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氨甲环酸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3-09-01陈艺雪
陈艺雪
(厦门市中医院妇产科,福建 厦门 361000)
产后出血属于妇产科常见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中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宫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均可能会引起产后出血[1]。氨甲环酸属于赖氨酸合成衍生物,阻断纤维蛋白原分子处赖氨酸结位点,产生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效果,以此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最终达到止血目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属于前列腺素衍生物,可增强机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刺激子宫平滑肌,促使宫缩,并可利于闭合开放的血管及血窦,优化凝血功能,有效止血[2]。以上两者药物在单用时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是并不理想,而联合治疗下可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增强止血效果,获得理想的疗效。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84例产后出血产妇单独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与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4例产后出血产妇主要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参与本次研究,应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2例。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对照组年龄平均(30.39±2.18)岁,孕周平均(39.15±1.36)周,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各27例、15例,孕次平均(1.53±0.44)次;研究组中年龄平均(30.52±2.20)岁,孕周平均(39.28±1.37)周,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各29例、13例,孕次平均(1.51±0.42)次。
纳入标准:达到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出血量达300mL;产妇及家属了解试验内容及流程,并同意积极参与本试验。
排除标准:存在妇科疾病,如子宫恶性肿瘤等;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等[3];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沟通或认知障碍、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缺陷;试验药物禁忌症或过敏;凝血机制异常[4]。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阴道分娩产妇,250 μg,肌注;剖宫产分娩产妇,250μg,宫体注射。可依据产妇实际情况,距离上一次给药15~20min进行重复给药,但最终给药剂量不得>2mg。
研究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氨甲环酸联合治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氨甲环酸治疗方法如下:胎儿娩出后,氨甲环酸1g + 5%葡萄糖溶液200mL,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疗效
显效:体征及宫缩正常,出血停止或出血量≤50mL/h;有效:体征良好,宫缩逐渐恢复,出血量≤100mL/h;无效:体征不稳定,宫缩差,出血量>100mL/h。显效率联合有效率即为:疗效总有效率[5]。
1.3.2 不良反应
对产妇治疗期间胸闷、恶心、血压异常不良反应机率进行统计。
1.3.3 出血量
产时、产后2h及24h阶段,对产妇出血量进行统计。
1.3.4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产前、产时及产后24h阶段,抽取4mL静脉血,而后借助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红蛋白水平(女性正常参考范围:115~150g/L)进行检测,并以自动血球分析装置对红细胞比容(女性正常参考范围:0.37~0.48)进行检测。
1.3.5 凝血功能
产前、产时及产后24h阶段,抽取3~5mL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范围:11~1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范围:25~37s)、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范围:2~4g/L)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52%,与对照组的7.1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比较[n(%)]
2.3 出血量比较
两组产时阶段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产后2h及24h阶段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出血量比较
2.4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
两组产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产时、产后24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
2.5 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产前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时、产后24h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凝血功能比较
3 讨论
产后出血属于产科危急重症。临床发现[6],分娩期间产妇存在子宫表层血窦开放的情况,以致于容易出现产后大出血事件,如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子宫破裂、凝血功能障碍等,且以子宫收缩乏力为引起产后出血最主要、最常见因素。产后2h适宜的阴道失血属于正常现象,若出血量较多,且未能有效止血时,将增加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及继发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甚至是死亡,故应予以产后出血产妇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1957年氨甲环酸首次获得专利,此药属于合成性赖氨酸类似物抗纤溶药物,给药后将通过生理屏障,在病灶创伤位置进行特异性聚集,将特异性结合于纤溶酶原氨基酸结合位点,使之防范激活机体纤溶系统,发挥显效的止血及凝血功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本质上属于前列腺素衍生物,此药具备良好的促宫缩效果,将增强产妇子宫平滑肌兴奋度,闭合产后血窦,产生良好的止血功效。此外,胎儿娩出后给药,将刺激产妇局部血小板的聚集,提高凝血因子释放水平,使之有效优化凝血功能,减少产后出血。临床发现,单独予以产后出血产妇氨甲环酸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虽然有良好的止血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效果,但是整体效果差强人意,无法实现快速有效止血,容易危及全身多系统功能,增加不良并发症及临床死亡率。要想改善产后出血产妇预后,有必要为此采取联合给药方式。
本次试验显示: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3.33%。说明产后出血产妇相较于单纯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采用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后疗效更高。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52%,与对照组的7.1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产后出血产妇相较于单纯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在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给药后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氨甲环酸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发挥止血效果的过程中均会引起不适反应,如恶心等,但这些不良症状均为轻症且属于暂时性的,可自行恢复,联合给药下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安全性尚可。本次试验结果数据说明产后出血产妇相相较于单纯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在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给药后可有效减少出血,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通过促进宫缩方式有效止血,且可改善机体纤溶系统,防范动脉痉挛,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而氨甲环酸则可通过对纤维蛋白凝块进行溶解的方式有效防范出血,同时该药物还可改善机体血液黏稠度,优化凝血功能。氨甲环酸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联合给药将产生协同增效机制,可及时有效止血,防范大量失血造成血红蛋白流失,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等不良问题,且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栓等风险。需引起注意的是,本次试验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同时未权衡全人群疾病特征接受试验方案后对产后出血疾病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导致试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望今后试验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产妇相较于单纯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联合氨甲环酸给药后。治疗疗效理想,减少出血,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安全性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