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践行向度
2023-08-26贾敏牛锐
贾敏 牛锐
摘 要:文章通过对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出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价值维度和实践难度,探究出医学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践行向度,能够更好地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推进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科学化、深入化、长效化发展,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践行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45-04
一、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价值维度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医学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力量。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专门做了锻造“中国金师”的主题报告,强调了教师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重要性。因此,强化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中的能力,对医学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医德医风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进入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肩负着高等教育与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因此,如何培养出具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沟通技巧、法治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医学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医学院校应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二)彰显价值塑造的应有之义
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去挖掘、凝练,提升课程的价值意蕴。如医者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和赤诚的家国情怀。北宋名医许叔微,年少时父母双亡。病重的父亲临终前交代他“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毙”,希望他成为名医,拯救众多像父母一样的病人。许叔微成为名医后,看病分文不取,用一生践行“济苍生、安梨元”胸怀天下的行医之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无数医者挺身而出,身怀家国情怀、勇于救死扶傷,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医学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应实现精神和价值的传递与沟通,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其中,增加课程的丰富程度和理论高度。用医学专业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增强学生获得感。
(三)筑牢医德医风的重要举措
《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断指引着后人从自身小我的提升到国家大我的发展,将个人成长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时代的不同职业人群,有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医者而言,精湛的技术是医生职业成长之本,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生的职业立足之根,保持仁心才能练就仁术[2]。因此,医学专业课程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筑牢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首篇《大医精诚》中提倡医者以慈悲、同理之心平等地对待患者,还对医者的医德修养和气质风范做了细致的描述,为医者建立了医德医风的楷模。古往今来,无数医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高尚的医德风范。西汉名医淳于意不忍百姓受疾病之苦,将自己所学传授他人,造福一方百姓。明朝医学家徐春圃创立“一体堂宅仁医会”,提倡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治学态度。
二、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实践难度
医学专业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本研究依据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要求,采取培训、讲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医学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教学水平,但就课程思政教学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使得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无法同频共振、同向聚合。具体而言,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育人意识淡漠化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医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逐步加深,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医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不深。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深度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核心要素。在课程思政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不高,无法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育人的新理念、新方式、新载体,无法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作用,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教育部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出台,医学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深度及广度正不断深入。但就现阶段而言,医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参与度与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效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教师个人素养缺失化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大先生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也提出了对教师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中国“金师”五术要精,尤其强调“金师难得,仁师更难求”。上述讲话均表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仁师”作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3]。
医学专业教师学术理论扎实,工作认真严谨,但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医学生专业的指引者、价值观的引领者,教师需要严格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规范。医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应在不断学习理论前沿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师学术理论局限化
医学专业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积淀、广阔的视野、前沿的理论以及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医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思政目标分离化、思政元素模板化、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呈现“两张皮”等现象。这均是由于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相应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对于挖掘的思政元素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医学专业特色需求具有一定差距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医学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大启示,为教师教学提出了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四)教师教学形态单一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精准赋能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突破与变革。目前,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形态的单一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感不高,认同感不强。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的差距。医学专业教师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不深、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不够、教育教学方法欠缺,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第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学生诉求的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增多,价值多元化表现突出、信息冲击良莠不齐,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诉求已经超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内容传授。医学专业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捕捉能力不够,讲授内容枯燥、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导致课程思政效果欠佳。第三,课程思政短期效果评价与立德树人长期性的差距。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成为医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评价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但仍呈现出效果评价的短期性和立德树人长期性的矛盾。
三、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践行向度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对教师提出了新期望,希望教师做精于“传到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5]。研究发现,医学专业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课程思能力,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才能实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这对医学专业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体现,其受到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的政治高度、认知程度、参与深度、挖掘及融合思政元素能力、课程思政评价能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政治觉悟、知识储备、人生情怀、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诸多综合因素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于使命和责任的“道术”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80%是专业教师,80%是专业课程,80%是专业学习,80%学生认为影响最大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6]由此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高等教育改革的五大“关键处”,改到要处是专业、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改到难处是技术方法,改到痛处是教师,可见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
本研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高度、参与程度、建设深度都是其课程思政能力的影响性因素,也是影响课程思政能否产生效果的内在驱动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医学专业教师应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做到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肩头担使命和责任,充分把握国家发展大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二)重于素养和态度的“仁术”
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情,教育者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育者要躬亲共守;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育者要躬亲共学[7]。因此,对医学专业教师而言,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从业态度是影响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率先垂范,时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對学生心灵上产生着影响,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8]因此,医学专业教师只有仁心仁术、以爱育爱,才能赋予教育卓越的灵魂。
(三)深于前沿和理论的“学术”
高等教育要求医学专业教师在面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时,应着眼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致力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努力成为教育的先驱者。医学专业教师应紧随教育发展,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能力,夯实育人基础提高育人能力[9]。第一,夯实育人基础。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教师须具备本学科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育人能力;医学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良好的教学能力、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要素,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更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锻造课程思政金师[10]。
(四)善于创新与协作的“技术”
目前,医学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本身对课程思政认识有限,导致课程思政内容理论性不强,所采用的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单一,使得学生对所授的内容认同感不高、获得感不强[11]。教学是一门“高深学问”,要花时间、花精力,而方法技术是做合格教师必备的“看家本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课程思政教学技术的先进程度构成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2]。因此,医学专业教师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协作与交流,探索适合医学专业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新形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J]. 今日教育,2018(10):6.
[2] 左铮云,傅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3] 叶雨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打造“金专”“金课”,锻造中国“金师”[N]. 中国青年报,2022-08-08(05).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论坛,2016,8(06):144.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J]. 党建,2022(05):4-6.
[6]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 陶行知. 陶行知谈教育[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 董慧,杜君.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5):70-74.
[10] 張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11]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0,41(09):28-33.
[12]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