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响应与效果评价
2023-09-06张宁张兵刘丹
张宁 张兵 刘丹
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信用评级试验区农户参与度低这一现状,在阐述评级机制的基础上,理论分析试验区农户参与评级积极性不高的个体原因和制度原因。同时,基于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的角度,对制度整体效果进行了评价,使用由农户主动申请评级的试验村样本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使用逐户评级试验村样本检验制度效果。结果表明:个体因素方面,农户金融素养越高,风险厌恶程度越低,参与评级的意愿及申请评级的概率越高;制度因素方面,不公示评级结果、信息保护制度完备,以及评定等级为利率优惠依据的地区,村两委参与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度越高;效果方面,信用评级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有利于农户融资。
关键词 农户信用评级 金融素养 风险厌恶程度 农户融资
张宁,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
张兵,河海大学商学院、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教授
刘丹,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农户信用评级:机制、效应与制度优化”(7187306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农户信用评级的效应分析研究:基于农户、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角度”(18YJC790220)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在政府推动以及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开展了农户信用评级,开展评级活动的县域成为全国农户信用评级试验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然而,信用评级作为抵押担保的替代,试验区农户参与评级的积极性并不高。以典型试验区调查的1683户农户为样本,有评级意愿农户占比为56.12%,在开展评级的村庄,申请评级的农户仅占36.74%[1]。农户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银行的信息收集工作,加大了评级难度及成本,尤其是在整村推进农户信用评级的试验区,信息质量难以控制。那么,农户参与评级的意愿及决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个体因素还是制度因素?农户是没有融资需求,还是对信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道德层面,金融素养有待提高,抑或是现阶段信用评级制度上的因素使其有所顾虑?2016年以来,部分农商行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开展农户信用评级,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那么,制度效果如何?提高农户信贷需求及可获性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然而,非正规金融成分复杂,用于生产投资的非正规借款利率及风险往往较高[1],不利于农户生产经营和市场稳定;同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容易诱发非法集资等社会性问题,且存在正规金融从业人员参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并从中谋取私利的现象。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秩序。那么,信用评级的开展,能否提高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现阶段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制度的实施及优化提供现实依据。
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社会资本[2]、农地流转[3]、普惠金融发展[4]和第三方治理[5]等对农户融资约束的影响。囿于可得数据,关注农户信用评级的学术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信用评级方法的探讨[6],部分文献对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王霞和吕德宏[7]依据西部农户小额信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对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然而,该研究并未讨论确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的依据,从而无法厘清影响因素与等级评定所依据指标之间的关联。鉴于此,周群力和丁骋骋[8]在详细阐述温州洞头县东屏镇农户信用评级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宗族网络对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所在村第一大姓宗族对农户信用等级有正向影响。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农户信用评级效应。丁骋骋等[9]基于温州数据分析了信用评级对农户正规融资的影响,发现评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规融资约束,但农户资金需求仍处于“吃不饱”状态。也有学者基于全国样本进行了研究。张三峰等[10]考察了信用评级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影响,认为信用评级在整体上缓解了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以上文献在相关学术研究寥寥无几的背景下展开探索,补充了研究空白,意义重大。然而,此类文献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没有考虑实证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在农户信用评级开展初期,大部分试验区农商行仅对申请贷款的农户进行评级,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更倾向于申请评级,信用评级相当于是申请贷款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融资约束缓解的原因。此外,缓解农户融资约束方面,学者们还关注了小额信贷的功能[11]。然而,国内此类文献大多没有清晰阐述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1]。国际小额信贷的强制存款、分期还款等机制并未应用于国内金融机构实践,中国小额信贷模式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农商行基于农户信用评级的小额信用贷款。
