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酒文化探秘

2023-09-10张钧

中国食品 2023年17期
关键词:酒旗后稷长垣

张钧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而最先发现这种酒的,便是人类的祖先——猿猴。

在我国民间,一向流传着“猿猴造酒”的传说。《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中也曾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当然,这里的“酝酿”是指自然变化养成,猿猴居深山老林中,完全有可能遇到成熟后坠落发酵而带有酒味的果子,从而使猿猴采“花果”,“酝酿成酒”。

野果自然发酵生酒,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但是这种酒仅仅是原始的酒。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烹调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耕业的发展,人们从野果自然发酵生酒中得到了启发,逐渐学会了谷物酿酒技术。早在殷代时,已掌握了用谷物为原料、以“蘖(nie,酒曲)”为糖化剂酿造甜酒“醴”,以及用曲作糖化剂造香酒“鬯”的技术。到了周代,酿酒工艺更有发展,《礼记·月令》对周代酿酒经验进行了总结:“乃命大酋,秫(shu,高粱)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其大意是:冬季来时,酒正向大酋发出命令,把品质优良、整齐的水稻和高粱准备好,抓紧时机生产好去蘖,浸泡和蒸煮要清洁,酿酒用的水要选择纯净的,器具要选择精良的,火候要掌握适当。这六件事都做好了,在大酋的管理和监督之下,就不会酿出质量低劣的酒来。

由此可见,周代已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酿酒,设酒正、酒人、大酋等官职和专职酒匠,从管理到酿造技术均已相当成熟。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中国久远的酒文化。

开封浚水流域是中国的酿酒发源地

自古以来,我国以谷物酿酒的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果酒所占份额则很小。因此,要想探討酿酒的起源问题,应从探寻谷物从何时种植开始。

如果说神农氏“尝百草”,是谷物农业的雏形,那么到了黄帝后裔、帝喾儿子姬弃时期,农业种植已经得到快速发展,培育出了黍、稷等五谷类农作物。为此,姬弃也被尧舜二帝封为农(田)正、后稷,使天下得享五谷之利。

对此,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可以佐证。《诗经·生民》开篇便说:“厥初生民,时睢(sui)姜螈(、原)……载生载育,时睢后稷。诞后稷之穑(se),有相之道。即有邰(tai)家室。”“后稷之穑”,泛指姬弃在昆仑墟不周山天田之地教化先民耕种收割谷物,故姬弃也称周弃、田弃、田正、后稷等。中国古今学者通常认为,周人以稷为始祖、谷神,因此社稷也象征国家。

尧舜时期,大禹成功治理鸿沟、浚水的洪水之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于是,舜帝命后稷教育百姓,按照历法时节播种百谷。据中国最早史书《尚书》中的《尧典》记载,舜帝命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此后,“弃”便有了“后稷的官名”,开始在鸿沟、浚水之滨大力种植百谷,使中原华夏民族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河南原阳、中牟、封丘、开封古鸿沟、浚水流域,至今仍保留种植稻谷的习惯。而开封盛产水稻的水稻乡黑池,即“青丘、玄池”,也是帝喾与次妃简狄“玄鸟生商”之地。

“后稷”之“稷”,为“五谷”之长。五谷,即麦、蜀、稻、粱、谷,古指禾、稷、菽、麦、稻。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解释:“稷,今人谓之高粱。”五谷之神称“稷”。据东汉泰山太守、河南项城人应劭(shao)在《风俗通义》中记载:“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又农官名曰后稷。”一说为“不粘的黍”为“稷”,河南称作“大黍黍”即“高粱”。开封古称“大梁”“雀梁”“黄乡”等,由于浚水之滨五谷丰登,引来了大量黄雀前来觅食、繁衍,故在古时“浚水”也有“梁沟”“黄雀沟”“黄沟”之名。

夏代中期,夏王杼(zhu)等六王在开封老丘建都。夏杼六王老丘时期,正是后稷子孙不(zhu)氏族世袭后稷农(田)正时期。之后,夏王胤甲自老丘迁都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

孔甲在西河接任胤甲夏王期间,喜好信奉鬼神,且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导致各部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日衰,逐渐走向崩溃。此时,后稷子孙不被夏王孔甲所迫,自河南汤阴西河逃往甘肃庆阳。不后裔逐渐向陕西彬县、岐山等地发展,把播种百谷的技术传承到中原西部地区,使当地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是推动中原古陈留浚水之滨农业“五谷”大发展的又一继承者。

