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023-08-02马娟陶肖云
马娟 陶肖云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骨干力量,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高学历化、队伍化和职业化发展,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随着教育教学工作性质的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背后是辅导员能够把高校学生工作纳入完整的师生教学工作体系,是辅导员能对学生教育工作保持认同和肯定的态度。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促进该地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稳定高校輔导员队伍的关键。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26-04
一、职业认同的定义
职业从字面含义中可以分成“职”和“业”,“职”是指职责和职务,“业”是指从事的这份业务。美国著名学者阿瑟·萨尔兹认为人们为了获取稳定性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社会活动,职业是社会分工中人们获得的最具体、最精细的劳动角色。马克思认为,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不同分工,不同年代和地域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着不同职业的产生,职业的产生也是社会不同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职业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和稳定性等特征。职业的社会性展现了不同职业具有相连性,不可以孤立而存在,而不同职业的人员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整体。职业的经济性体现在职业的产生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职业的稳定性体现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些职业会逐渐被其他职业代替或者有所改变,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职业不会轻易被取消。比如网络教学背景下,出现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育”的学习方式和网络教学的免费资源共享,尽管网络教学有很多优点和便利,但是也不会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最早从他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理论中提出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 Voc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1]。国内浙江大学著名心理学博士在书中《了不起的我》中写道: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是职业认同的四个显著的标志[2]。
胜任感就是在工作中能够较独立地完成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有所收获和成长。承诺是能对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并对工作和相处的同事和领导保持初心以及忠诚。报酬就是努力工作后所获得的经济等方面的物质回报,体现的是一种带有目的的职业互利关系。报酬要把职业和爱好区别分开,因为爱好是不计报酬的,而职业是要以获取工资为目的。满足感就是对待所做的工作发自内心的一种踏实和舒适感。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高校扩招在生源数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质量的变化,需要辅导员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样化。辅导员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变得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教育的公平、宗教信仰问题、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民族团结教育和意识形态等,都需要辅导员以智慧的方式去面对及解决。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该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百色”由壮语中的“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偏僻的高山塞口地区,同时百色也是一个集红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边境贫困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当地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水平的衔接和发展,也很难吸引和留得住高层次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专业性医科大学,聚集了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等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交融,产生了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交融的差异性,因此辅导员在将要从事与内地高校同样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民族地域性工作和教育教学等内容,这无形之中给辅导员学生日常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和创新,这些突发情况易使西部民族高校辅导员教师心力交瘁,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职业认同感。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高学历人才的稀缺。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承担的风险和压力大,然而收入却明显低于同级别专业教师,虽然有些学校给予辅导员评职称的系列优惠政策,但因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杂,很难有科研实践完成学术任务,导致其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较为困难。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入职后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过渡性或临时性的工作,有机会就想调岗专业教师或转岗行政管理人员。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特征及其原因
职业认同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从事者对所从事的工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职业认同的背后是从事者能够把工作融入人生事业中并感受到这种积极力量产生的强大内在动力。
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学习引导和生活辅导的专业人员,在学校里负责协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的规划,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帮助。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和职责的认识,并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可帮助学生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其他地区的辅导员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由于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辅导员可能需要具备更为专业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宗教文化教育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帮助。西部民族地区辅导员可能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化融合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和谐相处。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加上每天工作的烦琐和复杂性使辅导员产生疲惫的心理特征,再加上西部地区的民族地域性、生源和其他教学质量较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滞后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性,由于管理事务增加,辅导员在学生日常工作中感到了力不从心甚至有转岗的想法,因此对辅导员职业产生不了认同感和使命归属感。而这些观念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概归纳如下:
