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3-08-02鲁亚男王帅
鲁亚男 王帅
摘 要:信息化作为互联网的重要表现特征,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各大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对于教育界来说,信息化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为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高等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在信息化背景下,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提出信息化时代培养人才的高效策略,希望能为高等学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30-04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大领域,成为新时代的发展大势。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招聘的要求,必须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创新和丰富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毕业后更快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一、当前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困境与挑战
(一)传统教学模式是在历史中演变而成
公元前6世纪,孔子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育学生,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南宋朱熹亦强调学与思,熟读精思;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也通过对话、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周边事物中发现其运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还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也从循序渐进、启发、巩固、假设、创新思维等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时代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教师在台上发表,学生在台下听讲”的讲授教学方式,从而巩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地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普及化进入一种大众化教育。从1999年起,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的高等学校入学率已达到或超过15%,初步实现大众化教育;自2016年全国高考录取率首破80%后,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一直居高不下,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剧增,师生结构比例不平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为达公平,只能采取大班授课教学,这进一步强化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法[1]。
(二)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教师权威为主要特征
自高等院校开设以来,教师大多围绕着专业学科的课本知识展開教学,采用编写教学大纲、根据教案内容进行实操的教学方式,该方式强调了专业知识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但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常常独占课堂,用满堂课的时间灌输知识,未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仅凭借背诵、书写、默写等方式来了解,较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
事实上,从传统教学模式萌芽开始,教师的权威性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也被贴上了“知识传播者、文化传承者”等标签,使得学生无条件相信教师学富五车,虚心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尊重敬畏教师,鲜少在课堂上质疑教师出现的教学差错。由此可知,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帮助不少学生快速获取知识。
但此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首先,不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从而拖垮整个班的教学质量;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导致许多学生走入社会后,缺乏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工作表现平平无奇,难以得到上升机会。
(三)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遭到冲击与挑战
1. 教师的权威受到大众传播和网络技术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并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称赞。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要学会自己主宰学习进度,根据教师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复习、预习、完成课后延伸作业等。并且,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导致社会、家庭、学生对教师也有了新的要求和理解,例如,学校的线下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教师也从学生眼中的“百科全书”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想要学习哪些知识,从网络上即可查询。因此,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
2. 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冲击
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思考问题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更容易昏昏欲睡,精神力不集中。而信息化时代,在学生的学习上,则更加关注“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本”。例如,网络上的诸多在线课程,包含学生的重难点理解、题型学习技巧、加深理解的记忆口诀等,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学习课程,可反复回放、听课,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受到学生的青睐。
3. 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受到微课时间精简的挑战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是围绕课本内容展开的,部分教师对书中知识延伸和拓展的部分掌握程度低,只能为学生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完成教学进度普遍采用45分钟的课时。高等学校的一堂课一般为两课时,即90分钟,有些课程甚至安排在下午13:30,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虽接受了教师的知识传递,但实际学习效果不理想[2]。
当前,为节约时间,让学生高效率学习,在线微课视频长度为3—10分钟,最长20分钟,确保学生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同时,视频根据课本知识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延伸知识、课后习题等进行了特定讲解,针对性强,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听课,针对性强,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掌握和运用知识。
4. 应试教育评价制度受到网络技术多元评价方式的挑战
关于教学评价,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最终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弊端,容易让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德育、美育、劳动技能、抗挫折能力等,易使学生成为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机器,自我的个性和长处等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线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例如,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参与讨论次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教师教学评价等,都被在线教学平台精准记录在学生的个人考核评价体系内,教师能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点评和指导。此外,同学间的在线互评也弥补了传统的教师点评单一的问题。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大规模开放资源使网络课程成为潮流
数据资源开放包括价值内容开放、数据开放和资源开放。例如国内优质的中文学习平台MOOC,凭借其大规模、在线、开放、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等特点,正逐渐成为传统大学部分课程的补充和替代,掀起了一股在线学习网络课程的潮流风。
(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游戏化学习走进教学
当前,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学习网课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的多数课程变成了在线课程,学生在学习网课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便能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计划,形成个性化教学模式。这种能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教师角色定位与教学模式发生彻底转变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首先,应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饰演的角色进行改革,即转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角色。网络课程上,教师会将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再以视频为载体上传网络,使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搜集和学习课程资源,学到更多课外知识。因此,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学习分析将会被釆纳
未来,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是课堂学习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范围,使学生有更充裕的课外时间可以利用。而翻转课堂等课堂模式在高等学校内的广泛应用,可以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教师眼前,教师可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汲取更多知识,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对知识技能的把握[3]。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搭建“学习中心”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由于信息高度发展和知识爆炸性增长给高等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更好地顺应时代变化,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等学校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最终提出建立一个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即“学习中心”网络教学平台。
“学习中心”平台能够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活跃、宽松、积极的开放式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培养。例如,教学资源库涵盖百万种电子图书、精品共享课程,师生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和学习需求进行下载或在线阅读;围绕课程目标,搭建教学互动平台,包含作业、通知、答疑、讨论、评价等,让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拉近彼此的关系;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满足师生随时随地移动学习的需求,无论是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还是在线阅读、浏览图书、视频等,统统可以实现[4]。
(二)内外结合加强一流课程资源建设
校内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围绕如何建设一流课程资源,针对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制订一系列实施方案,主要体现在校内和校外:校内,鼓励教师队伍结合自身能力和学生学习情况,不定期创造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强、通俗性高的在线课程资源;或是引进与本校专业相近的名校课程资源,不断填充本校的专业课程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获取。
校外,整合各专业可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应用需求,结合校外导师资源进行教学,才能不断强化和补充实践类课程资源。例如,财管类课堂,由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等专业是与社会上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息息相关,为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后能快速上手和应用,要求此类专业教学实践性必须强。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当下企业工作和管理内容相结合,并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或知名企业优秀职员在线讲课,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的能力
目前,由于信息化更新速度过快,需要对教师使用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和工具进行培训和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但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培训对象与形式:一是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包括一线教师、有技术基础的中青年教师、线下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新入职教师等。例如,对于不会使用在线教学的老教师,可以安排熟悉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助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5]。
二是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涵盖在线教学实操培训、线下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等。例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围绕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教学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情况查看等操作阐述解决方式,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总结和分享自身混合式教学经验。
(四)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大高等学校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但是每个教师存在个体差异,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进度存在明显区别,在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评价时,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掌握、知识应用能力、课上讨论积极性、同学间的互相评价等,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能从全方位角度考查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个体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进而针对其性格特点、学习进度、疑难点掌握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优补差”的个性化教育。例如,面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需要与其进行交流和观察,再根据其掌握程度帮助其查缺补漏;对于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则采取另一种学习方式,在基础知识之上指导学生对可拓展知识点进行延伸性、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在课上讨论中的参与度和问答表现,为不同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的局限,使教学评价多元化;同时,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者,可以根据当下的混合式教学特点,定期更新对于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评价范围和指标,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开放式、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混合式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开展[6]。
参考文献:
[1] 贾秀廷.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线上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新通信,2022,24(13):227-229.
[2] 田宇,劉岩松,王娜,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21(02):92-98.
[3] 王彬.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0,40(03):47-53.
[4] 席娜.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路径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8(05):146-157+161.
[5] 於雷. 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 山西青年,2021(14):16-17.
[6] 张千友,刘梅竹,沈力,等. 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04):124-128.
(荐稿人:刘彬,辽宁财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