基于试验区农户参与度低这一现状,分析农户制度响应的文献较少。2016年以来,部分农商行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村庄逐户评级,来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和推广农户信用贷款。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户信用评级制度的意义增强。同时,在整村逐户评级的制度背景下,农户信用评级制度相当于是一个外生变量,这为科学检验制度效果提供了契机,从而能够为中国“信用评级+信用贷款”这一小额信贷模式的推广提供依据。据此,本文立足试验区实践,揭示农户参与评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包括农户个体因素和信用评级制度因素。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探讨农户信用评级的制度优化问题,是对已有文献的有效补充;同时,基于整村推进试验区的农户样本,利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科学评价制度效果,克服已有实证研究中较明显的内生性问题。
二、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基本制度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农村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的基本流程是农户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授信额度认定,以及评级与授信年审。基本制度安排包括村两委参与和绑定信用贷款。各试验区村两委参与农户信息收集的程度不同。其他评级机制,如是否公示评级结果、是否制定了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评级是否为利率优惠的依据,各试验区也有所差异。各试验区评级指标体系较为类似,除了包括家庭财富、收入、信用历史等硬信息,还包括人品、能力等软信息,硬信息指标权重50%左右。
1.农户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
农户参与度低似乎并不是没有融资需求。在没有评级意愿的农户中,有53.13%的农户在2019—2020年进行了借贷,或者未来一两年内有借款需求,这一比例并不显著低于有评级意愿的农户(60.09%)。部分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仍停留在道德层面。关于信用评级,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评级信息,农户普遍有所顾忌。部分农户甚至认为,公示信用等级低,似乎代表着家庭不守信用或者家庭困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在重视“面子”的中国农村,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虽然公示评级结果的初衷是利用群众监督来确保评级的公正、有效。因此,本文认为,金融素养低是农户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已有研究也表明,当前中国农户金融素养普遍较低[2],提高金融素养能显著提升农户正规借贷偏好[3],而参与评级可以降低正规借贷的交易成本。据此可以推断,提高金融素养能增强农户的制度响应。
此外,中国农户风险厌恶程度较高[4],同样不利于他们提高参与评级的积极性。一方面,在信用等级评定及更新过程中,农户需要不断提供全面的家庭金融信息,即使金融机构制定了相关信息保护制度,但是农户仍然对金融机构这个“圈外人”缺乏充分的信任。另一方面,对于农户来说,相较于亲友之间的互帮互助,从“理性”的银行融资本身就属于高风险行为。毕竟相较于正规金融,亲友互助这一非正规金融方式更加“人性化”,比如期限更加灵活,有钱就还,没钱商量延迟也是合情理的。中国农户具有“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的双重属性。然而,拖欠银行贷款带给家庭的不良影响却是比较大的。已有研究也表明,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加剧了农户正规信贷中需求型(或自我)信贷约束[1]。
(2)制度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是否公示评级结果以及是否制定了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是影响农户参评决策的主要制度因素。此外,相较于信贷员这一“圈外人”,农户更加信任和亲近村干部,村两委的参与程度同样影响着农户参评的积极性。如果村两委作为评级小组成员而产生的信用等级不可信,其在村庄“圈子”中的声誉受损,可能会丧失公信力。信贷员并非“圈中人”,声誉机制失效,部分信贷员甚至为了“拉存款”、积累社会资源而与农户串谋,虚报相关信息,出现“花钱买评级”的情况。信息质量难以控制是因为信贷员收集、更新信息的成本较高。而生活在“圈子”中的村干部,同为农户的身份使其对农户信息的掌握及经营风险的认知都是比较充分的。因此,基于声誉机制和信息成本的讨论,村两委参与程度较高的信用评级更能被农户接受。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利率对农户贷款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2]。在评级作为利率优惠依据的情况下,农户制度响应的积极性更高。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说:
假说1:个体因素方面,农户金融素养较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评级制度方面,公示评级结果、没有制定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村两委参与程度不高和大部分试验区评级不作为利率优惠的依据,是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
2.制度效果分析
