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章门穴在《针灸大成》中的应用规律

2023-07-31刘艺慧徐福

新中医 2023年14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胸胁带脉

刘艺慧,徐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针灸大成》[1]是明代医家杨继洲充分展露出自身创新与见解[2]的著作。该书总结归纳前人所著针灸名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针灸学术的总结,且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等多种杨氏独创[3]手法,有“精取穴、两组处方、多处方、多病症、几种配穴法”等特色[4],内容广泛而全面,具有巨大的临床诊疗借鉴意义。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是脾募,亦是脏会,以调控脾胃和肝胆类病的气机为主。此穴可刺可灸,单穴应用与多穴配伍各有优势。章门穴在《针灸大成》中的应用规律全面,临床应用广泛,内外妇儿均有涉及,遂在《针灸大成》的基础上,搜纳与本穴相关的文献研究,总结为此篇,以助于为章门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 穴位渊源

章门溯至《脉经》“脾部……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对于此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章门,脾募也,一名长平,一名胁,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而《针灸大成·聚英·同穴异名》中记载的是:“章门:一名长平,一名季胁,一名胁髎,一名脾募。”扩大并总结了章门穴的常用别称。《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穴主治·考正穴法》中对章门穴定位为:“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相比于《针灸甲乙经》更具体,与最新版《经络腧穴学》[5]中所说的“在侧腹部,第11 肋游离端下际”基本吻合,取穴时可用简便取穴法,即屈曲前臂,用肘尖靠近两侧肋骨,夹紧两腋,肘尖正对处便是章门穴。

章门穴被收录在《针灸大成·医学入门·治病要穴》中,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足少阳胆之经……循胁里出气街……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还贯爪甲,出三毛。”《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指出:“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针灸大成·聚英·五脏募穴》言:“脾募章门。”《针灸大成·八会》亦有言:“脏会章门。”从中皆可得知章门穴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也是脾募,亦是脏会。因此,章门穴所涉及的治疗范围也甚广,可应用于交会经脉的疾患,治疗脾胃、肝胆、带脉之病症。可发挥募穴的作用,为脾之经气汇聚之地,治疗脾胃疾病,常与背俞穴配伍使用,形成募穴-脏腑-背俞穴系统,通过“气街”形成纽带连接,达到阴阳平衡,称俞募配穴[6]。另外,更可体现脏会的效果,统治五脏疾病。

2 章门的刺灸方法

《针灸大成·足厥阴肝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总结有:“《铜人》针六分,灸百壮。《明堂》日七壮,止五百壮。《素注》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由此可知,针刺深度与留针时间、艾灸壮数与部位作为疾病治疗的变量,需依据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调整。

2.1 针刺方法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是对穴位刺激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章门穴因其所处的解剖位置,深部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故针刺时针尖慎向左右深刺,以免造成脏器损伤,《针灸大成》诉进针六或八分,《针灸甲乙经》诉为八分[7],《经络腧穴学》诉直刺进针0.8~1 寸。究其原因,其深度或根据病证特点,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章门穴所治疗疾病多虚实夹杂,虚为主则刺稍浅,气机不调所致疾病以实证为主,可刺深,需辨证选择。或根据季节时间、病人肥瘦等,以三因制宜原则选择深度[8]。临床上为避免伤及脏器,多斜刺或平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未可知,尚缺系统研究。

章门穴的留针时间未有定论,且叙述较少。《黄帝内经》依据年龄、体质、病情、针具以及其他等相关因素来确定留针时间,《针灸大成》简单提及为“留六呼”。从中医研究中可得知,不同疾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最佳效应期,不拘于统一的时间规定[9]。

2.2 艾灸方法艾灸壮数是古代医家非常重视的灸法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壮数对不同疾病所起到的效果各不相同。三壮、七壮、百壮、五百壮均有所记载,以百壮最为常用。杨继洲认为,“两季胁之间灸之”为治寒热之法,病轻则灸少,病重则灸多,针刺浅则灸宜少,针刺深则灸宜多,应通其变,不可泥于一说。一般而言,灸效会随灸量的增加而增高,但临床上艾灸灸量与疗效不成正相关,有中医研究表示,“灸少则补,灸多则泻”。另外,医者需关注患者的灸感,此间联系可行进一步探究。

