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贡献
2023-07-26吕广生
摘要: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坚持藏用并举,搬迁新馆,增设阅览室和书库;争取稳定购书费,广泛征集、捐赠、交换图书,丰富馆藏;延长开馆时间,实施开架阅览;整治不良借阅行为,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素质;指导进步书刊阅读推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通过以上种种举措,李大钊促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成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标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引擎。
关键词:李大钊;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6-0112-03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1]。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主任,坚持藏用并举,推行了一系列图书馆革新举措,为北大图书馆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增强图书馆典藏功能
1.1搬迁新馆,增设库室
北大图书馆由1898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发展而来,原址位于原和硕和嘉公主府,1902年迁到原公主府后罩楼,1904年改称图书馆,截至1907年年底有房屋上下14间,楼上9小间为书库,楼下5大间为阅览室,后又进行了库室改建和院落修整[2]。
随着北大的发展,建设新馆势在必行。1918年10月,北大图书馆搬迁至沙滩红楼一层总馆,在二院(马神庙)和三院(北河沿)设立分馆。1920年1月17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布《图书主任告白》,敬告全校师生:“本馆设有五阅览室,颇足供用。”[3]五阅览室即中文杂志、报纸、西文和日文杂志、中外书籍阅览室。1920年10月,北大图书馆应读者要求,增设第六阅览室(教员阅览室),专为教师教学科研服务[4]。北大图书馆另有书库21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典藏阅读体系。
1.2争取稳定经费,购藏图书
1913年至1917年,我国军阀混战频仍,国库经费大多被移作军费,用于教育办学经费支绌,即使是最高学府北大,都难以获得政府足够的经费支持,每年图书馆购书费更是捉襟见肘。李大钊上任后,积极努力争取,终于在1920年5月7日的北大图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议决,每年购书费定为6万元[5]。1921年1月17日,北大图书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议决,每月购书费在15个系中平均分配;各系所购书籍须由该系教授会开单交图书部,由图书部主任提交图书委员会审查[6]。至此,北大图书馆拥有了稳定的购书费,保证了每年馆藏图书数量的稳步增长。
1.3广泛征集、捐赠和交换图书
为了充实馆藏,李大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带头向北大图书馆捐赠图书,先后7次共捐出各种书刊403册[7]。二是向全校各办公室征集“阅过之报”,每旬日或半月送交图书馆一次,并“极愿相与联络……能随时协商分购……可以定期互换陈列”[8]。三是欢迎读者“将私有图书寄存本馆俾众阅览”[9]。四是将所译的《国际法论》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并与该馆开展馆际互借和图书交换[10]。五是积极获取同仁捐赠,如:袁同礼多次捐书,并在留美后受托联系美国国会图书馆赠送北大全套目录等[11]。
经过李大钊的不懈努力,截至1923年北大图书馆藏书184,008册,其中中文书140,000余册、西文书26,356册、日文书2,480册、杂志15,170册,另订有期刊近600种、中外报纸40种,藏书量居于当时的大学图书馆第一位、全国图书馆第三位[12]。
2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2.1多法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检索
李大钊认为,图书馆不仅要发挥“藏书”功能,还要使书籍发挥“很大的效用”[13]。为了读者“能随时翻阅”图书,李大钊主张“依书籍的性质”进行目录分类[14]。在了解中外图书分类法的优缺点后,他决定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灵活处理各种图书编目问题,如:采用“杜威十进法”制作西文书目卡片;针对中文图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基础,增设地理、丛书、类书、科学等类;编制书名、著者、类别3种书目卡片,为读者借阅提供了便利。
2.2整治不良借阅行为,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针对学生屡屡反映借书不还积弊,李大钊一面治标,“仍乞按期限归还,以免多数向隅”[15],并在校刊上公开批评“各科学生由馆借阅书报逾限多日不肯缴还者竟居泰(太)半,此种习惯大失书物流通之效用”,要求“所有借书逾限者,应即于年假内缴还以重公益”[16];一面探索治本之法,订立《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阅览规则》,明确规范借阅行为。《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规定:“本馆藏书,分贵重书类与通常书类二种。贵重书类,无论何人,概不出借。通常书类,除辞典、字典外,俱可按本规则出借。但教员指定之参考书,若参考人甚众时,得由图书馆斟酌情形,暂不出借。”[17]嗣后经“审度情形”,北大图书馆明确规定:凡普通书虽有两部以上,而版次不同者,亦只出借其旧版,新版者仅得在馆阅览。“此种办法,纯为谋大多数人阅览便利,并为慎重保存起见”[18]。针对违反规定者,学校开会议定违约金办法:“过期一星期,每本书罚金一枚,二星期二杖[枚],且结束时,又均依最末星期计算,不出金者,教员扣止薪俸,学员停止入学资格。”[19]
在規范借阅行为的基础上,李大钊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经验,拟订了《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该条例凡13条,明确规定了图书馆的组织系统和各业务部门的职责要求,于1920年5月7日提交北大图书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20]。这既是我国现代图书馆史上一份重要文献,也是北大图书馆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3延长开馆时间,实施开架阅览
为方便师生利用图书馆,自1918年4月起,北大图书馆延长开馆时间,总计每周开馆73.5小时,成为当时开馆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21]。北大图书馆考虑到学生暑假阅读需求,自1918年7月9日起,于上午7时至11时、下午2时至6时开馆,允许学生借阅中文复本书[22]。
针对图书馆“文库式”取书手续“非常麻烦”,为“节省无谓的手续和虚费的时间”,给读者更多“选择的便利”,李大钊仿效欧美图书馆模式,实施“开架式”借阅。虽然这一新做法实行后,出现图书“损失较多”,一些期刊的“重要论文被人撕去”,但“这是少数金钱的损失,算不得什么”,毕竟开架借阅是“图书馆的新趋势”[23]。对于读者撕毁书报的行为,“惟有请阅书报者自重”[24]。
2.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李大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倡导在职培训。1919年12月,李大钊在北高师图书馆两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提到,清华学校“想明年暑假办一个图书馆教育传习所”,但放在城外,多有不便;他希望北高师增设“图书馆专科”或“简易的传习所”,以教育培训图书馆人员[25]。1920年,北高师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开班,开创了中国图书馆界在职教育培训之先河,李大钊应邀作讲座并组织北大图书馆员参训。二是关注培养女性图书馆人才。李大钊认为,“图书馆员的职业,于女子最为相宜”[26]。其时,我国的专业图书馆人员不多,女性“若能先事研究,养成图书馆人才,他日此种事业,自能得优先权利”[27];女性图书馆人才“极缺乏”,若能“增设图书馆讲习科”,对于图书馆和女性“幸甚”[28]。三是聘用“助教式”馆员。李大钊选聘了一批北大在校学生或学识修养较好的青年开展图书编目、校对、登录、参考等工作,如:参考室的职员滕统音,典书课试用书记王建中(原为装订室校役),编目课临时书记向景,事务员高仁山,书记刘瑞昌、赵增选,职员马家骧,助理馆员毛泽东、顾颉刚等。