基于非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假说[3],本文分别从评级银行和农户两个视角展开讨论。就评级银行而言,其与农户之间是依靠交易紐带维系的弱关系,村庄“圈外人”身份使得银行收集农户信息成本较高,信息质量较低;而村两委与农户是依靠情义纽带维系的强关系,作为“圈中人”的村两委与农户更为亲近,对农户信息的掌握更为充分和准确,收集的农户信息质量较高,收集成本却较低。一方面,村两委参与有效缓解了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评级银行产生了外在经济效应,外在经济效应使银行进一步增加了向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已有研究也表明,信用环境的改善会增加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4]。另一方面,向农户提供贷款存在规模内在不经济问题,然而,“信用评级+信用贷款”使得日常农户贷款业务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在外在经济效应的基础上,评级使得银行农户贷款业务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样有利于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促进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的提高。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于低收入农户而言,正规信贷服务门槛较高;于高收入农户而言,正规信贷手续繁杂,时滞长,交易成本较高,这使农户主动偏好非正规金融[5]。然而由于外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农户信用评级使低收入农户同样进入了正规信贷的服务门槛,即使评定等级较低,也同样绑定了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评级授信的制度安排使农户贷款业务流程精简,甚至可以纯线上完成,正规信贷的交易成本大幅度减少。而非正规金融人情成本较高或利率较高[1],信用评级能够促使农户更偏向正规信贷。因此,就农户而言,信用评级可以降低正规信贷门槛和存在交易成本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形成,还能够促使非正规信贷需求向正规信贷需求的转化,从而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基于此,针对农户信用评级制度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说:
假说2:信用评级提高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
三、实证分析
1.典型试验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湖南省衡东农村商业银行于2017年底对服务辖区内农户开展了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典型试验区选择依据是县域内各乡镇具体评级机制,如是否公示评级结果、是否制定了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评级是否为利率优惠的依据,各评级标准有所差异。本文所用数据为实地调查数据(2020年10月),共获得有效样本1683户。其中,由农户主动提出申请评级村庄样本558户,这部分样本用于分析农户的制度响应;逐户评级村庄样本610户,尚未开展评级村庄样本选择于2017年金融发展与逐户评级样本村类似的村庄,具体选择依据衡东农商行2017年县域内《行政村摸底统计表》,共获得有效样本515户,这两部分样本用于评价制度效果。
2.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1)模型选择
本文同样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检验信用评级对农户借款需求及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第一阶段估计农户有借款需求的选择方程,第二阶段估计农户申请正规信贷的概率方程。鉴于正规信贷可获性的取值在0—1之间,本文构建Tobit模型检验信用评级对农户正规信贷可获性的影响。
(2)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①评级意愿和评级行为,在农户了解信用评级基本制度(信用评级+信用贷款)的前提下,询问其是否有评级意愿;评级行为,农户在了解了具体的评级机制以后,最终是否申请了信用评级。②借款需求、正规信贷需求和正规信贷可获性,借款需求是虚拟变量,是否有借款需求;正规信贷需求同样为虚拟变量,是否申请正规信贷;变量正规信贷可获性仅针对有借款需求的农户,用正规信贷获得额与总借款需求额之比来衡量。
解释变量。①信用评级,制度效果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即是否为逐户评级村农户。②金融素养,测度涉及金融理论和实务共4个问题,具体量化方法是,1分为基本分值,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加1分。③风险厌恶程度,本文选取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态度,将选择“立刻得到1万现金”的农户设为风险厌恶程度最高的类别,赋值为4,将选择“有1%的概率获得100万现金”的农户设为风险厌恶程度最低的类别,赋值为1。④是否公示评级结果,部分试验区由村两委公示农户信用等级,以接受公众监督;部分试验区农户信用等级仅供信贷员查阅,不予公示。⑤村两委是否为评级小组成员,在村两委参与程度较高的试验区,村两委直接作为评级小组成员;在参与程度较低的试验区,村两委仅协助信息收集。⑥是否制定了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如果乡镇支行有针对其服务辖区内参评农户的信息保护政策文件,就判定其服务辖区农户有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⑦评定等级是否绑定利率优惠,如果乡镇支行将评定等级作为农户贷款利率优惠依据,就判定其服务辖区内农户信用等级绑定了利率优惠。
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已有研究[1],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特征、家庭经营情况、家庭借贷情况、借款特征,以及村庄特征。具体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3.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制度响应分析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农户评级意愿和评级行为的影响均是正向且显著的,金融素养越高,农户信用评级参与度越高。基于“信息泄露”“贷款有风险”等因素的考虑,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农户参与评级的意愿越低,申请评级的概率越小。相当部分农户认为,基于业缘、地缘和血缘的借贷比银行贷款更“安全”。对正规金融的排斥,降低了这部分自我信贷配给型农户信用评级的参与度。
制度因素方面,公示评级结果会显著降低农户申请评级的概率,这也是农户金融素养低的一个体现,说明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仍停留在道德層面。源于对村干部的信任,村两委参与程度越高,农户申请评级的概率越大。中国试验区村两委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这是农户参与度低的主要制度原因之一。同时,制定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也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参与评级,信息泄露而导致的诈骗频发,使农户对金融机构这个“圈外人”缺乏信任。此外,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对利率也日渐敏感,评定等级绑定利率优惠这一制度安排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参与评级的积极性(表2)。至此,假说1得到检验。
