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探析

2023-08-22黄琳娜项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

黄琳娜 项菊

内容摘要:课堂问题设计是高质量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还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提高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从教材、学情出发,阐述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意义,提出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问题设计,并说明课堂问题设计思路。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思路

问题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学习任务设计,它通常以“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内容。问题设计是现代课堂教学中,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通常是围绕问题进行学习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围绕文本本身进行设计,深入浅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之处,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关键问题的突破上,不必设置唯一答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引导进行深度思考。

一.问题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一)问题设计意义

1.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提到,“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1]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聆听别人的发言中,汲取他人语言表达方面的经验。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深化,不断学习文本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2.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布鲁纳将思维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2]后三者属于高阶思维。新课标提到要培养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与问题密不可分,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的解决促进思维发展。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要注重每一堂课的问题设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的是有道理的,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层层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归纳出思考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原则

1.以发挥能动性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问题设计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习兴趣,明晰学习的价值。通过一系列问题解决,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进而达到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效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没有“负担”的,愿意主动研究问题,达到热爱学习的境界。然而,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是绝对自由的。不是丢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自由绝非自学。

2.以层次性为特点

思维是有层次的,分为获取信息和提升思维。如果课堂中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获取信息上,思维很难有提升,必须走向第二步,才能构建知识,形成认知,发展思维。课堂中问题设置要有层次,让学生从获取信息过度到提升思维。教师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結合教学重难点,将知识问题化,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逐步训练、逐步提高。

3.以培养高阶思维为目的

阅读的过程是接受者和文本双向交流的过程,作为交流一方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确定的。教师应设置开放新的问题,不设置标准答案、不规定解决方法,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即使有些理解“越界”,教师只需要对“越界”行为进行引导,不能嘲笑、打击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单纯、封闭缺乏挑战性的问题到复杂的、开放的,需要合作探索的问题上。从而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从简单记忆知识走向深度思考,学以致用。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及设计思路

(一)问题设计

问题一:在我们的旅程开始之前,大家的手上都有鲁迅先生自己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介绍,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初印象。

设计目的:让同学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复习通过默读概括文章的方法。

问题二:多媒体设备上展现出来的百草园,平平无奇。作者也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依然觉得“却是我的乐园”,到底乐在何处呢?(以景物之乐为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百草园中都有哪些景物呢?(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呈现百草园之景的?(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作者都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这些景物?

设计目的:赏析作者笔下“百草园”的独特情态,探究作者作者的个性化语言。

问题三:跟随者作者的脚步,三味书屋映入眼帘,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三味书屋遇到的人和事,与百草园遇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目的:研读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妈妈、闰土父亲、寿镜吾先生的情感,感悟成长之乐。

问题四:在游玩过程中,小鲁迅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但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人到中在游玩过程中,小鲁迅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但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人到中年写的。所以文章中包含了小鲁迅和成年鲁迅的两个视角,你能在文中找到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设计目的:理解双视角叙事法,总结回忆性散文特点。

(二)设计思路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成长之路

“情境”一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高频词。新课标中与“情境”相关的词就包括:真实情境、语言情境、学习情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社会情境、阅读情境等。[3]由此可见创设情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双线设计单元结构,每个单元分为“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两个部分,前者指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后者是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主题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共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教师可以以此着手,创设情境——“跟着课本去旅行——重走伟人人生路”。

问题一的设计是要学生以课本为“研学手册”,在参观之前先默读“研学手册”,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人、事、物有初步的了解,在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更加享受其中。随着文章的描写,当年的百草园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结束了百草园的观光后,利用多媒体上播放AI实景导航,让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再走进三味书屋。

问题二开始,同学们首先走进百草园。但同学眼睛里所看到的图片,与文章描写的百草园大相径庭。这就是一个矛盾点,可以从此处入手,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寻找百草园之“美”,体会百草园之“乐”。

和百草园中的蟋蟀和覆盆子们道别,出门向东,不到半里,走上石桥,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先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再拜寿镜吾。这时教师可以充当寿镜吾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先生的严厉、方正,但好在还能“忙里偷闲”折腊梅、寻蝉蜕、画画,也是不失乐趣。顺势提出问题三,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四可以在问题二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来解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走进百草园中仔细观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六岁的鲁迅看到的景象高大、肥胖,可以窥见他对自然的惊叹。翻开断砖,看到蜈蚣、斑蝥也觉得新奇好玩。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蜈蚣是有毒的,斑蝥就是放屁虫,对它们避之不及,怎么会去逗弄它们呢,这是专属于童年的乐趣,呈现了儿童时期的多动、顽皮。回忆是快乐的,现实是伤感的。字里行间里穿插着的回忆与现实,是理解本篇文章的重点。

