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方向、三融合”模式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究

2023-08-10邓淇元廖显图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创新创业

邓淇元 廖显图

【摘要】本文论述校内、校外两个方向,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创业融合、教学与学习融合的“双方向、三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探究政、校、企、所多方参与的标准制定、校内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专项赛事四个方面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创新创业 “双师型”教师 双方向 三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74-0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入选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必修课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要有理论的支撑也要有实践的保障,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既需拥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需要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需条件,也是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课题中备受关注的方向。

一、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方向、三融合”模式的内涵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对“双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多家高等职业院校调研,创新性提出“双方向、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并在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试点。

“双方向、三融合”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中的“双方向”指的是校内、校外两个方向。校内导师团队由学校培养的专业辅导员、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组成,导师为学生提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校内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策划和设计创业项目,辅导开展诸如市场分析、商业计划书撰写、团队组建等创业创新活动,协助学生整合如资金、人才、网络、技术等创业方面的资源,并帮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校外导师主要由政府、企业、行业、研究院所的专家团队组成。“双方向”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成有效解决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单一、指导有限以及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

“三融合”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创业融合”“教学与学习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指将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并且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的一种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方式下,学术理论可以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和丰富,而实践经验也可以通过学术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有望实现将研究和实践互融互通以增强理论应用的实际效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理论进步。

而“专业与创业融合”即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精神结合,用专业知识指导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用商业思维將专业知识转化为市场需求。这种方式下,创业者可以通过洞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把握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开辟新的商业“赛道”;而专业知识也可以依托于创业精神,实现创意和创新的转化,为行业带来创新的实践成果。在构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时要考虑哪些导师能够进行专业领域的指导,哪些导师能够进行创业领域的指导,增加人才储备。

而“教学与学习融合”更多指的是创新创业导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促进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这种方式下,创新创业导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和技术,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多个渠道获取知识,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科水平。在该模式下,创新创业校内、校外导师之间也相互交流、学习,互为指导教师,又同是创新创业的“学生”学习对方的长处,从而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

该模式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建设一支满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任务、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要求、满足政府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基于上述“双方向、三融合”的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团队通过对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和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与探索,形成了“政、校、企、所”多方参与的标准制定、校内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专项赛事培养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建设路径,并在我校组建了校内、校外两套师资力量开展了试点。

(一)“政、校、企、所”多方参与标准制定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政府主导、学校实施、企业参与、研究院所提供指导的多方共同参与的事情。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能够让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也不应该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应该由政、校、企、所多方参与,共同制定。为更好地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我校组织校内和校外政、校、企、所多方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然后由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探索出各自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此外,综合各自的需求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最后按照标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内、校外双方向的创新创业导师进行考核、认证。这种由校内和校外政、校、企、所结合各自需求共同制定的标准有利于解决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二)通过实践培训与企业挂职开展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依据“双方向、三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校内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业辅导员、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组成,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创新创业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从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的现象明显,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理论指导能力尚可,但是实践指导能力有所欠缺,致使其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略显不足,需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课题组认为,校内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有效的培训是增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每年寒暑假我校都要进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训,主要以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开发、市场调研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高频运用的工作内容为主。所邀请培训授课的导师以在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等为主。

其二,企业挂职也是快速丰富校内导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主要方式之一。我校每年会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学习。校内创新创业导师走出校门到行业头部企业,去进行不同岗位的挂职工作。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检验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成效。挂职并非简单地为企业输出劳动力,而是需要教师触及一线工作的核心,通过挂职观照现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企业与学校需要定期考评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成果等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我校自2015年以来,外聘的政府、企业、行业、研究院所专家120余人次,这些校外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支持。他们可以分享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本质和过程,指导学生规划创业计划,并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网络等资源支持。

(三)通过机制保障校外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导师也是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研究团队通过对当前全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院校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考核基本聚焦于校内导师,对聘用的校外导师鲜有严格的规定与考核。在对校外创新创业开展导师考核的个别高等职业院校,也仅仅是聚焦于简单评估校外导师的学历、企业规模等。而从企业的角度看,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对派出的教师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与考核,基本由企业自主指定,至于相关人员是否了解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否掌握基本的教学的方法,能否提出成熟的教学开展模式等方面并未进行严格的规定。这种随意指派导师的现状,难以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要建设好校外创新创业“双师型”导师队伍既要完善目前的机制,又要对校外导师进行一定的培養。

首先,完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导师是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完善准入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优胜劣汰。例如制定准入制度方面规定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一样,首先都要考取得到认证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在教学上也要从实习、助教、讲师等一步步做起。同时,给予校外导师在职称评定、社会认可等方面同校内导师同等的待遇,一视同仁。例如允许校外导师占用学校指标晋升教授,对校外导师做出的贡献给予与校内导师同等的奖励等。这样一方面可让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积累高等职业院校授课的经验,提升了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又让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拥有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路径,满足了校外导师被尊重、被认可等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16年,我校出台了《创新创业校外导师管理制度》,明确了上述方面创新创业校外导师的考核和待遇制度。

其次,加强专业培训。由于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大多数没有学习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研究学等专业的课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存在不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问题,易造成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很难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性差、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有时还会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为消除校外“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易出现的弊端,我校对校外导师进行基本的教育规律培养,并纳入统一教师培训管理,并允许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从我校报名考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学的有序开展。

(四)建立专项赛事培养制度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是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做好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定期组织各类的创新创业师资大赛,通过大赛让校内、校外各类创新创业导师同台竞争、切磋,同时建立了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制度。

首先,制定比赛选拔标准和评价制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参赛团队、个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和培训。要求学校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一方面打造更多优秀的选手、团队,另一方面让更多“双师型”教师通过大赛的锻炼迅速成长。

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并增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再次,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开设专门的赛事技能通识性培训课程。邀请校内、校外导师对在校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一方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辅导过程中培养了部分教师的创新创业“双师”能力,使教师通过备赛,强化了对实践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内化。

建立专项赛事培养制度有利于培养优秀选手、团队和校内、外导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大赛可以拓宽校内、校外创新创业教师的视野,增强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助力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模式。本研究提出校内、校外两个方向,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创业融合、教学与学习融合的“双方向、三融合”模式建设,并提出了“政、校、企、所”多方参与的标准制定、校内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专项赛事四个方面的建设路径,并在我校进行了试点,以期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高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立杰,王华丽,王盛华.“双方向、四维度”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8(18).

[2]王立杰,李秀英,孔倩,王华丽.“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创新创业教材编写探:以综合类青年大学生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6).

[3]张袖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就业与保障,2021(2).

[4]周群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

作者简介:邓淇元(1988— ),广东梅州人,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民族体育;廖显图(1984— ),通讯作者,广西罗城人,讲师,南宁师范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基本建设。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创新创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