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组织策略
2023-09-12李美娟
文 李美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各类资源,其中“家长进课堂”的形式颇受欢迎。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有效指导家长进课堂参与活动,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家长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长进课堂”流于形式。现阶段,幼儿园大力鼓励家长进课堂参与各项活动。但是,多数家长出于迎合幼儿园的需要,为了任务而来,并不清楚活动目标。
二是家长存在误解。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家长进课堂”的内容与幼儿园园本课程重复。有的家长甚至会对此提出疑问,中、大班课程尤甚。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明确“家长进课堂”的目的、教育价值,考虑邀请家长志愿者进课堂的方式。教师要提高与家长的沟通频率,利用家长会、个别交流等机会,帮助家长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以及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
三是家长难以把握幼儿的发展进度。部分家长非常愿意参与班级、园部各项活动,但是对幼儿园课程不熟悉,难以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二、“家长进课堂”的组织策略
(一)“家长进课堂”的原则
一是开放性原则。幼儿园可以在门口张贴志愿者报名表,请家长提前预约,便于教师提前与家长商定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一方面,内容要开放,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手工等;另一方面,人员要开放,不仅邀请幼儿父母参加,还要欢迎愿意参与的祖辈家长参与各项活动。
二是适宜性原则。一方面,内容要适宜,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小班家长进课堂参加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另一方面,地理位置要适宜。例如,当汽车厂存在安全隐患时,在带领幼儿参观汽车厂前,教师要提前进厂,排除安全隐患,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一起参加相关活动。
三是互动性原则。鼓励家长采用相关的教具、道具等,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家长和幼儿要加强亲子互动,家长不能说教,幼儿也不能被动地学习。
(二)“家长进课堂”的形式
一是观摩式。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家长活动目的,明确活动要求,再组织家长来园观察幼儿,记录并讨论幼儿在互动中的表现,从而推动幼儿发展。
二是助教式。主要是协助教师组织相关活动。例如,协助教师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三是教学式。发挥家长的特长,开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活动。例如,邀请擅长篮球的家长,来幼儿园指导幼儿打篮球;邀请从事医护工作的家长,来幼儿园开展健康讲座等。
(三)明确“三定”策略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在家长进班级前,幼儿园要提前与家长共同明确“三定”,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一是定时间。时间上应不影响幼儿在园的正常活动,不耽误家长的实际工作。二是定内容。在家长来园前,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商定活动内容,共同制定相关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三是定方法。家长来园要将一些知识、技能转化为幼儿的经验,这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事情,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密切配合。
对小班幼儿而言,“家长进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的安全感,增进亲子关系,还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大班幼儿而言,家长走进课堂能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幼儿园课程,充分发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幼儿教育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师要发挥家长的优势与潜能,让家长成为课程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