艾灸部位的区别在《针灸大成》中也有所记载。《针灸大成·治病要穴》言,“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其因或以疾病根源所在部位不同,则艾灸部位有异所致(病在右灸左,在左灸右)。

3 配伍规律

章门,在《针灸大成》中可单穴治疗疾病,共记载4 条,如《针灸大成·胸背胁门》曰:“胁满,章门。”《针灸大成·百症赋》曰:“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此中可知,胸胁胀满,选取章门穴时多单用。章门穴仍以配伍用穴为多,其配穴可参考表1。对具体配伍应用进行分析,章门配伍足三里、中脘、照海,主治腹胀、大便不通、肠鸣等[10]。配期门、临泣、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等[11]。其余配伍穴位大多为背俞穴、五腧穴和特定穴,并遵照杨继洲“脚不过膝,手不过肘”的取穴原则[12],在治疗小儿癖气不消、奔豚气、逆厥、心惊恐、疮毒等疾病中皆有配伍使用。

表1 《针灸大成》中章门穴配穴记载统计表

4 临床应用

《针灸大成·考正穴法》曰:“章门,……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是对章门穴主治最系统的概况。其治疗范围甚广,可用以治疗内外妇儿疾病,其中以内科为主,脾胃、肝胆病证为多用,且主要应用于脏病中虚实挟杂诸证[13],具体可见图1、图2。

图1 章门配伍主治病证科别属系

图2 章门配伍主治中医内科病证类别

4.1 肺系病证依据足厥阴肝经循行“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与肺经相联系;肝肾同源,足少阴肾经上膈挟咽,注心中与肺相连。且通过其支者,与其他脏腑相连,遂成脏会,可治五脏病证,肺部病证可取之[14]。胸胁胀满痛伴喘息甚时加用章门穴,临床疗效颇佳。取章门等穴进行埋线治疗哮喘,也印证章门穴在肺部疾病的效用[15]。

4.2 心系病证《针灸大成·心脾胃门》曰:“心惊恐,曲泽、天井、灵道、神门、……章门。”此处取章门穴主要因其为脾募,脾之经气聚集之处,经气顺逆反映于此穴,而脾经上注于心,调节脾募亦可调畅心气,补心脾气血并行上中下焦之气,通脏腑之气,达到镇静安神之效。在临床上,心惊恐多伴有胸胁胀闷,加用章门穴效果更优。《针灸大成·痹厥门》曰:“逆厥:阳辅、临泣、章门,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造成逆厥,遂取章门等穴调畅气机,甚者温补心肾以治之。涉及章门治疗心系病证的文献研究甚少,可借助所述条文加以应用。

4.3 脾胃系病证《针灸大成·肠痔大便门》曰:“肠鸣:三里、公孙、太白、章门……。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章门。闭塞:照海、太白、章门。”章门穴邻近脾脏,通于脾气,可调节脾胃功能。且脾为后天之本、化生之源,通过调节脾脏运化调治胃肠气血运化,遂脾胃功能障碍所致胃肠疾病,无论虚实,皆可取章门穴健脾化湿、调达气机,促进脾胃运行而通腑消胀满。肠鸣在调节脾胃动力同时配合背俞穴形成俞募配穴治之。而便秘类病多虚实夹杂,通腑时需注重补虚。《针灸大成·胜玉歌》曰:“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劳累致脾胃虚而致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气滞则痰湿阻滞,亦取章门穴化痰湿,消痞满。中医学研究中,也常因章门穴属肝经、为脾募,肝木疏脾土,脾土营肝木,具有疏肝健脾功效,并多俞募配穴,用以治疗呃逆[16]、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腹泻、便秘[17]、肥胖[18]、溃疡性结肠炎[19]、肠易激综合征[20]、贲门失弛缓症[21]等消化系统疾病。

