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中国电影人的砥砺探索
——袁牧之电影中的音乐特色

2023-09-12宋晓蕾

艺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歌女建平都市

□宋晓蕾

有声电影指的是观众既能够看见屏幕上的画面,又能够听见电影中人物的台词、解说和音乐。这在当下看来是十分寻常的事,但在电影刚诞生时,技术还不足以让画面中的人物直接开口说话,电影便以默片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发声这件事逐渐成为可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在面临破产危机时,决定放手一搏,于1927 年10 月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一经面世便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男主角艾尔·乔森随意开口讲的两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它意味着电影跨入有声时代。

一、音乐探索:中国电影音乐的出现

1929 年2 月,上海夏令配克影院放映了好莱坞有声短片《飞行将军》,一时之间,观看有声电影成为一件流行和时髦的事,拍摄中国的有声电影成为早期中国电影人迫切希望做的事。1930 年12 月,联华公司出品了电影《野草闲花》,影片中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歌曲《寻兄词》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首电影插曲。但是它仍未能解决电影中让角色开口讲话的问题,所以还算不上是一部有声电影。与此同时,明星公司从1930 年便开始拍摄影片《歌女红牡丹》,影片用蜡盘发音,由演员事先背熟台词,然后录在蜡盘上,光录音部分便用了半年,制成18 张蜡盘。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歌女红牡丹》终于于1931 年3 月3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成功上映。

《歌女红牡丹》不只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还让其他电影公司跃跃欲试,纷纷开始探索有声电影的技巧。其中不得不提起的便是1933年成立的电影器材制造公司,创办者是三个研究录音和机械工程的留美科技人员:马建德、龚毓珂、司徒逸民。他们学成回国后,研究出“三友式”有声电影录音设备,后经改组成为制片公司后,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便拍摄了四部有广泛影响的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影片内容不仅宣扬进步的主题思想,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留下一首首至今仍在传唱的经典之歌,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等,在这背后不得不提起的便是当时电通公司集演员与编导于一身的电影大师袁牧之。

二、音乐联系:袁牧之的艺术天赋与果敢性格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从小喜欢演文明戏。1927 年,参加辛酋剧社,因为演得传神,被喻为“话剧舞台上的千面人”,而他在表演、编剧、导演和戏剧化妆等方面也样样俱佳,创造了多个第一。

他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1934)是中国第一部用有声电影手法制作的影片,他第一次把对话、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声音要素自然地融入一部影片。他主演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成为在电影屏幕上第一个唱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人;他的编导处女作《都市风光》,邀请著名作曲家黄自创作电影序曲《都市幻想曲》,开创了电影史上作曲家专为一部电影创作器乐乐曲的先例。他不仅是创作型全才,在理论著书上,也成果颇丰。他写了《牧之随笔》《戏剧化妆术》《演剧漫谈》等。其中,《戏剧化妆术》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化妆艺术理论与技法的专著。

袁牧之的艺术天赋不必多谈,他的多个“第一”已是证明。而翻读袁牧之的资料,便能切身感受到他的性格对他电影音乐的深远影响。例如,他曾在《漫谈音乐喜剧》上多次用“孩子般的勇气”介绍自己。他说,“看到欧美有声电影对声影艺术超越的运用,就更增加了我的勇气——一种孩子般的自不量力的勇气。这种孩子般的勇气使我不自量力地决定拍摄一部音乐喜剧片。”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袁牧之一直是有着很强信念感的人,他做事果断,敢想敢做。这一点从他大胆启用表演新人周璇和赵慧深来参演《马路天使》也能看出。他独到的眼光、不畏惧权威的思想和对艺术的坚持,使《马路天使》成为影史上难以跨越的经典。周璇在电影中那明朗、稚气和娇俏的气质,演活了歌女小红的角色,她婉转悦耳的声音也永远刻录在观众心里。

另外,袁牧之非常擅于学习别人长处,并能把所学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影片《桃李劫》中演员对白与独白的运用,令人联想到他之前在话剧舞台上受过的演员训练。《桃李劫》中步步紧追的情节、矛盾冲突、剧作风格也能体现出戏剧创作对他的影响。

