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记者编辑网络语言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3-09-01姜晓丽
摘要:网络语言具有日常化、开放化、新奇化等特点,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合理应用网络语言不仅能突破文字局限、丰富报道内容,还能激发受众兴趣,增强受众黏性,具有一定价值和积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分析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使用网络语言的现实情况,如滥用网络语言,干扰学生对正确词语的把握,影响受众对正确语音的学习。另外,融媒体环境下,自媒体迅速崛起,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宽松的发稿环境使个别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故意制造噱头或者采用低俗、语义模糊的网络语言,这违反了汉语使用规范,冲击了汉语文化的地位,污染了网络空间,若不加以引导,必将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甚至会对受众的价值观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文章就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提出相应对策:提高职业素养,牢记报道原则;端正工作态度,准确认知网络语言;精选网络语言,提高应用价值等。
关键词:融媒体;记者;编辑;网络语言;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11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临沂市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短视频在新闻报道中的探索与应用”成果,项目编号:16jsyw5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记者编辑在撰写及报道新闻时,应紧跟时代潮流,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利用网络语言的日常化、开放化、新奇化等特点,激发受众兴趣,促进新闻事实的有效传播。
二、网络语言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网络语言从互联网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中,包括文字、拼音、中英文字母、图标、标点、符号等。
1987年,中国建成第一个國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后,网络语言开始诞生,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三个时期:起步期、发展期、活跃期。
第一,起步期(1987—1999年)。这一时期,中国建成了信息交流平台和应用网站,但受技术、速度与费用的影响,电子邮件的传播仅限于文字。
第二,发展期(2000—2010年)。这一时期,交互成为网络应用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公众通过博客、BBS、即时通信软件、网络游戏等发表观点及看法,口语与书面语融合,略为风趣幽默,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舆论造成了深远影响。快速、便捷等优势促使网络语言快速发展。
第三,活跃期(2011至今)。网络语言的活跃发展与网络平台、网民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使人手一部手机成为可能,网络平台的增多使网民群体变得庞大。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使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内容新奇,融合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侧重于符号创新,也逐渐开始造词,如“蒜你狠”“撑腰体”“豆你玩”等。全民造词运动推动“词媒体”登上舞台并飞速发展,文字与图像的博弈也愈发激烈。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优势
网络语言具有日常化、开放化、新奇化的特点,为了提高浏览量,增强竞争力,各大媒体争相利用网络语言吸引受众眼球,新闻媒体也不例外,使用网络语言已是大势所趋[1]。
网络语言日常化。互联网大环境下,网民数量急剧增多,人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创造一些热词[2]。如“给力”“点赞”“奥利给”“老铁,我太难了”“扎心了,老铁”等表示情绪的网络热词,都出自普通网民。这些表达情绪的话发到网络平台后,被大量网民使用与转发,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新闻媒体使用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网络语言,能使报道更贴近群众,激发受众兴趣。受众网络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有助于形成新的网络语言环境,更好地展现语言的魅力。
网络语言开放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舒缓情绪[3]。但网络环境因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广泛性等特点,为网民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一些人在网络平台毫不忌讳地发泄情绪、畅谈观点,这使得网络语言更加自由、开放。网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有助于丰富汉语表达,提高交流效率。
网络语言新奇化。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沟通载体,有数字类、汉字类、符号类、混合类、字母类等形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4]。
以汉字类为例,网民巧用方言、叠词、谐音、旧词新义等构词手法,让字词更生动活泼,进而表达情感。如将“帅哥美女”表达成“俊男靓女”,“吃饭饭”意为“吃饭”,“楼上”意为“前一个帖子或上一个帖子”等等。网络语言使得调侃意味更浓,因而受到网民青睐。网络语言具备创新高效、简洁明了、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也有助于展现时代变迁。
(三)运用网络语言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语言广泛出现在网络空间中。新闻媒体想要推进融合发展,必须要求记者编辑增强网络意识,做到与时俱进,大胆接纳并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拉近和受众的距离。因此,记者编辑要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日常化、开放化、新奇化等特点,不断对报道内容及报道形式进行创新,规范应用网络语言[5]。
第一,网络语言的日常化使报道内容更容易理解,能更好地传达新闻重点,做好新闻宣传。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爆红后,电影中的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也迅速走红,成为当时的网络流行语。因该网络语言本身具有警示作用,一些记者迅速跟进热点,将其应用于交通安全宣传中,达到了宣传交通安全重要性的目的。
第二,网络语言的使用丰富了报道形式。网络语言形式多样,记者编辑在撰写新闻内容时,应充分应用网络语言的符号、英文、数字、图片等形式,突破传统文字的局限性,呈现出多样的形式[6],这有助于吸引受众,增强受众黏性。
三、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应用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网络语言的开放化等特征,使得网络语言发展迅速。融媒体时代,不少记者编辑也顺应潮流,积极应用网络语言,但由于网络语言对具体语境有要求,且词义与词语的字面意思并不一定相符,因此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第一,网络语言应用不规范,影响了媒体形象。近年来,各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记者编辑为了追求流量、博取点击率,故意将一些话题性较强、网民热议度较高的网络语言应用到报道中,甚至故意制造噱头,不顾新闻内容而硬往热点上靠,不仅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影响了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还损害了媒体权威的形象[7]。
