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能力探究

2023-09-01李佳润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摘要: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传媒类专业,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影视策划能力、摄影摄像能力、影视后期制作能力,在培养要求上注重综合实践,突出创新创意。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实施本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教育成果量化。在传媒环境日益变化的当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的成熟,国家要求传媒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受众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向全媒体方向迅速发展,对传媒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集编、导、摄、制为一体的综合型全能人才。基于此,文章从专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学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三个层面出发,论述第二课堂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同时指出本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层次。文章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旨在明确专业发展特色,强化专业优势,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成果转化,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影视摄影与制作;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06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西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专项一般项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第二课堂实践能力探究”成果,项目编号:23JGZX06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是适应影视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1],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影视行业发展需要,具备影视艺术思维和摄影艺术理论基础,掌握影视摄影和后期制作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影视领域及相关行业内,从事影视摄影与摄像、VR影视动画设计、影视合成特效、声音录制与合成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共有78所高等院校开设此专业。西安工商学院该专业成立于2020年,时间相对较晚,发展尚不健全,影视制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影视教育者对未来教育方向的预判[2]。为此,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情况,探讨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影视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也称第二渠道,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第二课堂的实践主张与第一课堂融合,为学生构建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发挥教育引领性,使学生融入其中,进行教学与学习实践[3]。提升第二课堂教学实效,满足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铸就专业精神、升华审美情感、培养团队意识等多方面的专业需求,是高校影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4]。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第一课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5]。

(二)专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夯实程度决定传媒艺术学发展的品级[6],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以影視艺术创作为主要内容[7],影视艺术制作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该专业学生不能只通过理论学习和课本学习达到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实践项目、企业锻炼、社会项目培养专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作品意识、市场运作意识等,并以此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

影视摄影与制作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传媒专业,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与社会接轨,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实践项目,不仅有助于明晰学生主体对本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就业方向的把握,还有助于学校明确专业发展特色,强化专业优势,为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学科教学的方向提供参考框架。

(三)学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实践育人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它同理论育人一样,构成了大学全面育人的体系。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8]。

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综合实践,突出创新创意。为此,如何优化和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高等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第二课堂引入实践育人体系,适应全媒体背景下国家对于传媒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9],有助于突出专业特色,增强专业学生实践拍摄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进传媒类专业健康发展;有助于准确定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优化实践教学策略,不断优化综合实践教学条件。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其师资队伍构成必须包含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以及相当比例的“双师型”教师。然而目前高校该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之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差距较大[10]。一方面,多数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中老年教师理论创新不足、信息应用技术欠佳,这直接影响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技能的效果。第二课堂的实践不仅能弥补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形式

高校影视专业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才能[11]。基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特殊性,其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赛教融合创作为基础

专业化的学科竞赛既是对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检测学生实践技能的指标之一,进而实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目的。结合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在开展赛教融合第二课堂方面,一是关注并梳理专业领域前沿性的活动赛事,如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大学生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12];二是关注常规性的影像赛事;三是打造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赛事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二)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引导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13],普通高等院校立足于产业实际,通过开展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产学融合,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4]。

1.打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拓展第二课堂的形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只挂牌,无合作”的现象。为了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结合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专业特点,其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校引进企业的模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解决场地不足、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弥补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情况。

2.深度融合培育校企合作项目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最直接的目的是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并最终与市场接轨。以项目为纽带、以产出为导向、以带动实践教学为根本目的,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以产促教”实践教学活动[15]。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有企业没项目、企业多项目少、项目不持续等问题,校企合作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第二课堂形式,应当避免校企合作之间不良的互动因素。

(三)以个人作品创作为目标

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主,包括影视摄影技术、后期制作技术等,为此,个人化的影像作品的呈现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提交一部完整的影像作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大四才开始进行毕业作品的创作,创作周期的缩短不可避免地造成作品质量下降,而受制于较少的课时量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也难以创作出优质作品。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将学生创作过程前置,使学生在入学之时就形成作品导向意识;另一方面可尝试搭建导演工作室或工作坊等第二课堂形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认知的过程中,增强其作品创作能力。

三、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分析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其第一课堂主要专业课程涉及摄影摄像基础、无人机拍摄、微电影拍摄、非线性编辑、影视合成、影视后期调色、影视录音技术等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通过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影视策划能力、摄影摄像能力、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等。

(二)实践能力的评价

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检验学生实践技能与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生实践技能评价,专业性的实践技能评价在构建过程中更加注重层次性、多样性。

1.基础性实践技能的评价

基础性实践技能的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参与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反馈报告,评价的依据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给予的指标性评价,在构建基础性实践技能评价方面,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以实践成果为导向,作品成果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二是注重过程性考核,尤其是实践效果的量化;三是注重课程知识点的运用。

2.专业性实践效果的量化

实践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尤其是对于文科类、艺术类学科而言,因为难以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效果分析,而效果量化往往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层次性。

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明晰成果的去向,如成果被采用的情况、成果内容对团队项目起到的作用等;二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如成果在某一平台的播放量、评价等情况,并形成有效的数据列表;三是多方位的评价主体,避免以教师个体为主导的评价主体,形成以专业导师群、校内外导师群为结构的评价主体。

3.行业性实践技能的评价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将課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是评估学生实践能力是否达标的有效手段之一。行业性实践技能的评价主要以企业、行业领域的专业性人才为评价主体,即学生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形成的技能评估报告。在构建行业性实践技能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二是学生作品是否满足市场的需要;三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是否满足行业领域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以指导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

四、结语

本文探究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优化实践教学策略,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探讨了该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实践能力评价的层次等问题,同时还提出专业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培养、专业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素养的培育等,因篇幅受限,未能逐一展开论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总结出更完整的经验和方法,为同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启发,为推动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康建兵.基于非遗传承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剧影月报,2023(2):47-49.

[2] 李伟,梁丽华.第一届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论坛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11):126-128.

[3] 蒋婧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内涵提升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12):74-77.

[4] 崔醒群.高校影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3,36(2):125-131.

[5] 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

[6] 胡智锋,刘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3-169.

[7] 周星. 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艺术教育发展分析[J].电影艺术,2004(5):100-104.

[8] 韩秀峰,王丽,郭春生.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高教学刊,2023,9(13):163-166.

[9] 冯海兵.全媒体时代高校应用型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2):113-117.

[10] 王绮,王冬屏,王钊,等.双创背景下“3+2”分段制教学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6):173-177.[11] 彭菊华,刘安产,张志军.影视艺术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146-147.

[12] 王田雨.国内电影节的主要功能探析[J].艺术教育,2021(3):134-137.

[13] 胡苏瑶.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 2018:475-478.

[14] 邓扬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产学融合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2(7):122-124.

[15] 林晓洁,潘钊.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3):76-79.

作者简介 李佳润,讲师,西安工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微电影创作、纪录片理论与实践、电影批评。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