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2023-09-01李军
李军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在“双减”背景下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创设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利用融合信息技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具体论述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逐步减轻,数学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创设情境、融合信息技术等创新教学方式与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动情境,调动积极情感
1.1影视情境,设置悬念
生动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受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和动力。影视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影视语言、音乐、图像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真实体验的场景。通过影视情境,学生可以感知数学知识的美妙和神奇,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授《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制作影视动画,设定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可以是一只小老虎在旅游时迷路了,需要通过正数和负数的知识寻找回家的路。在动画视频中引入悬念,小老虎需要走过一个桥,当他站在桥的左侧时,他在负数的范围内,位置表示为-1,-2,-3等,而当他穿过桥的中心到达右侧时,他就进入了正数的范围,位置用1,2,3来表示,这样就引入了数轴的概念。动画中小老虎不断移动位置,教师则不断询问学生小老虎此时的位置,学生需要回答出不同的正负数答案。之后,教师总结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它们都是数轴上表示不同数值的点,正负号代表方向,数字代表大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创设富有悬念的影视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除了动画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影视剧素材、纪录片来呈现数学知识情境,使学生在悬念设置中体验探究数学的乐趣。
1.2生活情境,直观解释
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场景相结合,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事件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授《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引入几何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定义:直线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无限延伸的线;射線是有一个起点,无限延伸的线;线段是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的线。接着,教师引入生活情境:可以将公路视为一条没有起点和终点的直线,因为从人的视觉上看,并不能看到公路的终点,而从一个交叉口出发的一条公路可被视为一条射线,因为它有一个起点,但没有终点;马路上的人行道则是一条线段,因为它有一个起点和终点。教师可以使用黑板或者幻灯片演示来展示不同类型的直线、射线和线段,并鼓励学生动手绘制。
通过以上过程和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及区别,并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几何概念。生活情境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2 融合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2.1制作动画,演绎抽象过程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制作三维动画,可以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原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利用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授《平行线及其判定》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并且它们的方向相同,这两条直线被称为平行线,接下来用三维动画演示在一个空间内判定平行线的条件:在动画中,两条直线的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此时教师再在三维演示中放置另外两条不平行的直线,让学生比较平行线和非平行线的区别。然后,教师在动画中展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哪些不是,学生此时会开始观察,并通过刚刚同位角等定理进行判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条件,在绘图软件中画出平行线或者判断一组给定直线是否为平行线。通过这些具体的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判定条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动画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示方式,通过制作动画演绎抽象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平面图形的变形、三角函数的定义、微积分中的导数定义等,都可以采用三维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演绎中理解抽象概念。
2.2绘制思维导图,对比细节差异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像方式将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的工具,通过绘制导图可以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概率分布函数图、向量图、函数图像等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授《实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开始绘制思维导图前,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方法,接着引导学生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实数”,关键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教师让学生在纸张的中央绘制一个圆形节点,标注“实数”,并使用彩色标记以突出显示,写上案例包括1,2,3……一系列数字,接着让学生从中心节点向外绘制两条直线,分别标记为“有理数”和“无理数”,并附带无理数的案例,如3.1415926……等无限不循环小数。每个分支节点都应该是一个矩形或者圆形。学生在“有理数”节点下,添加两个子节点:整数和分数。在“无理数”节点下,添加一个子节点:根号。每个子节点都应该标有相应的符号和定义。使用箭头和线条将子节点和与其相关的节点连接起来,这样就清晰地表现出了实数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思维导图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绘制出一个清晰、有序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及其之间的差异。
3 渗透学科思想,发展核心素养
3.1集合思想,指导逻辑推理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它本身的一些思想方法就可以运用在教学中。集合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用来描述各種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集合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师为学生引入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可以是数字、字母、图形等。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全等”的概念,即两个图形的元素完全相同。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时,可以表示为{AB, AC, BC} = {DE, DF, EF},即两个集合相等;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可以表示为{AB, AC, ∠A} = {DE, DF, ∠D},即两个集合的交集相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使其更加具体、更易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集合概念、利用集合符号表示和集合运算法则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利用集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尤其是判定类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
3.2转化思想,加强简便运算
数学中有很多的变换和等价关系,通过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可以大幅提高运算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变形、化简、同解等方法,提升简便运算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式的化简、代数方程的变形、矩阵的运算等,让学生掌握转化思想。
如在教授《因式分解》这一课时,其核心概念因式分解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转化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因式分解的核心是将一个数学式子分解成多个因子的乘积形式,这样做可以使数学式子更加简单,便于计算和理解,这就是转化思想的运用。教师让学生根据am+bm+cm这一式子,将其转化为更加简便的式子,学生此时会开始思考,可以将其进行提取公因式变为am+bm+cm=(a+b+c)m,这样就实现了等价变形,完成了数学式子的转换。教师接着为学生讲解:将转化思想应用于因式分解过程中,可以通过等价变形将复杂的式子转化为更加容易分解的式子。例如,通过提取公因数,可以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多个因子的乘积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式子更加简单,而且可以避免重复计算。这种转化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概念理解,拓展数学应用,还可以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
3.3建模思想,表征结构规律
数学建模是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本质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建模思想,可以让学生掌握表征结构规律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建模。
如在教授《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建模的问题:如何用轴对称的方法制作一张美丽的贺卡?教师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如贺卡上需要使用哪些轴对称的图案、如何制作轴对称的图案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构建数学模型:“我们如何实现轴对称图形的构建,是否可以运用一些数学原理?例如,线段的轴对称性质,将不同线段的对称点都放在一条直线上,是不是就能够实现轴对称图形的构建?”接着学生就开始在纸上画出1~3条线段,这些线段的对称点都在一条直线上,教师继续讲解:“这条直线就成为其对称轴,大家连接这些线段的端点也会保持轴对称。”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制作的轴对称贺卡是否符合轴对称的要求。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途径。通过创设生动情境、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学科思想等多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施剑丽.智慧课堂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9):86.
[2]张毅.学为中心 减负增质:“双减”下的数学作业设计[J].基础教育论坛,2022(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