《都市春光》与《马路天使》两部影片的片头都穿插了石狮子的特写,这不能不令人想到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里的经典镜头石狮子。《都市春光》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娴熟蒙太奇的剪接,也可见蒙太奇学派对袁牧之影响的深远。两部影片中不时穿插的音乐旋律,又令人想起早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旋律音乐。

三、音乐运用:音响、民乐与西洋乐齐上阵

当时的电影音乐大多将歌唱的形式作为配乐。在有限的客观环境下,歌唱作为电影音乐确实最合适,但也会使电影音乐过于单一与乏味。袁牧之在拍摄《都市风光》之前便想过“音乐,不该是几支主题曲或是几支听厌了的西洋老调所独占的,所以我诚想着能在这里贡献些其他部门的新鲜音乐”。

袁牧之希望能在电影中贡献新鲜音乐,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编剧与主演的影片《桃李劫》中,大量音响穿插其中,电影声音成为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影片中妻子黎丽琳被不怀好意的领导骗去宾馆,陶建平前往宾馆找人,他步伐急促地上下楼梯,急促的鼓点声映衬出他灼人的内心。

衣衫褴褛、身形瘦弱的陶建平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推着沉重的运货车步履蹒跚地艰难挪动,火炉旁传来阵阵刺耳的敲打铁器声,随着打铁声传来,陶建平脑子里浮现出妻子黎丽琳艰难生产的画面,铁器声作为电影音乐参与叙事,扩充了画面的另一层空间。黎丽琳刚生产完,虚弱地提着水桶上楼梯时,身体乏力的她耳边传来工厂放工的汽笛声,她更用力地提着水桶走上楼梯,却不慎摔倒,水桶掉在一旁。

陶建平哀求工厂老板借钱给丽琳看病,老板果断拒绝了他的请求。待老板走后,敲打铁器声响再次传来,声音越来越大,陶建平被铁器声壮胆,铤而走险偷走了钱,铁器声似乎也预示着他的悲惨结局。

丽琳死后,外面下起瓢泼大雨,房间内的雨滴落到铁盆里,发出清脆声响,渲染了苦难的气氛,同时也暗示陶建平的悲剧还没有结束。陶建平被工厂的人和警察团团围住时,声音参与叙事也达到顶峰,警号声、瓢泼雨滴声、狗吠声、人扯栅栏声、地上的哗哗流水声等混合到一起,暗示陶建平已身处在无处可逃、无法挽回的命运安排之中。

《都市风光》中的音乐运用则更为复杂,片头曲是作曲家黄自专门为影片创作的《都市风光幻想曲》,它的曲调由管弦乐组成,采用了西方作曲技术,是当时中国管弦乐的最高水平,曲音即便放在现在也毫不逊色。影片开头模仿了民间拉洋片的手艺人在招揽客人时唱的小调,谱曲一首《西洋镜之歌》,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特色。除了大胆使用西洋乐与民间音乐,袁牧之在影片中还继续探索声音的多重作用,并有意识地把声音的作用表现得明显。例如,男主角穷小子上下楼梯时为了躲避房东,刻意轻声走路,鞋子发出咚咚声,他用力摇晃储蓄罐时,钱币在储蓄罐中摇晃发出清脆声响,写信时笔画在纸上的节奏声等,声音把人物心理状态与动作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另外,为了增强影片幽默效果,典当铺的老板与伙计的争论声都用混沌的叽里呱啦声音代替。这些声音的使用使《都市风光》在当时的国产电影中特色鲜明,生动有趣。

而在电影《马路天使》中,他的音乐手法运用更娴熟,也成功让《马路天使》成为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影片开头,旧上海热闹的街头,两组迎亲队伍伴着半洋半中两个曲调吹吹打打地朝着街道走来。赵丹饰演的小号手小陈,穿着漂亮的西式海军服,刚要吹响手中的小号,却发现小号进了水,这一个细节就给观众交代了影片滑稽而幽默的基调,怪诞的音乐伴奏也交代了那个特殊时代旧上海古怪荒诞的市井风土人情。影片中著名的两首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分别出现三次,每一次出现都与电影剧情结合的自然、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小红用手缠绕手绢,神色不满又碍于养父权威不好发作,动作扭捏地唱着《四季歌》,天真活泼的小歌女形象顿时栩栩如生。

