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塾教学法》中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2023-09-06张雨
张雨
【摘 要】当代小学语文课堂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对待传统教育经验,继承和发扬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实践规律的优秀教育思想。《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语文教学著作,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阐述了许多具有实操性和应用性的方法,对小学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家塾教学法》 小学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0-33-03
《家塾教学法》是明末清初教育家唐彪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唐彪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的精髓,结合个人实际教学经验和实地教学考察研究,将读写基本功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创作出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教学理论著作,虽然该书由于时代的局限而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不能完全否认其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对当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在于理解,而且还在于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的交流,还关系到国家整体的文化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历程的重要阶段,关系到以后其他学段的学习成效,因此必须打好读写基础。《家塾教学法》特别关注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其中的许多教学经验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识字、写字与语言文字运用
识字与写字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关键,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形式之一,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唐彪所倡导的识字与写字方法,能为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提供借鉴。
识字是我国传统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背诵、理解课文的前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打好基础。唐彪认为:“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1]他认为学生背诵课文之前应该多读,如果学生不认识字,文章就读不熟,可能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书、畏书的心理。在识字方面,唐彪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分情况识字。他认为:“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2]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相似的汉字,低学段学生往往感到苦恼,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情境帮助学生熟记。例如针对“木”和“本”这两个字的辨别,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棵大樹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木”字的意思是大树,而“本”字原指大树的根,并在图片上指出树的根部。将文字符号与形象直观的图片结合来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再遇见这两个字时不容易出错。对于易混淆的字,要对比着识记。例如学生容易混淆“辩”和“辨”这两个字,尤其在这两个字组词为“分辩”和“分辨”的时候更是分不清。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两个字,“辩”和“辨”只有中间部分不同,“辩”的意思是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其中间的言字旁与嘴巴有关,而“辨”的意思是分别、分析,其中间部分与眼睛有关。第二,覆认法。即用厚纸钻个小孔覆盖学过且难认的字上面或者把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认,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温习检查的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字不认识,以便之后用心识记。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唐彪还提出了一些认字建议。他认为学生讹读不认识的字是一种情况,还有讹读认识的字而不自知的情况,所以教师要认真听学生读课文,发现学生有读错的字则“急令其改之”。学生之间也要相互纠正,相互指点,并把讹读的字用符号标记下来,以便下次注意。
写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写文章的前提条件。唐彪全面阐述了书法要领:一是握笔之法,即要注意各个手指在笔管上的位置。二是执笔之法,即掌中要空虚,学生可以握住一个鸡蛋或者用小轻圆木、缝好的小布团跟着教师进行运笔练习。同时,还要注意手指的上下节用力程度不同,写出的字的效果也不一样。唐彪特别强调运腕运指法,要求学生要时时操练。三是大字小字一起练习。唐彪认为,只学习大字日后就不能写好小字,只学习小字日后就不能写好大字。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字样,让学生大字和小字一起临摹,在写字过程中还要注意书写的笔顺。由此可见,传统写字教育要求极其严格、指导细致入微,对当代写字指导具有启示意义。课程标准在低学段要求中多次提出“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等目标要求,书写方式以钢笔字为主,但学生字迹潦草、倒笔顺等问题仍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师在低学段的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的写字指导与规范,在教师指导、学生练写、检查反馈等各个环节中都严格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夯实语言基础,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识字与写字方面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积累、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更是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问题。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部分阅读方法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复书法
做好教学反馈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指明方向的作用。以何种方式检查学生的习得情况,唐彪提出了“复书法”,值得当代语文教学加以借鉴。唐彪曰:“凡经书文章,既解者,必宜令学生复解,始肯用心参究。不然,模糊错误居大半矣。盖子弟少时,自欺者多,口云能解,实则不能,不令之复,乌知其实哉。”[3]唐彪认为学生大多存有惰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督促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口头讲述书中语句、旨意、做法等已学内容,一方面在激励学生课上主动认真听讲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以便有针对性地辅导。同时,以“复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促使学生把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学生由于缺乏语言实践,往往难以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加以运用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积累和运用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应抓住机会适时结合语言实践,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利。
(二)吟诵法
吟诵是一种介于朗诵和唱歌之间的传统读书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唐彪强调“童子宜歌诗习礼”。吟诵一方面能够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声音,让学生在体会文本情志的基础上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令学生融入古詩词教学当中,对学生怡情、悦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唐彪指出“童子宜学切音”。切音是古代的一种拼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读准生字,从而培养语感,这是朗读教学的基础。吟诵非常适合古诗词教学,灵活性很强。学生可创造属于自己的吟诵情调的途径,从而较好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童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吟诵不失为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读书贵于熟
积累是提高自身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多读多背的方式积累知识。唐彪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做到“极熟”,应该把熟读和多读加以区分。“极熟”不仅要达到背诵的程度,还要把文章的主旨意趣、行文技巧等理解透彻。他认为把文章读得至熟至细,文章的气机便能转化为自身的气机、句调并能为我所用,写作文的时候积累的文料为我所驱使,达到文思泉涌、滔滔不绝的境界。唐彪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帮助学生读书达到“极熟”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授学生读书时,讲书的速度要缓,能让学生听得句句分明、字字周到。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速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要学会标记、圈点、评注的方法。落笔去标记、圈画或评注是理解文字的过程,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二要学会循环温书。反复温习课本并且读的次数越多越好。温书过程中还要标记温书的次数。唐彪说:“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4]此外,反复温习的同时最好做到反复深思,深思研究才能够开通心窍,体悟得到精思妙理。
三、写作与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家塾教学法》在写作活动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方法,实操性和应用性较强,这对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文章要多做。“多做”包括不同题目的写作和同一题目的反复练写。唐彪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5]他主张写作不是仅靠多读书就能进步的,也不是靠写一次两次便能写好的,最重要的是要靠自觉地多动笔练习。一方面不能因为艰难费力而懒于动笔,每日作文不要求写多少篇,勤于动笔去练习就是进步的开始。另一方面不可因为自己写得不佳而产生懈怠之心,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常练习自然会有所提高。唐彪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提出文章有的一日便能写成,有的需要数日锤炼而成。如果一时所做的文章不好,不要毁弃它,等一段时间后拿出原来的题目再次修改和写作就有可能写成佳作。目前的语文课堂大部分为阅读课,学生的写作训练时间相对较少。而学生想象力丰富,充满童趣和童真,这些个性特点都是他们写作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在小学阶段把握好时机加以训练,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设计学习任务以保证学生拥有多练笔的机会。
二是文章要多改。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备修改习作的能力。学生不能只会写作文,还要学会修改作文。修改是一个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亲自修改作文,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保证写作过程的完整性。唐彪提倡文章写完之后要在修改环节上多下功夫,并且修改文章并不是一次就能改成的,而是要反复修改。这是因为“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6]。所以想要把文章写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修改的过程,多次修改的过程就是反复思考的过程。同时,修改文章还要重视教师的指点作用。唐彪反对教师包办学生修改文章的工作,强调教师应该调动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对学生所作之文的不足之处予以关键性的提示即可。学生收到教师的修改反馈之后,不能对反馈信息一看而过,而是要根据教师的意见认真思考如何能修改得更好。
《家塾教学法》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许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与时俱进,是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对待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加以借鉴和运用,让语文课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彪.家塾教学法[M].赵伯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
[2]同[1]18.
[3]同[1]28-29.
[4]同[1]21.
[5]同[1]97.
[6]张志公.张志公文集(4):传统语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