4.4 肝胆系病证《针灸大成·胸背胁门》曰:“胁满:章门。胸连胁痛:期门(先针)、章门、丘墟、行间、涌泉。”依据经络循行,足厥阴肝经自下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独取胁部章门穴即可疏理气机、解郁除满。而胸连胁痛者,先针肝募期门导气通滞,再取章门等穴达到疏肝理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效以止痛。《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曰:“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中焦痞满,两胁刺痛:支沟、章门、膻中。脏腑虚冷,两胁痛疼:支沟、通里、章门、阳陵泉。胁下肝积,气块刺痛:章门、支沟、中脘、大陵、阳陵泉。”两胁或胁肋下疼痛胀满,气机不畅为根本,多取章门穴,并依据病症选取配伍用穴。《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曰:“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各类胀满,可取章门穴理气消胀,此处配伍脾胃经穴及背俞穴扶正补虚、疏通气机,助脾胃运化而治之。除上述病证外,中医研究中还因其具有疏肝利胆之效,应用于急慢性肝炎[22]、胆囊炎、胆石症等肝胆疾患[23]。

4.5 肾系病证《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曰:“膀胱七疝,贲豚等症:大敦、阑门……章门。”《针灸大成·诸般积聚门》曰:“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结合“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可知,贲豚气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而章门穴作为脏会并与冲任相交,皆可取之,或针或灸以培补中气,温暖水土,条达肝木,使得冲气自平[24]。《针灸大成·考正穴法》曰:“章门,……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圣济总录·针灸门》亦言:“虚劳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与任脉会于小腹,与冲、任相联系,章门穴又连带脉,此为元气汇聚之处,佐证了章门穴的脏会之称,可取章门穴治疗肾系疾病,如膀胱疝、白浊、遗尿等。此处俞募配穴并灸之,可补肝肾、温腰脊以固精止浊。中医学研究中,常借章门穴脏会之效,又与冲任带脉相连,可疏通局部气机,利湿通络止痛,用以治疗带下、痛经、乳腺炎[25]、子宫内膜异位症[26]等妇科疾病和泌尿系结石、肾绞痛、膀胱炎等泌尿疾病。

4.6 气血津液病证《针灸大成·百症赋》曰:“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章门穴属肝经,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作用,气血精津液的运行依靠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此处胸胁支满为心下痰饮,遂取章门穴通调肝脾两脏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针灸大成·小儿针》曰:“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各七壮,脐后背中灸二七壮。”脾胃受损伤造成运化功能障碍,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导致元气虚损、气血两亏,灸章门与后背可助阳气、补五脏、通气机而消癖气。临床上,气滞之积聚,灸章门穴多见效。

4.7 肢体经络病证《针灸大成》曰:“主腰脊冷痛,溺多白浊……肩臂不举。”《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足厥阴肝经所主病提及“腰痛不可以俯仰”,依据肝经循行及分支输注,过腰腹,通督脉、肺经,可疏通人体前后气机,取章门穴益气活血、理气通络之效。中医学研究中亦有取章门穴上述功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运动系统疾病。

5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中章门穴可简便取穴,肘尖尽处,与《经络腧穴学》中的定位基本吻合。此穴可刺可灸,针刺深度取六分或八分,多留六呼,艾灸壮数和时间根据病情灵活运用。章门穴多配伍用穴,依据辨证取不同配穴,亦可单独使用。章门穴属肝经,为脾募,脏会,治疗范围甚广,现将其应用规律总结如下:①章门穴善治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痛之症;②对于肝胆类病及胸胁病证具有良好效果,也可调节冲任、带脉气血,治疗妇科和泌尿疾病;③治疗各类脾胃疾病,虚实皆宜,并可配背俞穴调节阴阳以治疗五脏疾病;④章门穴治疗心肺系病证中医研究甚少,其主治的脾胃、肝胆病证的临床应用仍有待发掘,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论证和临床数据总结。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胸胁带脉
《针灸甲乙经》中胸胁满痛的治疗特色探赜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给自己开一剂开胸顺气的药
蒋健教授胸胁痛经验方介绍及验案举隅
八字诀养好带脉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