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23-08-26赵征吴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意识形态新媒体

赵征 吴辉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多元化、网络化及信息化的冲击和消解,影响着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此,文章认为高校亟须多措并举,优化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构建协同育人思政格局,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新媒体;意识形态;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13-04

隨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则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素养及培养质量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的主力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互联网上各种情感与价值观的影响,这对新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和新目标。本研究在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征以及面临诸多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只有加强和完善传播工作格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才能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网络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使不同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激烈碰撞。因此,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当前较为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主动性

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为高校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提供重要场域,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内在要求。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在现实空间中由各级党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而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性特征,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搭建虚拟的全新平台。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者应逐步突破现实中的校园及课堂环境,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虚拟网络空间拓展,并使其在信息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中得到延伸。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创新多变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习惯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利用课堂讲授、教学实践等方式实现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教育目的。但这种教育方式传播渠道窄、覆盖面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利用时效性强及多样性等优势,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为生动和立体,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增加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创新性。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机制,一方面畅通了学生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学生反馈信息更方便、更快捷;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教育者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逐步形成开放性、互动性及参与性强的新型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日益消除。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优化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更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具实效性和丰富性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运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头脑,形成主流价值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加强,在校期间学生可在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主流价值影响力。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够直接在其朋友圈、工作圈中正面阐释和科学解读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点及焦点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深化和拓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和效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作用下能够与知识教育形成合力,有效地促进知识教育,提高育人实效。意识形态教育以文化知识为载体,丰富传播内容,将文化知识蕴含于意识形态中,避免简单空洞的理论灌输,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以新媒体为全新载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但利弊并存,受新媒体特点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多元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冲击与挑战。

(一)多元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活跃,社会舆论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大众的社会价值取向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削弱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间断,且其形式更加多样,斗争更加尖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3]随着中国日益强大,西方国家对我国不断加紧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动摇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价值引导力。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维活跃,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制造舆论的煽动和利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解不深刻,容易盲目崇拜西方的社会发展以及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二)网络化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因其天然的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使各类话语、思想、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尤其是为微信、抖音短视频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极大地保障了学生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学生可实时且充分地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增强了话语传递的时效性。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实时获取来自各地的新闻信息,听取不同的声音,这其中的信息和价值观必然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的。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关系被话语信息的开放性打破,话语信息的实时性使高校教育者获取话语信息的速度可能滞后于受教育者,话语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掌握的信息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这种新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挑战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

(三)信息化消解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吸引力

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受信息传播途径单一的约束,学生只能从官方、学校及教育者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客观环境,信息资源的丰富使学生获取资源、接收信息的方式及渠道增多,学生获取资源的自主选择性增强,并能随时随地在网络中与他人交流互动。另外,以“理论化”为主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也已不再适应学生获取资源的需求,信息在网络中逐渐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认知,消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吸引力。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直面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更新思想观念,主动求变,要从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巩固网络阵地、促進媒介融合、创新校园文化传播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高校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主体责任,打造素养过硬的高校意识形态人才队伍

强化人才队伍是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日趋复杂的内外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只有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师生中的传播力,才能固本培元,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责任,强化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校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校团委、二级学院党委等党政部门的协同与联动机制,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齐抓共管、统筹兼顾,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主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水平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主体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保证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向。因此,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教育主体要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学习,自觉克服碎片化认知模式的困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4]高校党委要引导教育主体打通思想壁垒,促进生产主体与传播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理论素养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水平。高校要善于引导教育主体转变传播理念,通过举办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系列讲座、论坛和实践等活动,引导教育主体善于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及时转变传统传播观念,使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和运行逻辑。“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高校在开设讲座、培训等课程的过程中,应引导教育主体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意识形态教育者的信息认知、信息解读等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者的信息辨析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网络阵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力

高校要以巩固网络阵地为关键,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力。“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5]首先,高校可通过监管机制和话语监控,有效控制网络上消极思潮的传播和渗透,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其次,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制订新媒体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定期监控、收集、分析、研判网络空间中的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等风险点,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正确引导学生思想,从本质上揭示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有效化解误读。最后,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舆论。此外,还应当健全相关意识形态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科学管控新媒体空间,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网络

新媒体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载体,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6]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一是要守住传统宣传阵地,发挥传统媒介专业、权威等特点,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发挥好课堂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创新,将新媒体融入传统课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课堂育人中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二是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网络,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平台。

(五)丰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马克思这段经典论述深刻揭示了要坚持用真理说服人以及理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理解的重要性。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想让大学生从内心认同并产生思想共鸣,就需要使用开放、通俗的话语体系,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使显性课堂教育和隐性校园文化教育共同发力,让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能够入脑入心,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设置宣传标语、横幅、宣传展板等突出教育的直观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生日常行为中。二是丰富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活动看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以校团委、学生社团、班集体等为主体,依托学校、学院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意识形态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打造意识形态学习型社团,探索积极有益的学术活动。将学术活动的专业性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进行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站位,提升大学生科学理论素养,建设意识形态学习型社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四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授课中应积极挖掘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关注的问题融入课程讲授内容,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

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做到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使意识形态教育“有温度”“有情感”,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2013-08-21(01).

[2] 曹智. 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 人民日报,2015-12-27(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6] 刘奇葆.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 (2014-04-23)[2019-02-08]. https://news.12371.cn/2014/04/23/ ARTI1398201276933509.shtml.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荐稿人:白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意识形态新媒体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