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背振阳针刺及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023-08-23于江琪曹艳茹赵金双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6期
关键词:刺络拔刺络面瘫

王 蕾,于江琪,曹艳茹,刘 姝,钟 远,赵金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心理带来困扰[1]。为了帮助患者尽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在面瘫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外,近年来,一些非药物疗法也被引入康复护理中,其中包括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这些疗法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成为面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补充手段[2-3]。刺络拔罐是传统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刺络是通过针刺穴位或经络的方法刺激人体,使得血液循环畅通,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拔罐是利用罐子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以吸出淤血、滞气和湿毒等病邪[4]。刺络拔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头痛、肩颈痛、腰腿痛、风湿病、冷病、麻木、瘙痒等疾病,也可以用于预防保健和美容[5]。调背振阳针刺是中医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和背部肌肉疼痛等症状,其已在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6]。本研究探讨了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神经病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予以诊断[7];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中面瘫诊断内容进行评判[8]。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③年龄14~65岁;④病程1~7 d;⑤一侧面肌瘫痪;⑥自愿参与研究,且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②继发性或中枢性面瘫;③面肌痉挛;④对治疗方式不耐受;⑤孕妇、哺乳期妇女、精神疾病等特殊人群;⑥已使用过其他中医治疗。将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3例(46.00%)、女27例(54.00%),年龄(41.70±10.70)岁;病程(3.76±1.53)d;发病部位:左侧22例(44.00%),右侧28例(56.00%)。对照组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龄(42.50±11.04)岁;病程(3.62±1.50)d;发病部位:左侧20例(40.00%),右侧30例(60.0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选对象均已签署相关文件。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保持患者面部清洁和舒适,改善咀嚼和进食功能,提供言语和语言支持,进行面部肌肉锻炼,并给予必要心理支持和关怀。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干预。治疗前给患者介绍操作流程,消除恐惧心理。在患侧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等穴位用复合碘医用消毒棉签进行消毒,左右拇指、示指与中指夹紧穴位被刺部位,右手拇指与示指持毫针快速点刺,待局部出血后停止,使用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罐通过闪火法吸拔在点刺部位,出血量以3~5 ml最佳,在5~10 min后起罐并擦去血液,使用酒精消毒,嘱患者拔罐当天拔罐部位避水避风,治疗1次/d,2~3次/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调背振阳针刺及刺络拔罐,采取“揣穴”方式通过“审、循、按”法在患者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寻找敏感部位或穴位进行针刺。①“审、循、按”法:“审”,观察背部是否存在明显横络,若存在则刺络放血;观察背部颜色与隆起、凹陷情况,若存在则将其作为针刺部位,不同部位刺3~5针。“循”,循着背部督脉与两侧膀胱经由上至下寻找结节、条索状物部位针刺。“按”,在循基础上加入按压,力度均匀且深度适中,对患者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循按,明确穴位并激发经气;若无异常,则对督脉、膀胱经采取速刺,取5~6个部位,得气即可。②针刺角度与深度:胸背部,0.3 mm×40 mm毫针,督脉直刺20~30 mm;膀胱经第1、2侧线向脊柱方向斜刺20 mm、10 mm;腰背部,第3腰椎棘突水平上针刺,与胸背部一致,第3腰椎棘突水平一下针刺改为0.3 mm×50 mm毫针;督脉膀胱经直刺深度为40~50 mm;速刺胸背部使用0.3 mm×25 mm毫针,督脉直刺深度20 mm,膀胱经速刺第1、2侧线斜刺分别为15 mm、10 mm;腰背部可稍微神刺,与上述要求一致。针刺时均得气后出针,1次/d。

1.3 观察指标 ①H-B分级评分[9]:参考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正常,0分;Ⅱ级轻度异常,1分;Ⅲ级中度异常,2分;Ⅳ级中重度异常,3分;Ⅴ级重度异常,4分;Ⅵ级完全麻痹,5分。②面神经功能评分:使用Portmann评分进行评价,包括张大鼻孔、示齿、噘嘴等6个部分,依据运动减弱程度分为0~3分,结合患者在安静状态下面部情况分析,显著不对称、轻微不对称及正常分别为0~2分,满分20分,分数越高则面神经功能越好。③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依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10]进行评价,对抬额、皱眉、闭眼等10个内容进行评价,满分100分。Ⅰ级为100分,Ⅱ级为75~99分,Ⅲ级为50~74分,Ⅳ级为25~49分,Ⅴ级为1~24分,Ⅵ级为0分。分数越高等级越低,则患者面部功越能越正常。④面神经肌电图:观察评价面神经损伤程度及功能情况。⑤临床效果:参考《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1]。痊愈,面部表情及活动正常;显效,面部存在轻微异常但表情无影响,眼睛闭合程度尚可,有鼻唇沟但较对侧浅,口角齐平对侧,额纹存在不匀称;有效,面部异常,表情轻微僵硬,眼睛闭合程度为一半,鼻唇沟较对侧浅平,口角不对称,额纹两侧不均匀;无效,面部表情及活动无变化或症状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⑥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总分0~100分,包含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肌电图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肌电图比较

2.4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麻痹和表情失调、面部皮肤感觉异常、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嘴巴歪斜和口角上翘等[12]。该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困扰患者表情失调会影响其社交和自尊心[13]。目前,常规康复护理方法在面瘫患者中应用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首先,常规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较慢或不明显。面瘫患者的病因和病程各异,需要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其特定需求。因此,需寻求新的康复护理方法和策略,以提高面瘫患者的康复效果。

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一部分,在面部肌肉和神经的调节方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对其在周围性面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还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和技术要求。在康复护理中,需要专业护士或医生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才能正确地实施治疗操作,并确保安全和有效。因此,深入研究调背振阳针刺及刺络拔罐在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准确地指导,确保康复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王迅等[14]研究指出,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面瘫症状,促进受损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干预前,两组H-B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潜伏期和波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干预后,采用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的联合干预的患者H-B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潜伏期和波幅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与仅进行刺络拔罐干预的患者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可能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能够刺激和调节面部肌肉和神经的功能。调背振阳针刺可以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面部肌肉营养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改善面部肌肉恢复和功能。刺络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减轻局部水肿和炎症,进一步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其次,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的联合干预能够综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调背振阳针刺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刺激穴位促进全身的能量流动和协调,有助于增强面部肌肉的张力和协调性。刺络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刺激,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提供更有利于面部肌肉恢复和修复的环境。此外,调背振阳针刺和刺络拔罐的联合干预还可能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康复效果。面瘫患者往往伴随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而这种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积极治疗体验,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和希望,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调背振阳针刺及刺络拔罐联合治疗效果满意,通过调节面部肌肉和神经功能,综合发挥各自优势,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能够改善面瘫症状及面神经麻痹程度,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明确其具体治疗机制和优化康复护理方案。

猜你喜欢

刺络拔刺络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Therapeutic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