小红第一次唱《天涯歌女》时,曲子风格欢乐明快,映衬了两人热恋时的甜蜜。小陈倚靠在窗边,不时吹着口哨逗鸟,手拉二胡为小红伴奏,小红在窗户对面一边擦拭着鸟笼一边唱歌。赵丹与周璇把这两个角色应有的青春、阳光与纯真表现得十分动人。

第二次演唱《天涯歌女》是在两人发生情感误会时,小陈逼迫小红,小红受到委屈与羞辱演唱的。这一次拉二胡伴奏的人不是小陈,而是养父,曲调也拉长变得凄怆,曲音完全变成小红的哭诉,“天涯,海角,觅呀觅知音”,同一首歌词,同一人演唱,不同的场景下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袁牧之对电影音乐的进一步探索与运用。而在演唱时,又穿插上次两人吹口哨、逗鸟的美好画面,闪回蒙太奇更让人体会到两人此时的伤心与痛苦。

《四季歌》与《天涯歌女》由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选取苏州一带的民歌《九连环》与《知心客》所作,改变了原来旋律中的滑音,变得明快、悦耳。音响、民歌、西洋乐等音乐手段在袁牧之的电影中多次配合运用,也充分说明了袁牧之对电影音乐的看法,他不对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抱有偏见,而是从影片本身出发,找到合适使用这些音乐的地方。

四、音乐观点:为人服务、关怀大众的艺术家

无论《桃李劫》中的《毕业歌》,还是《都市春光》中的《西洋镜之歌》,《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抑或是袁牧之电影中穿插的音响、器乐等声音手法,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剧情需要,为剧中人物服务,这也体现了袁牧之作为电影艺术家,把满腔的创作热情都投放在底层人民身上。

例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在影片开头和片尾各唱了一次,第一次歌曲在片头,展现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学们朝气蓬勃、满腔热血准备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第二次出现在片尾,陶建平被执行死刑,《毕业歌》再次响起,歌声悲壮而惨烈,控诉那个不公正的时代,容不下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陶建平屡次受挫,最后从一个刚正不阿的青年沦落为铤而走险的罪犯,情节与风格颇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十一时》与《偷自行车的人》。袁牧之还邀请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作曲,电影编剧和歌词作家孙师毅为电影《都市春光》的插曲作词,而他本人则亲自演唱《西洋镜之歌》。

《西洋镜之歌》的歌词颇为巧妙,“往里头看来往里头张,单看这满街的灯火辉煌的亮,嘿嘿嘿,过来往里看!嘿嘿嘿,过来往里张!嘿!十里洋场有九里黄,十个青年有九个彷徨,卖力的有力无处卖,出门人看你向何方。”朗朗上口的歌词配上旋律,“嘿”字则凸显影片幽默滑稽的风格,歌词既交代了四个农村人在乡间等车时对上海的新鲜感与无措张皇,又交代了当时的底层青年与劳动者在社会谋生艰难的生存状况,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到了电影《马路天使》,里面的电影音乐对社会的关切感更强烈。小红演唱《四季歌》时,画面背景也随着歌词变化而变化。从歌词中,我们得知小红的身世,她是一位从东北漂泊到长江的姑娘,江南风景虽好,她仍旧日夜想念东北的爹娘,想念东北的“青纱起高粱”。画面一转,战火纷飞,敌人的枪炮打在家国土地上。袁牧之借电影音乐交代当时战乱背景,又呼吁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抗敌人。另一首是由二胡伴奏的乐曲《天涯歌女》,表面上是写妙龄女子情窦初开,郎情妾意的甜蜜,但歌词中也同样寄托袁牧之对那个时代下战火轰鸣,山川家河破碎的哀思。电影音乐中的甜蜜爱情与爱国情怀融合在一起,使歌曲广为流传。

回顾袁牧之的一生,他是一位编、导、演、唱俱佳的全才。他在电影音乐中的成功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猜你喜欢

歌女建平都市
Her dream came true她的梦想成真了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稼轩词与宋代家庭歌女的书写
蚯蚓·地龙·歌女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穿越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The Effect of Grammar Teaching on Writing in China
影像站等
旗亭画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