“五谷”是酿酒的原材料,有了“五谷”丰收,便为大量酿酒和饮酒奠定了基础。因此,开封浚水流域作为尧舜禹时期后稷最早规模化耕种“五谷”之地,也成为了中国最早酿酒和饮酒文化的发源地。

华夏民族关于酿酒起源的四大传说

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功于某一氏族或某一个人的发明创造,称他们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历史观。对于这些历史观,宋代好古之士窦苹(革)在《酒谱》中提出质疑,言“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虽然,“不足于考据”的原因颇多,但也绝非空穴来风,故能传承至今。

说法一:酿酒与盘古开辟天地同时产生。关于“酒”的产生,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酒星造酒”。对此,宋代窦苹在《酒谱》中记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说明酒是由天地自然酿造形成的。他还告诉后人:酿酒早在盘古开辟天地,也就是伏羲、女娲肇始太极先天八卦文化之时就已存在。

据汉代易学著作《春秋纬》记载:“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修订的《春秋·元命苞》也记载:“酒旗主上尊酒所以侑神也。”侑神,指祖宗亡灵。可见,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以“酒旗”“酒尊”和“鼎彝”酒器祭祀祖宗亡灵“侑神”之说。

于是,人们便把“酒星”当作酿酒的自然天神、祖宗侑神来尊奉,古代天文学家在天象中也为“酒星”留下了应有的位置。

“酒星”,也称“酒旗星”,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大梁(今开封)人石申在《甘石星经》中,将其记载为轩辕右角南的三星“酒旗”星官,本意为“酒官之旗”,职责是管理天界的美酒酿造。

“酒旗”星宿,并非是指“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类山村野店卖酒之地,而是帝王天子宫室之地饮馔的“宴台”。据元代宰相脱脱《宋史·天文志》记载:“酒旗三星,在轩辕右角南,酒官之旗也,主宴享饮食。星不具,则天下有大丧,帝王宴饮,沉昏非礼,以酒亡国;明则宴乐谨。五星守之,天下大,有酒肉赐宗室。荧惑犯之,饮食失度。”古人认为,若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在一块,并在“酒旗”星官附近停留,那就表示天下丰收,帝王天子有多余的酒和肉就会赏赐给宗室。但是,如果“酒旗”星光暗淡,那就表示天子有沉迷酒宴、耽于享乐、丧失天下的危险。所以,古代帝王天子宴客时,要看“酒旗”星宿来决定以酒肉大宴诸位大臣、侯伯的最佳时机。

说法二:中国人工酿酒始于炎黄二帝时期。古人认为,早在三皇之一的人皇炎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酒类。据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艺文类聚·赋篇》记载:“典籍记:炎帝精耕而陶,据此以考,炎帝与酒,关系甚密,是可必者。制酒之术有三:一为五谷;二为陶皿;三为术(道术、技术)。炎帝始种五谷,后受启于‘猿酿果酒,遍采五谷精华,数载而得美酒。五谷乃世间精粹,故酒可舒筋血、通百脉。初无储处,炎帝制陶缶以储,缶后变为缸,缸而成坛。后人承袭,每逢祭祀,以缶盛酒,以敬炎帝,至今其俗不改。”这与西晋陈留人江统关于“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之空桑”之说互为印证。空桑即炎帝榆罔帝都,今为开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也是商元圣伊尹的出生地。

关于炎帝造酒之说,宋代也有记载。据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卷十二注》中记载:“仪狄初作酒,非虞酒养老,而歧伯有醪醴,黄帝《内传》有王母之酒,而神农为醴酪,其来尚矣。”这说明,远在炎帝时期就已经有了最初的酒——“醴酪”出現;黄帝名臣、老师岐伯时期已有了甘浊的甜酒——“醪醴”出现。

到了黄帝时期,已经有确切的酿酒历史,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汤液醪醴论篇,歧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这是黄帝与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歧伯讨论酿酒“醪醴”的情景。据说,“醪醴”是用动物乳汁酿成的混浊甜酒,用以治病。

上古时期,人们的食物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采集的野果果汁、圈养动物乳汁中含有的蛋白质和乳糖成分较高,最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上古华夏先民完全有意外获得和仿作乳酒的可能。而《黄帝内经》正是中原民间托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流传的历史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炎、黄帝时期,华夏民族创造了很多物质成果,目前还没有人有证据来否定“醴酪”“醪醴”等酒类在当时出现的可能性。