第一,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多数人眼里认为高校教师是传道授业的灵魂工程师职业,但是只有真正踏入高校步入辅导员岗位的教师才明白其中的辛酸苦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3]。虽然名义上享受着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却处于盘旋在两者之间的尴尬境地,而且辅导员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中,需要比教师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但是高校辅导员却因为无规律、無时间限制的工作上出现偏离工作初心,无心顾虑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向,只是一味地忙碌,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没有清晰的目标,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看不到希望,个人的职业发展很有局限性,忙碌的工作还严重影响了其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产生了本末倒置现象,不利于工作、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转换与分工。高校辅导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发展和高校育人工作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如果缺乏或者对职业认同产生怀疑,将会在育人工作和社会分工中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在学校考核与评定中更加偏向于“重视教学、轻思政”,对学科建设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高校教师岗的晋升空间和教学任务相对辅导员来说也会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而目前西部民族高校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岗位晋升、职称评定以及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辅导员日常具体工作中产生高压力,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从而使大多数辅导员以这个岗位作为“过渡”或者“跳板”,基本都是想着时机一到转岗到专业教师岗或者行政管理岗,这种辅导员发展工作的不稳定性会使辅导员队伍低龄化,中高层次的辅导员层次不均衡,在辅导员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从学生教育角度分析,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零零后”,大部分都是集家里“万千宠爱”的独生子女,尽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标新立异、爱突出自己的个性,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较欠缺,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引起群体性事件,再加上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传播,会造成不良意识形态的传播,比如在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出现的抵触和网络喊楼事件,如果辅导员不在第一时间重视并调查,制止事件的传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将会造成事件的恶化、敏感化。尤其是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社会敏感事件、学生宗教信仰等方面,辅导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引导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这一系列工作在24小时内可能随时出现,需要辅导员及时反应,尽快到岗,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的延续,造成其作息时间比较模糊,很少有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感受下班后的轻松自在,因为随时可能面临毫无征兆的突发性事件。辅导员田川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研究》中写道:“高校突发事件是由自然的、人为的或政治的原因引发的,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突发在高校内部,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具有一定危害性的事件。”[4]因此辅导员作为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都必须第一时间立刻赶到现场。因此,随时的高压状态易引发辅导员的紧张情绪,也会对学生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四、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对策和建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层次像阶梯一样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成生理(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见图1,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5]。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在满足辅导员教师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人文、物资和精神关怀去激励辅导员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发挥达到个人能力的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有自我实现的目标和能力,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独立的人格和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辅导员的自我实现难以完成,因此“职业认同”成为困扰众多辅导员的一大难题,职业认同不仅仅是经济需要的困惑,更是辅导员从职业中获得事业发展的平台和自我成就感的满足问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只有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才会使自我感到最大的快乐。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职业认同也有过独特的见解,1835年8月,马克思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就如同选择一种自己所热爱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与人的自由相挂钩,并通过实现自身对职业的选择来获得和实现人身的自由。马克思认为价值目标是职业选择的前提,选择职业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在认定一份职业时,要思考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是自己内心深处所热爱的,而且从这份职业中能否得到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自由并且所热爱的事业中,人们才会倍感鼓舞[6]。
辅导员在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时,不要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跳板或者临时停歇的机会,也不要以一切名利和虚荣为出发点,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思考是否热爱教师这份发光发热的职业,是否愿意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否愿意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四有”好老师为自己的初心。而选择职业时,要把自身成长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幸福与莘莘学子的幸福统一起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学生教育的进步统一起来,要充分考虑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这样才不会在长期从事这份职业时产生厌倦、消极的心态。因此职业选择时候要坚持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相统一,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社会和高校也要给予辅导员相应的鼓励和人文关怀,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和微博多媒体等各种新媒体渠道建立辅导员工作室等信息交流平台,使五湖四海的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去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心得、生活感悟等,同时建立线上线下心理疏导平台,随时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让辅导员可以抒发和讲述工作上的压力与挫折,让辅导员可以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况,并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个人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社会要通过媒介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让“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例如网络微信平台建立的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高校辅导员联盟,胡园慧工作室、曲建武教授的“仍然在路上”等公众号,以表彰、奖励、宣传等方式去宣讲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激励和肯定辅导员的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改变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认识上的偏见,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高校可以结合相关教育部門文件政策支持和投入,提高辅导员工作上的经济待遇,为高校辅导员营造一个可获得充分职业尊重的社会环境,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Erikson E H.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M]. New York:WW Norton&Company,1994.
[2] 陈海贤. 了不起的我[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
[3]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17-09-2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4] 田川. 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59-161.
[5] 刘烨.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 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荐稿人:肖刚,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学生科科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