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策略
2023-08-22赵建军
美育教育思想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出现于中国,中国传统的诗教、礼乐等传统文化也都包含着美育的有效因素,孔子的“仁”和“礼”等理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明美育教育在人类心灵上的深刻作用,并对未来数千年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国务院于21世纪颁布了《全面改进美育工作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在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背景下,发扬中华美育的思想精神,将美育理念融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之中,并明确了两项具体目标,要求在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课程建设,因此需要重视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一.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1.符合大学课程标准的审美要求
在编写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时,着重指出要将党的教育政策贯彻下去,始终保持目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而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1]。高校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在党的正确指导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其全方位发展。万物生长需要土壤、空气、阳光、水分,作为大自然中最高级的生物,要想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要求的人,就必须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进行平衡发展。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落实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法。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古诗词文化,以此提高其审美素养、思维能力,提高其语文学习水平。
2.符合大学生特殊审美心理
就其思想水平而言,大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个层次上,已趋向成年化,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也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并逐步拥有了辨证思维。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不仅对审美能力发展有着较高的需求,同时也处在审美意识培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2]。古诗词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从人格发展方面来观察,大学生的人格特点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对美感和理智感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朝着更深的方向发展。
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视角出发,提出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审美需要”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提示大学生具有一定审美动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满足个人内心对“美”的需求。在古诗词中,既包含古人欢快劳作的劳动之美,又包含归隐田园、游赏山水的自然之美,还包含反映自然法则和生命哲学之美。
学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觀点来看待学生,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性,并兼顾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古诗词具有非常丰富的美育内涵、哲学价值,这对于充实学生美的体验,陶冶其情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二.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存在的问题
1.美育重视度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脱离的,主要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模式是僵化、单一的,缺少趣味性的内容,因此才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所以需要加强对古诗词美育的关注,同时还需要考虑将其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要求相匹配[4]。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古诗词的学习存在非常强的功利性,缺乏对古诗词美育的重视,同时大学生对古诗词有刻板印象,认为已经过时,不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古诗词学习上,没有培养审美情趣上,而是机械的背诵、默写古诗词,运用于考试中的固化模式来鉴赏古诗词,以此来获得应付考试的技能。
2.美育资源发掘不充分
古诗词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其中所包含的美育教育因子是极其丰厚的,大学教材所选的诗、词、曲,在题材和年代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理想和实际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传统教育方式对目前的课堂教育依旧存在较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依旧采取知人论世——讲读生字词——翻译——总结主题的常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策略
1.积累审美育理论——提升教师审美素养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是其核心群体,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人们普遍把教师看作是一个能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其成长过程会被学校教育过程所左右,特别是学生的“向师性”特征会被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待人接物等所影响,比如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品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身为教师,其主要职责就在于给学生做出表率,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最亲密的学习对象。那么,在美育的实践教学中,如果教育工作者对要进行的美育教育目标知之甚少,并且缺少专门的审美理论,那么就很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欣赏这些审美对象,也就很难将学生的审美情感给激发出来[5]。在这种没有理论性的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就不能得到美育的愉悦感。“闻道在先”的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审美观和高超的审美技巧,会直接影响到语文美育的实施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对美育等相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学习,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美育知识和美育素质。语文教师需要为自己的审美教育不停地“充电”,以使美育教育更好地开展,使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更加全面地实现美育教育目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有关美育著作的研究,拓宽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在吸收美育“营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积极参与美育相关的学术讲座与教研组,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掌握美育教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充分地理解、认知“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操作,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从教师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深度解读,发掘古诗词中的美,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审美实践活动流程,让“美”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传达给学生。
