行集中化、专项性比赛,并与国家级、国际性竞赛衔接。

4.创新“申请+鉴定+动态”取证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两类证书的认定:一是振农类技能证书,以水平评价为主;二是兴农类资格证书,以资质评价为主。区别于一般技能或者资格证书的个人报名、定期考试等方式,以上两种资格证书的获取方式均采用“申请+鉴定+动态”的取证路径,针对乡村振兴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如稻蟹混养、稻鱼混养的生态种养技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依据产业周期、产业任务动态申请,由专业性团队在津南区、宝坻区“稻海渔歌”实际工作场景中对实践过程、生产成果进行鉴定。

(三)“双体”共筑、“双师”发力

在实施立体性服务的“校地联动、同频共振”和“持续振兴效果”逻辑指引下,天津市政府应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综合体、乡村振兴发展有机体共筑产教生态系统,并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发力,从而推动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1.基地与联盟配合。以宁河、宝坻、滨海新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实体空间,基于校地合作打造主题、性质、规模与主要产品、核心技术、主题模式不同的产教融合基地,天津市政府应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有机体升级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以产业园等形式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中以职教改革试验区、产教城融合示范区等形式开展创新;而在软性机制中,天津市政府则应建立乡村振兴服务联盟、乡村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京津冀乡村振兴服务协同联盟等平台,通过理事会、秘书处、会员制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与自律管理,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综合体持续壮大,既通过联盟管理整合产教融合基地,又通过产教融合基地稳固联盟合作。

2.积淀与培育结合。天津市政府应充分发挥150 余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基于产业实际磨炼与产教协同提炼,传承与积淀经典技术、乡土品牌与传统文化,铸就与推广津门手艺、津味产品与津式特色;另一方面,适应新农业、新技术与新工艺,基于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研发力量与产业创新智库,培育新模式、新产品与新业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与消费趋势,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符合时代特征与产业动态。

3.常驻与流动融合。以全市20 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与乡村实践技师、大师在校园、乡村间双向“输入”与“输出”,教师走出校园带课题进乡村,技师、大师走出乡村带项目进校园,促进传统教师与技师、大师身份的合二为一,培养专而精的乡村工匠型“双师”,在校园以常驻工作室或流动工作站方式践行“岗课赛证”融通育人,通过一手资料、一线经验、理实一体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适农人才。

(四)“双链”协同、“双创”培优

产教融合本质是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之间全要素、全方位集成整合、高度互补、彼此交融的一体化合作[16]。因此,在实施网格状服务的“多维赋智、复合兴农”和“提供均衡服务”逻辑指引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双链”协同实现“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并通过创新创业推动“双创”培优,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

1.“党建+服务”内生发展模式。围绕全市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20 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1 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和57 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高职院校应着眼于乡村基层党建引领与社会治理提升,发挥师生智力资源优势,基于校地命运共同体充分整合乡村企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社会力量,通过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挥各主体参与乡村基层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开发、生态保育与利用、社会共建与共享等维度构建制度基础、机制保障,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2.“产业+管理”主题小镇模式。以蓟州区、静海区2 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区和160个首批试点村先行,以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为核心脉络,以校地合作共育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应积极辐射周边乡镇,构建主题小镇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共生模式,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有一技之长、懂一方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产业领军者、技术能手、创业带头人、管理能人等角色推动乡村振兴。

3.“运营+支撑”园区孵化模式。以包含266家农业领域成员单位的天津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为合作平台,以技能竞赛、创新社团、创业大赛等“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成果转化为主要渠道,以高等职业教育“双创”计划的攻坚克难为动力,高职院校应直面乡村振兴现实问题与关键难题,以农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意带动区域,特别注重乡土文化、绿色底蕴的科学合理开发,并以园区化运营有序进行产业利益分享与社会秩序梳理,在产业兴旺基础上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产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