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2016-10-25曾之明何鸿景

教师·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金融素养培养模式互联网金融

曾之明+何鸿景

摘要:文章阐明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态势和发展问题,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诉求。提出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探讨了加大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整合力度、提升金融人才综合素养、引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金融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性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培养模式;金融素养;开放式模式;多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108-02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资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之明(1969—),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商学院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创新与管理;

何鸿景(1995—),男,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2013年以来,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呈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席卷全民的热门话题。新的金融格局将引发新的金融业态,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将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教育亦应适时作出调整。在互联网时代发掘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加强教学管理、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十分迫切。

一、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

1.互联网金融模式越来越多样

2012年后 ,互联网金融取得迅猛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涌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网络贷款、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货币等,其推动了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整合碎片化的交易、支付和理财等金融需求,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多样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2.互联网金融总量增长迅速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迅速。到2014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全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截至2014年12月,P2P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约为39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000万人。互联网金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0%,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3.互联网金融行业越来越规范

在追求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也通过不断自律与他律,规范行业经营秩序。以 P2P为例,整个行业处于不断规范的过程中。 2012年11月,P2P行业委员会成立;12月,首届 P2P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峰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8月,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征信系统——网络金融征信系统 (NFCS) 正式上线,《个人对个人(P2P)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正式对外发布,预计未来将呈现行业整合发展态势。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融活动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规则缺失风险,一旦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失控,将是灾难性的。

1.P2P各路资本跑马圈地

尽管发展过程中乱象丛生,倒闭跑路者比比皆是,但P2P市场热度并未冷下来。由于形势所迫,行业竞争上要求做大做强,政策环境上要“傍大腿”,虽吸引更多资金的进入无疑会大大提高P2P的实力,但也快速把P2P蓝海市场逼至了红海。

2.众筹法律定位不明

目前股权制众筹模式在形式上似乎已经同时满足了四个要素,即未经审批、通过网站公开推荐、承诺股权、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这些投资入股的形式不是非法吸收资金,且不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内容。

3.第三方支付曲折发展

“越改越乱”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有的企业不惜兵行险招,造成行业乱象;另一方面却是要时刻面临央行叫停开罚单,估计未来大波浪曲折前进的节奏将会延续。

4.互联网理财竞争激烈

2014年“宝”类产品经过一番雨后春笋发展后,全体面临收益“滑铁卢”,而银行理财产品则在收益方面逐渐占据优势。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大众理财的需求是很多的,2014年互联网理财已逐渐走向稳定。

5.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难题

现在大多数网络贷款都是没有抵押的,且无法完全利用银行间的征信系统。因此,如果客户选择隐瞒,借贷机构难以查到客户是否在民间金融机构有“多头授信”,难以摸清客户借贷总量。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也存在缺位空白。

总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及问题对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充实多学科知识的要求,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人才具备扎实理论和较丰富实践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当下“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对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加大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整合力度

在国家“互联网+”的大战略下,金融活动表现出新的方式,现代金融逐步趋向于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金融学理论,更需要掌握切实的操作技能与对资金流和信息流强大的分析能力。由于互联网金融活动本身具有新特征、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新的实现形式,对金融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现阶段金融专业教学仍表现为切割的特性,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应滞后,应抓住契机完成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整合。互联网金融提供与传统金融差异化和互补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仍将不断加速,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需要纳入这些金融创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开设互联网金融基本理论课程,通过课程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商业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法律和大数据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综合知识。

2.加快提升金融人才综合素养

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传统金融教学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结果过多生硬且落后于金融实务发展的理论学习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会认为所学知识没有用处而没有动力学习。而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运行的理念、基石都在悄悄发生变化。而且在传统金融中普通大众往往难以直接参与金融活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却能很方便地参与。因此,金融学的教学应该体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这些变化。因此可要求学生不仅关注理论知识学习,金融学课程还应该鼓励学生关注金融热点,跟进金融行业改革和政策风向,关注金融市场的时时创新,积极参与实践性金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优势下,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体验,并进行体验式学习,提升自身金融综合素养。

3.积极引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平台,所以在地方性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生培养中也可引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尝试开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不做强制性要求,作为辅修专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专业老师授课之外,还可邀请实业部门的企业家进行课堂授课,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风控部门相关人员来担任校外导师。同时积极鼓励互联网经济金融相关学术讲座的开展和相关实践活动的进行,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项目,比如“挑战杯”大学生竞赛或研究性创新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更好地把握金融与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知识的有机融合。

4.注重金融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性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最大的革新在于信息的生产与处理方式上,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客户的信息甄别成本和搜集成本大幅降低,对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成为授信依据,传统金融依靠线下审核、评估以及抵押和担保来甄别客户信用的方式被彻底颠覆。因此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就融合了传统的金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科的融合性。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互联网金融的教学应该是跨学科的,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金融专业,而应该跨越金融、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甚至法学等学科。因此,应当加强与其他院系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5.加强金融教学方式创新和多元化组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加以改进。一是适当穿插互联网金融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备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入开放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单向讲授的模式, 采用即时提问、课堂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应用网络课堂、慕课等新型多媒体教学工具,明确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与金融行业参观实训相结合。可鼓励老师参加“微课”大赛,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好地普及教学影响。可考虑与其他高校共同合作开设公开课等形式,体现出课程设计的个性化,实现教学形式更优化和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教育研究,2014,(3):66—68.

尼古拉斯·博斯特,孔莹晖.互联网金融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4,(5):155—156.

彭涵祺,龙 薇.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研究——以新兴网络金融公司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4,(1):100—103.

皮天雷,赵 铁.互联网金融:逻辑、比较与机制.中国经济问题,2014,(4):98—108.

孙 杰,贺 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财经科学,2015,(1):1—16.

猜你喜欢

金融素养培养模式互联网金融
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对投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