此外,家庭决策人是否有技能、家庭成员是否有借款经历、家庭财富水平、收入水平,以及收入风险,对农户制度响应影响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决策人有技能会降低农户参与评级的意愿,可能的原因是,此类农户谋生能力较强,亲友借贷较为容易,参评意愿降低;②由于对“贷款难”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有借款经历的农户评级意愿更强;③财富水平较高的农户,多数已在城市购置房产,手中流动资金不足,从而对评级制度的响应较为积极;④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参与评级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户流动资金越多,其需要融入外部资金的可能性越小[1],同时,传统的“财不外露”思想同样会降低其评级意愿;⑤由于收入风险越高,家庭需要融入外部资金以平滑消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收入风险对农户制度响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制度效果分析
考察信用评级的估计系数发现,制度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2得到检验(表3)。主要原因在于,村两委参与和绑定信用贷款的评级机制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使得评级银行产生了外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降低了农村正规信贷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农村信贷市场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提高。
金融素养对农户借款需求和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原因在于,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对资金的利用越充分,对利率也更敏感,从而更容易形成借款需求和正规信贷需求;同时,他们能更准确把握自身资信,正规信贷可获性也较高。由于创业需要,有技能农户借款需求较高,但他们从非正规金融市场融入资金的比例也较高,因此,有技能的农户正规信贷可获性反而较低。家庭特征方面,银行重视抵押担保,家中有公务员或银行从业人员,以及财富水平和社会资本较高,均会使农户倾向于正规信贷,且可获性更高。借款特征方面,借款期限越长,农户越倾向于正规信贷。主要原因是,农村亲友间借贷期限长的话,通常是要支付利息的,并且利率往往较高。此外,由于农户亲友间的消费性非正规借款往往不收利息,而对于生产性借款通常收取较高利息,因此,相较于消费性借款,农户用于生产投资的借款更倾向于从正规信贷渠道获得。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中国农户信用评级的初衷是缓解农户融资难问题,然而,试验区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那么,农户制度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制度的实际效果如何?基于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基本制度,本文理论分析了农户参与评级积极性不高的个体原因和制度原因,以及整村推进评级试验区的制度效果,即信用评级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典型试验区168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的金融素养偏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这是显著影响农户参评积极性的个体原因;公示评级结果、没有制定完备的信息保护制度、村两委参与程度不高,以及大部分试验区评定等级不作为利率优惠的依据,是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参与度低的主要制度原因。制度效果方面,整村推进的逐户信用评级,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向“小农户”贷款的内部规模不经济问题,降低了双方交易成本,进而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
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日益融合发展。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农村创新创业需求增加,农户资金需求旺盛;市场供给方面,县域银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大银行掐尖,小银行生存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应该鼓励农商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提高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②中国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道德层面,金融素养有待提高,信用评级应作为农户金融知识培训的重點内容;③信用评级与金融科技在普惠效应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但鉴于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普惠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评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进一步降低信贷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同时减少评级产生的固定成本,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在提高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可获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制度优化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多渠道提高村两委在农户信用评级中的参与程度,例如依据农户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向村两委支付酬劳;充分利用村两委与农户之间的强关系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降低评级成本,提高信息质量,努力实现制度的商业可持续性。