说法三:仪狄酿酒。这一说法是指大禹在开封阳城称王建都后,帝喾妃子简狄后裔“仪狄”氏族在开封浚水之滨古制酿酒工艺基础上,发明了酿酒的技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卫国濮水(今河南滑县)人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仪狄作酒。”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世本·卷一》记载:“辛女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杜康造秫酒。”《世本》还记载:“太康造秫酒。”魏晋时期史学家谯周《古史考》记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文中的“仪狄”,均指帝喾、帝尧、帝舜母系氏族酿酒技术的后裔传人。从上述史典记载可知,夏代自仪狄造酒开始,大禹、启、太康、少康时期都有造酒或饮酒的传承。

说法四:杜康酿酒。少康是夏朝第六代王,其父王相被篡夺夏朝的寒浞杀害,母亲有缗氏逃到有仍国(一说在今兰考固阳有娥城),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年长后为有仍国牧正,后又因寒浞追杀而逃往有虞国(一说在今河南虞城)。有虞国国君虞思封少康为掌厨官“庖正”,牧正、庖正都是夏朝的官职名称,负责掌管一国的畜牧和烹饪,“庖正”为庖人之长。据春秋史官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西晋著名政治家杜预注释:“庖正,掌膳羞之官。”

“庖正”少康广施德政,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以弱胜强,最终在开封古陈留消灭了寒浞父子,恢复了夏朝,被称为“中兴之主”。

少康逃亡的有仍国、有虞国,打败寒浞父子的“中兴之地”均应在河南东部之地,同时,少康曾任“庖正”的亲身经历,也为其在河南东部的开封之地创新酿酒方式奠定了基础。

开封周边民间认为:少康,本是造酒的创始人“杜康”。据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河南汝南人许慎《说文解字·巾部》记载:“少康,杜康也。”杜康之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也被杜康后代沿用,成为夏代造酒者少康的不同称呼。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杜康作秫酒,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矣。”“秫酒”,即高粱酒,当地俗称大秫秫酒。《说文解字·巾部》还记载:“帚,粪也。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以扫坐秽之始。”“粪”,是对污浊、秽物、肮脏东西的泛称。所以,少康造秫酒的开封古陈留“空桑”之地,便有了“秽水”,也称“浍水”“刿水”的传承,此水与发源开封的“肥水”“白水”“睢水”“汴水”等多有交叉,自开封东南而流人淮河。下游沿河两岸,曾是河南睢酒、张弓酒、林河酒、宋河酒,安徽亳州古井贡酒,江苏泗洪双沟酒、洋河酒的重要产地,具有夏代杜康酒文化传承的地域优势。

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颜师古在汉代史游《急就篇》中注解:“帚,所以扫除。古者杜康作箕帚。”可见,少康便是创造簸箕、苕帚以及造酒的大师“杜康”。少康凭着自己对开封东部盛产高梁的深刻认识,开始用秫米酿酒,用秫秸杆、秫秸头制成簸箕等日常除垢工具,供夏民使用。这些文化顺着开封东北、东南流向的济水、濮水、获水、睢水、浍水、汴河、涡水等,传承到海河、黄淮平原下游。由于高梁是极好的酿酒原料,酿出的酒味不同凡响,所以杜康之名也因之鹊起,成为了好酒、名酒的象征。

关于少康,即杜康造酒的方法,西晋开封陈留人江统已在《酒诰》中写的明白:“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而开封古陈留“空桑”(今杞县空桑村),既是华夏民族最早造酒的树名和地名,也是神农氏炎帝、高阳氏颛顼帝都和商代元圣伊尹出生地,又是太康失国、少康复国后,后稷之子不复任田稷,即田正之地。据魏国《竹书纪年·卷三夏纪》记载:“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之后不失官,至是而复。”这说明后稷后裔、不氏族在夏代失官田正不止一次,且与炎帝帝都陈留空桑、黄帝帝都开封轩辕楼、颛顼帝都陈留高阳(今杞县高阳镇)、帝喾帝都陈留古莘国(今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同在一地。称这里为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的“造酒”之地,属实至名归。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传承夏王少康“烹饪”技能,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商汤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享有“鼻祖”“厨圣”之称。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界的不变之规。

受夏朝少康、商朝伊尹“烹饪”“造酒”化的影响,开封一带的烹饪、造酒技术十分发达,中国著名的“豫菜发源地”“名流酒”(今称“酩馏仙”)就出自开封;著名的“厨师之乡”就源自开封古陈留平丘,今为长垣。“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赢得中外古今夸”,是对古陈留空桑、长垣一带传承少康、伊尹“庖厨”“烹饪”“造酒”文化的真实写照。

