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研究
2023-09-12□李强
□李 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当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团结的理念、政策贯穿国家发展过程,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极具鲜明的特色,吸引广大艺术家记录和歌颂。我国以民族风情和民族团结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资源丰富,对该方向的艺术创作和研究也从未间断。
一、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从未间断
美术作品的各个门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都有经典作品问世,这表现了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呈现形式丰富,中国画方面更是如此,如董希文油画作品《春到西藏》、马庆中中国画《国道》等。程十发是绘画方面,尤其是中国画方面的全才画家。他擅长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受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影响,扎实遒劲有力的书法功底有利于以书入画,因此,程十发的中国画作品多为大写意,扎实的速写功底使他笔下的人物、动物形象生动,造型准确。他的国画作品中有很多把少数民族女性和动物合在一起为题材的创作,画面清丽俊雅,积极向上。画家多次提及个人的中国画创作得益于多年扎实的连环画功底,多次说过连环画这门艺术可以做到通俗而不庸俗。他的作品概括性强,在写实的基础上,对人物和动物形象有高度提炼概括,甚至夸张变形。他强调不写实的基本功的变形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强调画山水要有情,画树也要有树的性格,画面的整体一定要有立意。在色彩处理上,他善于运用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为画面的思想服务。程十发的作品相对大篇幅的主题性的创作不多,更多是两三个人物或一两个人物,配上动物或者花鸟。画面往往以大的笔墨勾勒出动物的框架,让动物的身体结构与笔墨语言紧密结合,再用小的笔触勾勒出动物的形状,搭配在一起的人物多为欢快美丽、积极向上、春春昂扬的少女形象,以少数民族女青年居多。画面整体热烈向上,动感十足。例如,作品《初雪》在骑骆驼的两位少数民族女子的周围,通过留白的方式展现出北方被雪掩盖后的清新。在人物和骆驼周边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出植物的形态。骆驼的身体和人物的衣服都以大面积的笔墨形式出现,笔墨语言的抽象美和人物与动物的形体结构紧密结合,把抽象和具象完美融合在一起。大面积的笔触虽然粗放,却能生动展现出少女斗篷毛茸茸的质感和厚重感,这是笔墨语言和具体物象典型特征紧密互溶的经典体现。同时,该作品仅以小面积、精细的笔墨勾勒人物的脸和骆驼的头部,展现了画家高超的人物造型能力。看向画面外的人物形象,极具青春活力,充分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女性在冰天雪地中骑骆驼前行的生动画面。大小笔触的同时出现,增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把北方的狂放和风雪的肆虐与人物和骆驼的生气和活力集中对比出来。
张震生在2019 年创作的《雪域欢歌》用工笔的形式描绘了骑牦牛的景象。画面人物众多,场景热烈。《雪域欢歌》作品的画眼聚焦在一个口含鞭子,手拉牦牛的人物形象上。作品中民族衣服特征明显,牛动态生动惟妙惟肖,牦牛毛茸茸的质感表现细腻。以工笔的形式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多见,以静态的运笔形式表现出动态的作品更不多见。工笔静态的线和牦牛动态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很强的冲击力。在2011 年,画家创作的《迟归》中,同样以工笔画的形式描绘了因为迟归而在等待的民族少女的形象,画面用细腻的线条表现了等待者下意识细微地咬手指的动作,传递出少女细腻的情感。画面在工笔的基础上介入了材料的运用,丰富了绘画语言,拓宽了情感表现的物质载体通道,在新时期的中国画创作中是比较典型的方向和趋势。画面人物和人物背后的材料共同构成作品,在形式探索上有积极的意义。
冯远是著名的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他的作品笔墨语言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形态美、黑白构成关系,有西方艺术的造型和体量结构等元素,传递出画面特有的艺术旨趣与审美追求。作品《高原丰庆图》描绘了三位少数民族汉子跨马前行的形象。画面动感深沉,大气磅礴。
新时期,数字技术介入艺术创作中,也介入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新的媒介的介入,对主题创作的叙述方式和立意表现又有新的开拓。
二、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绘画语言丰富多样
同样是中国画,同样是苗族题材,罗登祥的《大山深处的魅力》和孙吉艳《大年》在艺术处理和绘画语言上迥然不同。以方增先代表作《母亲》和马小娟代表作《高原红》为例,前者擅长写意人物画,后者擅长工笔画和人物写意画,两者同样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绘画语言却各有特色。
方增先是现代画家,浙江美院毕业,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他不仅是画家,也是教育家,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国画人物造型方向的书籍。他的代表作《母亲》曾获第7 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方增先的作品受叶浅予的影响很大,强调中国画的造型能力,在绘画基本功方面功底深厚。他有学习油画的经历,在水墨人物,尤其是贯通西方绘画和传统中国画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他50 年代的代表作《粒粒皆辛苦》被大家熟知,60 年代作品有《说红书》,70 年代作品有《艳阳天》,80 年代以新的绘画方式创作了一批藏区题材作品,将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擦点染,运用到人物画中,增加了人物画的厚重感和质感。例如,积墨法的运用,从最初的在人物衣服上尝试用积墨塑造人物衣服的形体质感,到后来在人物的脸上尝试,表现人物,尤其是藏族同胞由于在高原地区生活脸上的沧桑感。再发展下去,将积墨法变成了构成画面,黑白布局的手段,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方增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水墨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对国内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他发起和推动的上海双年展,影响深远。他著书立说,他的作品在书法入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他注重以形写神,画面形象动态的丰富说明了他将油画元素和中国画结合所做的探索。