问题五是在“跟着书本去旅游”的情境下,导师作为导游,带领大家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学习了文章的语言、情感、艺术手法后,让学生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对作者的特殊意义,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2.层层递进,有效品味语言

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富有挑战性,又要学生可以完成。这样设计问题,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进课堂。让学生通过理解个性化语言,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本文的语言活泼生动,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的很多巧思。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统领了整个自然段。回忆百草园景象时,单是植物就出现了14种,却没有罗列景象之嫌。这就要从语言艺术上说了。首先,作者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将整个自然段统一在一起,把百草园的景象分为了两层;再进行细分,第一层的两个“不必说”是并列关系,第二层“单是.....就有无限趣味”,又与后面的描写的油蛉、蟋蟀、蜈蚣构成总分关系。其次,这些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大有讲究,从“菜畦”到“桑葚”,作者采用了低到高的写作手法写春天百草的景色,从“蝉鸣”到“叫天子”,作者的视角由高到低,百草园夏天景象跃然纸上,从“油蛉”到“斑蝥”,从“何首乌”到“覆盆子”,作者又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调动视觉、味觉、听觉,描写了百草园的秋景。整个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乐园之“美”着手,帮助读者随文感受“乐园”之“乐”。同时,视听结合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

讓学生自己品读,也能读得如痴如醉,因为他们在此前已经有了至少1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有了一定量“美的积累”①,能够感受到所读段落之美,也能读出童趣。但想要知道本段语言具体好在何处,对于刚刚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对品味语言大多还停留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上的初一学生而言,以上的语言形式之美,如果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恐怕难以体会短短的一个自然段中有如此多的秘妙之处。[4]

在分析问题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景物之美设计问题,慢慢引导学生品味,教给学生鉴赏语言的角度和方法。第一个小问题,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可以自行完成,对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有大致了解。第二个小问题,让学生关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从而归纳,第二自然段从整体到部分写百草园之景。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春景,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夏景,“单是……”这句动静结合写秋景。文章的层次性一目了然。第三个小问题,是引导学生欣赏“乐园之美”,美在形状、美在声音,美在色彩、美在味道。这三个问题也是从整体到部分,来作者的词句之美。教师总结方法,分析语言之美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动词、形容词、句式等方面着手,放手让学生继续分析百草园之美在何处。

3.开放性问题,探究主旨

学完一篇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与“理”的体会与领悟,也就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新课标中也提到,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可见,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旨,一直是有争议的。自2000年人教版教参始,就指出“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5]在这之后的各版教材都借助单元人文主题进行主旨选取,例如苏教版以“童年趣事”的角度,认为该文的主题是“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6]而北师大版则选取“童年梦痕”角度,认为该文的主旨为“领会作品表达的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经历的人和事的亲切怀念。”[7]直至2016年人教版的教参明确提出“可视学情适当引入批判说、成长说、追忆说、遗憾说的观点……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理解。”[8]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解读突破了批判封建教育的单一说,对课文展开多元解读。笔者通过梳理各版本教材,归纳出以下三个主旨——(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从“顽童”到“读书郎”,以成长之路为主旨。(2)联系写作背景,鲁迅当时被迫南下,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理解为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的怀念,以及再也回不去童年生活的遗憾。(3)文中所描写的“三味书屋”中枯燥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鲜明对比,又隐含着鲁迅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找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独特理解。

问题五的设计,是通过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世,对文本和作者都有更加全面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在已经对回忆性散文的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思所感,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发现这两个地方对作者的特殊意义,来探寻文章的写作目的,进而把握主旨。但因为阅读是私密的黑箱活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并不设置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深入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以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设计由浅入深、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加强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1.

[2]吴飞飞,佟雪峰.高阶思维取向下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09):93-95.

[3]吴少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探究[D].东华理工大学,2021.

[4]赖瑞云.文学教学的三重天——“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J].语文学习,2005,(04):19-22.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试用修订本)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7]孙绍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上)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8]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0.

注 释

①“美的积累”:《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赖瑞云p104并不断地感受到读物中的美(秘妙)之处所在,并不要求读者非要说出这“美”(秘妙)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只要不断有所感受,有所积累,语文素养就可能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语文趣味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