据长垣县烹饪协会会长江榜成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长垣因为厚重的烹饪历史文化底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餐厅、全国政协餐厅,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公安部、冶金部、卫生部、交通部乃至北京军区等,用的行政总厨和厨师都是河南长垣人。其中,钓鱼台国宾馆行政总厨侯瑞轩、全国政协餐厅厨师长李景聚、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总厨韩百胜、外交部厨师尹守森,均堪称国宝级大师。

长坦县张泰乡鲁山村附近有一座高大的古代帝王陵,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祭祀。长垣人一直认为,陵内安葬着夏朝第六代王少康(杜康)。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帚”字条载“少康,杜康也,葬长垣”相吻合。

据传,长垣南部、陶北河(南济水)岸边的梁寨村是东南陶北河滩拉沙土发现“商汤夏桀鸣条之战旧址”古石碑之地,也是夏朝末年因进谏夏桀而遭屠戳的忠臣关龙逄下葬之地(今恼里镇龙相村关龙逄陵墓)。

据长垣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乔国涛撰写的《夏少康墓碑记》记载,少康在位22年崩,葬于长垣。这是长垣有记载最早的古墓。梁寨村东南震,巽、离三处,是当年少康与敌人寒浞打仗作战的地方,名曰:二颗旗杆地、老龙岗地、鸣条坡、南河,又叫少康河。少康用此河水做了几百锅米饭给士兵們作早餐,不料敌人寒浞突然杀来,少康退走。两个月后,少康率人马杀到南河处,见锅中米饭沉淀,香味异常,少康率士兵们饮之,当饥当渴,大家齐声欢呼,少康首创之酒也。于是,“二颗旗杆”便有了“二颗酒旗杆”,与天象“长垣星”“酒旗星”对应之说。

据《夏少康墓碑记》记载,当地九十六岁造酒老东家高增孟先生说,1942年春天,日本侵略军田中的司令部驻扎在大车九龙山庙内,曾到他家索抢少康名流(应为酩馏)酒。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向周恩来总理索取杜康酒。郑州大学原副校长徐振鲁先生认为,日本田中角荣要喝的杜康酒,就是当年在大车九龙山庙内喝的少康名流蒸酒。

大车“少康名流蒸酒”,与长垣同地;曹操解忧、田中角荣要喝的“杜康酒”,也由夏王少康在陈留长垣传承的“名流蒸酒”,即“酩馏酒”而来。开封陈留“酩馏酒”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北宋真宗祥符年间,东京开封七十二家酒楼之首的矾(樊)楼就酿造“酩馏酒”,每年出售的酒曲约达五万斤。至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曾下令三司,在京脚店内拨定三千酒户,每日自矾(樊)楼取“酩馏酒”沽卖。东距夏杼王都老丘直线约15公里的开封顺河区土柏岗乡齐砦村,便是开封市酩馏仙酒厂之地。

我们认为,长垣《夏少康墓碑记》中的“震、巽、离三处”,是指伏羲先天八卦的东北、东和西南方位;或为“酒旗”三星的方位所在;“二颗旗杆地”,应指天象“酒旗”三星中二颗星在地形的对应位置。正像“长垣”“南河”“大车(府)”地名,均与天象中星宿对应一样。只有天帝居住的“天之中”和帝王居住的“地之中”,才会有如此准确的“天地合一”对应关系。

因此,公元724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张遂)一行在大唐范围内组织大规模天文测量后,认定开封古浚仪岳台晷长一点五尺微强,极高三十四点八度,为“地之中”。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引后周知开封事王朴曰:公元724年,唐“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国,定都于汴”。“大周”即“后周”,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建都汴州开封,也是周文化的传人。开封浚仪岳台的“地之中”,与天象中“黄帝星”“长垣星”,地形中黄帝“轩辕丘(楼)”“长垣”同在陈留一地,正符合“天地合一”“天地之中”“中央黄帝”等太极八卦文化内涵,也是长垣东南“二颗酒旗杆地”地名传承和《夏少康墓碑记》的历史来由。

尽管史典中有关于少康建都于“原”的记载,但少康王都之“原”,也可指延津“姜原”之“原”、原阳“原武”之“原”、中牟“原圃”之“原”。本应与狄仪、杜康(少康)造酒的“空桑”“长垣”,以及少康儿子夏王杼建都的开封老丘(今开封杜良国都里一带)、商汤伐夏桀的鸣条(今封丘黄陵岗平街一带)、苍梧山同属古陈留一地,而不应指西部“济源”之“源(原)”。

猜你喜欢

酒旗后稷长垣
稷山县启动“重走后稷路 奋进新征程”文化交流活动
水墨上河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长垣市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酒旗高悬迎客来
风中的酒旗
擂台小腰精
闲话“酒旗”
后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