2.5推广进步书刊,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李大钊任职于北大图书馆后,“没有一天不是很诚恳、很刻苦的想法改良”[29]。他在种种改良中将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如:进购进步书刊2万多册,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青年》《劳动者》、Soviet Russia、The New Russia等。为在青年学生中推广这些进步书刊,李大钊不仅指导北大学生创建了一个小型图书室——亢慕义斋,还成立了北大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2月2日,北大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旨在“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30]。李大钊作为发起人之一,以编译丛书及邀请名人演讲为要。1921年11月17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布规约,声称“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研究方法为“搜集马氏学说的德、英、法、日、中文各种图书”“讨论会”“讲演会”及“编译、刊印《马克思全集》和其他有关的论文”4项[31]。1922年2月19日,李大钊应邀演讲说到,人们都“很想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但真正能够研究马克思的人“很少”,甚至“仅仅只看过一遍”马克思著作的人“也不能找出”;现在有了这个研究会,或能引起大家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兴味”,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使中国将来能够产出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的”人[32]。会员们最初的学习讨论实行自由组合,按专题分为3组:劳动运动研究、《共产党宣言》研究、远东问题研究;后来实行固定分组,按专题分为10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专政及马克思预定共产主义完成的三个时期、社会主义史、晚近各种社会主义之比较及其批评、经济史及经济学史、俄国革命及其建设、布尔什维克党与第三国际共产党之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夺之实况——特别注意于中国[33]。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李大钊应邀到会演讲[34]。
在李大钊的引领、教育和影响下,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曾任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回忆说“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同志,“在他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35]。引荐李大钊进北大的章士钊回忆称,中国的民主运动从“五四”起,“几无不唯守常之马首是瞻”[36]。在李大钊主持下,北大图书馆成了进步青年阅读和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大课堂,孕育了一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3结语
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任职于北大图书馆,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的改良工作,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大学图书馆的标杆;时值风云变幻的“五四”前后和建党初期,李大钊通过购进和推介进步书刊阅读,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培育进步青年,播撒革命火种,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红色引擎。
参考文献:
[1]顾烨青,郑锦怀.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说考论[J].图书馆,2021(6):1-15.
[2]姚伯岳.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记略[J].图书馆,2018(12):46-51.
[3][5][8][13][14][17][19][20][23][24][25][26][27][28]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0,501-503,113,132,133,223,332,501-503,133,90,134,344,330,334.
[4]王小会.论李大钊对近代图书馆制度体系构建的贡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115-119.
[6]民国十年一月十七日图书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议决事项如左[N].北京大学日刊,1921-01-22(02).
[7]刘翠花.李大钊与北京大学图书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82-83.
[9][15]图书主任告白[N].北京大学日刊,1918-03-01(02).
[10]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11]吴稌年.袁同礼早期对北大图书馆的贡献[J].图书馆,2014(1):49-52.
[12][21]书城春秋: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周年纪事展[EB/OL].[2023-04-06].https://www.lib.pku.edu.cn/portal/node/201.
[16][18]图书馆主任布告[N].北京大学日刊,1918-12-23(02).
[22]图书馆主任告白(四)[N].北京大学日刊,1918-07-09(02).
[29]刘复.对于改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意见[N].北京大学日刊,1920-07-28(01).
[30]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通告[N].北京大學日刊,1920-12-04(04).
[31]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N].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7(04).
[3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33]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告(二)[N].北京大学日刊,1922-03-22(04).
[34]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告[N].北京大学日刊,1922-05-03(04).
[35]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25.
[36]张次溪.李大钊先生传·章序[M].北京:北京宣文堂书店,1951:4.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3-05-12
作者简介:吕广生(1964—),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