他的画面注重水墨的形式表现和画面构成,同时,注重观看者发挥想象的余地和足够的空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他的代表作《母亲》中品墨自由,驰骋有节制,用笔宽厚,极具感染力。画中母亲如山石般雄伟,她抱着小孩望向远方,母亲头发的黑色和藏袍受光部的亮色形成鲜明对比,极具感染力。藏袍的厚重和怀里小孩露出的屁股和腿的光滑皮肤形成鲜明对比,凸出了母亲、母爱的厚重和深沉。少有的、简短的、有力的线条把孩子的形体结构和母亲的脸和手勾勒到位。藏族配饰耳环和衣服配饰遥相呼应,准确交代了母亲的身份。画面中的母亲侧脸将头抬向远方……这幅画是方增先对中国人物画现代化改造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之一,同时,画家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作品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马小娟是南京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长工笔画和人物写意画,代表作品《高原红》曾入选“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作为女性画家,马小娟的作品中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女性视角。她的作品女性味儿、工笔味儿、文人味儿十足。作品《高原红》与其之前的作品相比,多了凝重感和厚重感。这不仅体现在画面的人物形象上,也体现在反复堆积的厚重浓艳的色彩上。作品在形象塑造,尤其在语言的机理感的塑造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在高原红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女性腰上羊毛衣服的质感,和身上金属物件的质感。对于不同物品的质地感,画家进行了区域化和色块化处理,犹如一张水墨构成画。这和她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之前所画人物更加夸张,有灵动的文人画气息。在这些藏族题材美术作品中,画家花了很多的心思在配饰头饰等细节方面。《高原红》中藏民女孩儿的形象,相对真实一些。尽管之前画面作品的色彩都比较淡雅,但绘画中对细节、对质感的追求没有变。高原红系列作品中人物的上衣头饰以浓烈饱满的红橙黄形成小面积的暖色调,与层层积墨构成的灰色群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更加深化和突出了“红”的主题。画面风格的转变是和描绘对象的特征紧密相关的,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画家对西藏系列女性的作品正是如此,体现对雪域高原狂放朴实的生活背景下人物的关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浓艳的服装色彩被墨色勾勒和烘托,显得浓烈而凝练,与作品主题结合在一起。
三、同一个艺术家针对民族风情主题,在不同时期作品呈现也具有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的教学在保留原有传统的绘画基础上,更注重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和解剖等的渗入,绘画语言的写实性加强。同时,传统的笔墨语言和笔墨精神也在持续保持和探索中,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叶浅予。叶浅予在绘画领域属于“绘画的多面手”,不仅擅长中国画,还涉猎教科书的插图、时装设计及舞台美术布景等艺术门类。同类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甚至均取得优异成绩。叶浅予的代表作《维吾尔人》《拉萨舞步》等,都是表现民族风情题材的优秀作品,但在艺术视角和叙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美术作品《维吾尔人》和《拉萨舞步》是叶浅予民族风情题材的写意人物画代表作。《维吾尔人》获第6 届全国美展荣誉奖。徐悲鸿评价他的中国画作品《维吾尔人》和其本人的速写人物一样,用笔轻快肯定,人物形象动态鲜活。在1947 年,受徐悲鸿邀请,叶浅予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其教学体系和思路与徐悲鸿艺术观点一致,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成为时代的顶梁柱。叶浅予还有很多写意的民族风情题材绘画作品。例如,他在1990 年创作的中国画《拉萨舞步》,画面中拉萨少女微微低下头去,身体轻轻舞动,摆动的手臂和抬起的脚步,仿佛把观者带到了西藏的辽阔和少数民族人们的幸福生活中,舞姿轻盈的藏族少女依旧以画家擅长的动态速写形式,介入国画笔墨创作中。人物动态简洁生动,比例准确,笔墨线条极具韵律感,充分反映了西藏人们的欢乐情绪。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作品中的色彩和用墨节奏明快,藏族少女的头饰服饰特点鲜明。尽管画面中只有一个人出现,但似乎让观者看到了西藏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同时期的很多画家一样,叶浅予的作品注重写生,注重传统,注重解剖透视在中国画中的介入。作品有极强的可看性、可读性、欣赏性、思想性、艺术性,在画面语言的组织和塑造上基本功非常扎实,在类似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中,起到了标杆作用。
四、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及其精神恒久相传
从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深受社会认可,同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吸引着艺术家们采风、创作,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滋养和激发了一大批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创作源动力。很多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所散发出的精、气、神,汇入并充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支脉。
从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族题材,特别是民族节日题材作品,是中国绘画界艺术创作探索和发展的缩影。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的气息包含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民族风和携手互助亘古不变的民族情,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随时代发展丰富和充盈。
梳理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为新时代该主题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有利于美术家们跟随时代的脉搏,描绘各个民族的新面貌,展现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新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