②依据农村当前实情,因地制宜调整评级结果的公示方式,例如部分村庄用通过评级小组查看本村农户信用等级的方式替代张榜公示。③进一步完善农户信息保护机制,评级银行必须制定农户信息保护政策,且通过村两委向农户广泛宣传。④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将评级作为利率优惠的依据,尤其是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户对利率可能更为敏感,具体包括两个层面:评级村利率较未评级村更优惠,以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等级较高农户贷款利率更优惠,以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⑤鉴于风险厌恶程度越低的农户参与评级的概率越大,金融机构应注意加强参评农户信用贷款的风险控制,例如,及时调整农户信用等级,对于按时还款的农户可以申请提高其等级及信用贷款额度;对于有违约行为的农户,及时调低等级、降低额度。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以及对资金的长期需求、自身声誉的考虑,农户会尽可能落实所借资金去向并按期偿还贷款,从而形成制度的正向激励效应。
〔责任编辑:吴玲〕
[1]除特别标注外,本文数据来自湖南省衡东农村商业银行于2017年开展信用评级后,对当地进行的实地调查的数据(2020年10月)。
[1]张宁、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与贫困》,《经济科学》2015年第1期。
[2]胡振、聂雅丰、罗剑朝:《社会资本与农户融资约束——基于农户分化和农地金融创新的异质性检验》,《农业技术经济》2022第5期。
[3]米运生、曾泽莹、高亚佳:《农地转出、信贷可得性与农户融资模式的正规化》,《农业经济问题》2017第5期。
[4]张春莉:《农村普惠金融之法制路径:基于国际小额信贷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19第6期。
[5]周明栋、陈东平:《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可获性影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8第5期。
[6]杨莲、石宝峰、迟国泰、董轶哲:《非均衡数据下基于BPNN-LDAMCE的信用评级模型设计及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第3期。
[7]王霞、吕德宏:《基于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的农户信用等级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8]周群力、丁骋骋:《姓氏与信用:农户信用评级中的宗族网络》,《世界经济》2013年第8期。
[9]丁骋骋、周群力:《信用评级与农户正规融资:温州案例》,《财经论丛》2012年第5期。
[10]张三峰、卜茂亮、杨德才:《信用评级能缓解农户正规金融信贷配给吗?——基于全国10省农户借贷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2013年第2期。
[11]N. Hermes, "Does Microfinance Affect Income Inequality?", Applied Economics, 2014, 46(9), pp.1021-1034; M. Angelucci, Dean Karlan, Jonathan Zinman, "Microcredit Impact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Microcredit Program Placement Experimentby Compartamos Banco",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5, 7(1), pp.151-182.
[1]李莹星:《小额信贷能改善穷人福利吗?——微观影响评估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15第10期。
[2]钟腾、吴卫星、玛西高娃:《金融市场化、农村资金外流与城乡收入差距》,《南开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3]吴卫星、吴锟、王琎:《金融素养与家庭负债——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4]尚燕、熊涛、李崇光:《风险感知、风险态度与农户风险管理工具采纳意愿——以农业保险和“保险+期货”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5期。
[1]任劼、孔荣、Calum Turvey:《农户信贷风险配给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来自陕西73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3期。
[2]张宁、张兵、秦晓晖、陆磊:《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江苏1202户家庭的调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K. Hoff, J. Stiglitz,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 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Wor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5), pp.235-250.
[4]权飞过、王晓芳:《信用环境、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财经问题研究》2021第12期。
[5]刘丹:《农户异质性视角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基于江苏省120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第6期。
[1]张宁、张兵:《非正规高息借款: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基于江苏1202户农村家庭的调查》,《经济科学》2014第5期。
[2]A. Kocha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53(2), pp.339-371.
[1]何广文、刘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改革》2019年第9期。
[1]刘西川、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配给机制的经验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