第二,记者编辑使用网络语言存在跟风嫌疑。当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某个网友发布的言论极有可能迅速流行。部分记者编辑为了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受众兴趣,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应用网络语言,获得了较高点击率和关注度。因此,众多记者编辑开始在新闻报道中频繁采用网络语言,存在跟风嫌疑,这不利于网络语言积极价值的发挥,可能阻碍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
四、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应用网络语言的策略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当今,记者编辑应顺势而为,规范应用网络语言[8]。本文对如何规范应用网络语言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三点策略。
(一)牢记报道原则,提高职业素养
当前,媒体争相发展,新闻媒体想要在融媒体背景下赢得发展优势,就要在融合新媒体优势的同时,遵循新闻真实、严谨、准确、客观的原则。记者编辑在进行内容创作时,要保持以下态度:不是真实的事件不报道,不是严谨的素材不采用,不是准确的内容不发布。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记者编辑也应提高职业素养,牢记报道原则[9]。
首先,提升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言行。记者编辑的工作是对新闻内容进行记录、报道,其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新闻质量的好坏。因此,记者编辑在进行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语言时,应从自身出发,提升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言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使用规范、合理、正能量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10]。记者编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才能在新闻报道时如鱼得水。
其次,提高职业素养,掌握语言艺术。记者编辑应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单位和区市组织的网络语言相关培训活动,积极向在该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或专家沟通学习,并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形成网络语言应用思维。
与此同时,记者编辑也应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共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端正工作态度,准确认知网络语言
记者编辑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无视新闻报道的原则,利用不恰当的网络语言来吸睛,虽说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受众,但长此以往,不利于新闻报道的平稳发展[11]。
因此,记者编辑应端正工作态度,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内容的编辑。另外,相关部门也应制定网络语言使用规范,让记者编辑能够准确认知网络语言。
记者编辑应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双重性[12],明白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语言运用得好,能使报道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受众关注度;运用得不好,这会使报道语言低俗粗鄙,引起受众的不满甚至厌恶,影响媒体形象。另外,记者编辑也应认识到应用网络语言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正确面对、合理使用,才能吸引受众,提升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13]。
(三)精选网络主流语言,提高语言应用价值
当下,自媒体十分活跃,宽松的审核环境使网络语言发展迅速,网络热词不断出现,但也存在十分低俗的网络语言。记者编辑在开展采编工作时,应对网络语言进行精选或分类,提高其应用价值。
首先,掌握用词规律,规范内容表达。汉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其语义、词义等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所以,编辑记者在应用网络语言时,应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规律,主动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网络语言的含义、背景和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对其在不同新闻主题下的使用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网络语言的应用价值[14]。
其次,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记者编辑在编辑新闻内容时,应提高自身新闻语言敏感度,在普通的话语中加入网络热词、图片及表情包,成独特风格,从而有效感染并影响受众,增强传播效果,增强影响力[15]。尤其一些政治、经济类的新闻,其报道语言专业、枯燥难懂,加入生动的网络热词,能让受众理解起来更轻松。
五、结语
可听、可视的网络语言已密切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泛滥。
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不仅要认识到使用网络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要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挖掘最有价值、最积极的网络语言,从而正确引导受众,促进媒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玉明.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J].采写编,2022(12):59-61.
[2] 何艳.巧用“悬念”与“节奏”彰显电视民生新闻的魅力[J].新闻传播,2022(22):97-99.
[3] 郝滢.融媒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共情传播策略:来自中国新闻名专栏《经视直播》的探索[J].新闻前哨,2023(1):38-39.
[4] 陈哨兵.浅谈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J].科教文汇,2013(16):154-155.
[5] 李明.论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以《1818黄金眼》为例[J].电视技术,2021(11):23-25.
[6] 余菁.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时代的创新:以上饶广播电视台《城市报道》为例[J].声屏世界,2021(20):35-36.
[7] 赵国美.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1(22):93-95.
[8] 丁婕.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策略[J].记者摇篮,2021(12):98-99.
[9] 莫东霞.论融媒体时代下的记者编辑如何应用网络语言[J].传媒论坛,2021(1):55-56.
[10] 腊花.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的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209.
[11] 凌芳.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方法分析[J].声屏世界,2020(7):124-125.
[12] 姚慧玲.关于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J].传媒论坛,2021(18):50-51.
[13] 孙燕.解读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J].新闻研究导刊,2020(8):138-139.
[14] 王中禹.探析融媒體时代下的记者编辑如何应用网络语言[J].环球首映,2021(5):139-142.
[15] 吴军勇.浅议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J].新闻研究导刊,2020(16):141-142.
作者简介 姜晓丽,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