2.重视古诗词美育——强化教师资源意识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是一门人文学科,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关注于充实学生的心灵,以美育美、以美育人。在我国课程标准的改革进程中,当今社会对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教育素材,为语文教师进行美育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古诗词的美育教育,既能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的需要,又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美育教育的实施依赖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而美育教育的渗入又有赖于客观存在的审美素材。古诗词之美,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美不胜收[6]。古诗词的美,包括田园风光的美感,比如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奠基者,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关于田园的古诗词。《归园田居》(一)以茅舍、田宅、桃李、榆柳、炊烟、鸡犬相闻,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恬静、淡雅、朦胧的乡村田园图景,就是这种平凡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在朴实无华却又极富趣味的意境里,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那恬淡、幽雅的人生意境。古诗词的美,包括李商隐的深情美,“只是当时已惘然”,“已”字悲凉而美丽,代表着所有的美丽都已经逝去,唯有甜美的记忆,失之交臂的错过,是一种美丽的缺憾。古诗词的美,也在于琵琶声中,不管是转轴,还是拨弦,又或者是轻拢、慢捻,都能看出琵琶女演奏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之美,如“嘈嘈切切”、“银瓶乍破”等节奏的张弛有度,更显示乐曲的韵律之美。古诗词的美,在于其奔放不羁,气势雄浑。比如,杜甫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以赤壁的雄伟景色来表达对过去和现在的感叹,将景物、历史事实和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震人心神的艺术魅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力,以教材为依据,及时准确地挖掘古诗词的“美”,进行美育课堂的创设,使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美”,从学习中挖掘出“美”,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之成为自己的美育修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文本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地运用文本特点来展开美育教育。
3.定位课堂角色——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美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其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外界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甄别,已经形成的思维方法、知识经验,外在的任务动力,意志力和价值观念等。在对古诗词进行美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美育,教师的审美教育只能在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实践中进行。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审美性课堂应该是学生踊跃参与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参加,让每个人都能做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美育教育中,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型教育模式。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多朗读、多感悟,体会作品中的美感,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古诗词本身就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因素,具有自己特有的格律美、和谐美、节奏美、韵律美,以及在形态上的整齐美、结构美等,这些都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尤其是非常适宜于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美学情感。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朗诵作为整个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设立“听名人背诵”、“学生自由背诵”、“配乐学生背诵”、“分角色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听到其他人的朗诵之后,再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对其进行第二次诵读。在教师引领着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学生对其认知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该过程中进行美育实践,从而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7]。在进行古诗词的美育过程中,学生要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美学心态,要在学习中主动地听从教师对自己进行的美学指导,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加到审美实践中去,以美学的视角去欣赏古诗词,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并提高审美意识。
4.创设开放型课堂——发挥学生个人能动性
在具有浓厚美学气氛的教室里,学生会主动地对古诗歌进行学习,并积极参加到古诗歌审美活动实践中去,在这种实践中,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到古诗歌的美,去感受到其独特韵味,从而让学生对古诗歌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实现寓教于美的教学目标[8]。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不仅美学形象鲜明,而且运用了超凡脱俗的技巧,以“愁”为词目,开头七个重音的使用非常委婉巧妙,一字一顿,把词人心中丰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该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美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李清照的另外三首词,包括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对同一个词人的不同作品学习有更多的期望,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一篇在南巡以后创作的词,其创作与李清照以前的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情绪,使学生体会到词人的少女时期和老年时期,其创作有着明显的反差,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深刻的了解,并利用一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阅读期待是人们在读书之前所产生的一种原始阅读冲动和内心期待,当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期待踏上新的学习旅程时,就会被强烈的好奇心所驱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发展美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对教育政策的明确规定,也成为不同性质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塑造健康审美观念,是目前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需要通过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强化教师资源意识、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个人能动性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尚琴.歌诗传统在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应用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22(24):181-183.
[2]宁红霞.浅析新文科背景下美育教师的培育——以古诗词歌曲为例[J].科教文汇,2022(21):26-28.
[3]王晗懿,邓慧爱.新统编大学语文教材的美育研究[J].科教导刊,2022(25):86-89.
[4]刘希,张海彬.美育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探索[J].大众文艺,2022(13):193-195.
[5]章丹丹,周纪来.“古诗词传唱”融入高校美育的启示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1):93-95.
[6]樊霄英.刍议古诗词歌曲在大学生美育教学中的推广[J].北方音乐,2019,39(18):109-110.
[7]杨喆梅.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109-110.
[8]陈羡芬.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J].才智,2018(20):143-144.
(作者介绍:赵建军,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