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式教学的实施价值与实践探索

2023-08-10韦汉吉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高校思政课

【摘要】本文论述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施背景,阐述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施价值,提出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践策略:巧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善用智能技术创设虚拟情境、活用现场资源深化情境体验。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情境式教学 沉浸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37-0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广大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改革探索,契合了课程教学的“情境化”转向,也顺应了智能时代的“学习革命”,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历史场景、社会情境、生活实践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施背景

情境是一种学习环境要素,学习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之中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式教学以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探究和分析问题,再进入新的情境中运用或者验证理论,着眼于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情境式教学,既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体性需求,也是智能时代“学习革命”的必然性要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承了皮亚杰主动建构性的观点,同时关注到社会性交往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意义建构过程,更是社会性、实践性的参与过程(王薇,2020)。只有将学习内容活动化,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虚拟情境中参与和体验,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使学习者逐渐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学习者的建构过程具有个体的独特性,除了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还与个体的兴趣、动机和情感密切相关。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教学的情境性,强调通过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进行教学,进而达到融情于境、以境引情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需求,他们普遍排斥“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内在依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情境式教学的关键。如果忽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那么所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将失去带动情绪、触动心灵、丰富思维的价值和功能。情境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提升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和特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实施思政课教学应该突出针对性,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同时,必须注意把握好情境的本质是在于“对话—理解”,而不是增加“趣味性”(尚天钰,2022)。因此,教师要观照思政课教学中的此时、此情、此景,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促进教学的“对话—理解”发生,提升教学的温度和热度。只有积极探索情境式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主体性需求,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驱力,真正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

情境式教学是智能时代“学习革命”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依托信息技术创设和运用虚拟情境开展教学也越来越普遍。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传感等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构建和完善课堂内、课堂外多种情境教学形式,实施基于学生个体“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教学,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参与体验愿望,从而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施价值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要深入研究把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顺应课程教学的“情境化”转向以及智能时代的“学习革命”,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总体而言,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课既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要开展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形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思政课情境式教学是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既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两张皮”,而是要统一融合起来。将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基于学情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思政课情境式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情境的创设,逐层凝练和设置教学议题、教学问题、教学专题;要注重将“问题”引入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参與感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提取前后关联的系列教学问题,构建完整的“问题链”,使学生在完整的问题情境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运用智能技术设计虚拟情境,增强学生的沉浸体验,如在校外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纪念地等场所的现场情境资源优势,使之与课堂教学相互联通,进而实现理实融合。

(二)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将课程讲好、讲深、讲透、讲活,在教学情境中浸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要会讲故事且能讲好故事,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问题情境、虚拟情境、现场情境等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应教学主题和知识概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促进情理交融,有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真实情境联系起来,这既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也能促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但是,不能将课堂教学等同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而是要打破师生“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刻板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多创设高度沉浸融入的教学情境。如开展情景剧表演等教学活动,通过营造“在场”氛围和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促进情理交融,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价值引导和知识教学的统一体,需要在知识传授之中实现价值引导。情境式教学以“情”为中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有利提高学生参与性的教学环境和情感氛围,它与思政课强调情理交融的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开展历史场景体验、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等教学活动,将价值引领寓于情境之中,这符合学生情感体验需求和内化机制,有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高校思政课情境式教学满足了大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設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情境是教学实践中最深刻和最值得加以关注的情境(谭景凤、于波,2016)。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问题并不是拘泥于“一问一答”形式的简单问答,而是能够引发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选取疑难点,挖掘认知“冲突”之处,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所构建的一种教学情境。通过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成长。

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改变课程的内容,但是创新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和呈现问题,以“问题”为链条串联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沉浸到问题情境之中,获得思维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不同的知识点创设不同问题情境,那么较容易导致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因此,有必要从教学内容体系上精心设计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情境,形成以“问题链”为基础的情境化教学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不等于“满堂问”和直接灌输结论,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关于“人生观”的教学中,不直接向学生灌输“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追问“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什么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罗列典型的具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平庸的人生追求与高尚的人生追求的案例比较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善用智能技术创设虚拟情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重构教育要素和学习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依托智能技术创设基于学生个体“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教学场景和智慧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沉浸度,是当今时代必然发生的一场学习革命和教学变革。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旨在通过创设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化机制,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构建虚拟的情境化课堂,不仅仅是新兴智能技术背景下教学技术的升级,更是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运用智能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感,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虚拟情境可以是“演境”,也可以是“拟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思政课虚拟情境,积极挖掘运用历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等,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的体验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还能突破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结的障碍,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如在有关理想信念的教学中,通过VR技术创设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沉浸到历史场景之中,在“可视化”“移动化”的情境中对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辛感同身受,并在情境的感染下树立崇高的理想。

智能技术具有真实性、还原性和交互性,运用智能技术进行模拟现实、还原场景、“复活”历史等操作,创设虚拟情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直观的环境氛围,为学生提供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能够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活用现场资源深化情境体验

现场情境具有真实感和冲击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在场”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价值体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重要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纪念地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以情动人、增强认同感的目的。如在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到我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战斗遗址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融情入理,进而讲深、讲透、讲活历史故事以及背后的道理。又如,在百色起义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利用红色文物——“一根马鞭”,讲述当年百色起义的故事。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实物和声光设备,创设基于学生个体“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将丰富的现场情境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进而讲活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应当观照情境而非忽略情境,要将预设情境和生成情境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情境,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实施情境式教学的产物,教师要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的情境及其特点,不能单纯追求情境本身的趣味性而偏离教学目标。同时,学生是现实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其具有个体差异性及变化性,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无论预设情境,还是生成情境,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使情境服务于意义建构的过程,实现思政课知识传授、情感体验、价值引领一体化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景凤,于波.问题情境的性质及其教育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6(25).

[2]吴菊云.新媒体时代思政“金课”目标下的情境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1(24).

[3]尚天钰.高校思政教育“情境+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甘肃教育,2022(2).

[4]王薇.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模型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20(6).

注:本文系202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思政课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GCC05)、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教思政〔2022〕7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汉吉(1980— ),广西平果人,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情境式教学高校思政课
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茶艺课程中情境式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