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9-15杨素红
[摘 要]在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是主阵地,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分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论述,希望以此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阅读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教学目标,营造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阅读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职语文阅读课堂中更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实现中职语文课堂育人目标。
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院校的学生处在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时期,一些中职学生缺乏理想与信念追求,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意志品质薄弱,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自卑、失落感,对今后求职择业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确立人生的理想与信念,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更好地体验生活,健康幸福地成长。中职语文教学是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和情操陶冶于一体的,在心理健康上有独特优势。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心理学理论,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教师备课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掘教材,找准知识渗透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各环节之中,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教师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没有对不良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则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模仿和效仿[1]。如针对学生旷课,当时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让学生有所改正,但会使学生产生羞耻和抵触等消极心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班级整体氛围与教学效果。因此,在中职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让学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以事件要素为对象,及时做出适当心理反应,避免消极心理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另外,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学生自身的心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存在着一些消极心理和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不仅阻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其健康向上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逆转学生心理的作用,把学生引向正确方向,排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总之,一旦学生产生负面心理,只要及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所犯错误,及时排除学生消极心理,然后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扭转学生消极心理倾向。
二、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借助人物形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较多的阅读文章都能作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这是因为中职语文教材的大部分文章不仅隐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都蕴藏着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如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文化人物,他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中华历史岁月长河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2]。中职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历史人物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好的效果,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比如,在《师说》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指导学生体会韩愈提倡的教育思想,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情感,引发共鸣,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孔子“仁治”与孟子“性善”、庄子“道”、墨子“兼爱”等智慧、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也可以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尊师重教的思想。或者教师可以以门第观念的背景为导入,向学生介绍门第观念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从魏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所代表的门阀制度基本确立,形成了重门第之别,士族子弟尊奉“家法”,鄙弃从师。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位卑足耻、官盛近读”的心理,可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便提出了师之所存即道在则“师”,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然而,韩愈因触及统治阶级利益而遭到“群怪聚骂”,韩愈受到冷待时仍然没有放弃,依旧坚持虚心从师学习的态度,具有解放精神与斗争精神。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民族志气,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屹立不倒,由此可调动学生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课文主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中职语文学科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内容、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但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又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将语文学科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资源渗透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就成了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主线,才能更好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
例如,在《善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善良”这一主题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善良”一词能联想到什么?你的善良是否让你获得别人的感激或者称赞?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完后再次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善良的?作者对“善良”持有怎样的观念和态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作者的层层追问:1.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2.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將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3.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4.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教师还可以借助《爱的奉献》歌曲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词,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生活中一些不好的事物会让世界变得复杂,变得“邪恶”,这就需要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以此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进而明辨是非。
(三)师生共同探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就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将语文阅读课作为一堂单纯乏味的知识灌输课和背诵课,不仅不能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将语文课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教师可把设计用活动的方式进行课例探究,用多媒体图片呈现“荔枝”特写,要求学生认真看图,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形容荔枝形状及口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荔枝的特点及用途。接着对白居易《荔枝图序》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比一下他们与白居易笔下的形象,用诗来表达自己对“荔枝”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要用诗句来做课文标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自主探究之后进行解答:南州为荔枝产区,一般指中国南部地区。“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但实际上六月根本没有荔枝,只有到了七八月份才上市,所以课文中的六月其实是指农历的六月,荔枝丹是指荔枝成熟后的颜色。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作者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更好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相统一。教师再从课文中筛选语句让学生品味作者使用语言的准确性。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其中“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凸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书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还有如确数、约数词的准确运用,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重达四五十克”等。让学生在层层品读赏析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4]。
(四)组织经典朗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诵读经典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然会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但经典诵读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符合当下中职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典诵读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如选取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几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很容易就能体会苏轼面对冷眼和冷箭时依然泰然自若、超然物外的心境,同时还能在诵读中探寻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从痛苦到旷达再到乐观的心路历程,从中感悟如何面对逆境的人生哲理[5]。
例如,《我爱这土地》一文属于自由体新诗,教師在教学时可使用情感阅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全诗共分六节。第一节以一鸟对大地的生死相依的依恋为喻,抒发诗人热爱祖国之情。诗人以“嘶哑”形容鸟儿歌唱的声音,并且用一系列形象来表现歌唱中丰富的内容:暴风雨袭击了大地,悲愤之江,触怒之风,柔和的黎明,逐一喻示祖国大地所承受的磨难,民众激愤,渴望光明,期待光明。“我的眼中常含眼泪”是诗人用“泪滴”这个词,表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在鸟的帮助下,死后羽毛烂进了大地,抒发了诗人依恋土地之情,暗含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经过必要的间歇、停顿后,开始变换角度,由此而赋,从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刻画,到朴实无华、直抒胸瞳的遒劲,犹如一位高明的歌唱家,全面了解乐谱休止符含义。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很容易体会出作者面对国家的危亡、山河沦亡的悲愤之情和炽热的爱国之情[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要提升中职院校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品质训练。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阅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其贯穿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逐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胜霞.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品位·经典,2022(21):152-154.
[2]李静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才智,2021(17):77-79.
[3]陈兰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32):83-84.
[4]郭志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9,415(31):124.
[5]顾国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广西教育,2021(02):120-121.
[6]吴婷婷.中职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24):85-87.
作者简介:杨素红(1981—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新疆经济贸易技师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