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塑形、视觉调度与文化景象的形成

2016-12-12杨武成刘帆赵振华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

杨武成++刘帆++赵振华

作者简介:杨武成(1968-),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刘帆(1992-),女,河北保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研究生。

赵振华(1982-),男,山东诸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管理与发展等。

摘要:空间形态、视觉效应及其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文化景观的性质和内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空间的内部塑形、对视觉效应的多层次调度,构建了“以研读带动休读”、“以休读推动研读”的独特文化景象,推动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空间塑形;视觉调度;文化景象;校园文化;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15-02

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文化景观,它所指示的内涵往往被普遍化认知,成为深层次的约定俗成的共有观念。在人们的想象中,图书馆通常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部,声音会受到限制,因为安静是求知的保证。就这一想象本身来说,它在普遍的范围内合乎了现实表征。它如何有可能在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以构建更为和谐的文化景象,营造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关键。

而要让图书馆的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就必须考虑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看”与“被看”,“体验”与“被体验”。从传统的意义上考虑,图书馆要吸引读者,其基本方法当然是让藏书变得更为丰富和多样,让图书馆管理举措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上述方法无疑可以让图书馆吸引更多的读者,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方法最终的作用只是强化了“看”与“被看”这一对关系。它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依然是传统式的,图书资源与读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二元对立。而如何将二者较为恰当地融合起来,如何让读者成为文化风景线,如何让读者成为文化景象的制造者和体验者,是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构成图书馆文化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空间关系和视觉关系两大关系体系。图书馆本身作为一个体积显著的容器,不仅储藏了数量庞大的图书,而且还在历时与共时双重维度上容纳了众多的读者。而读者进入图书馆,视觉功能将得到重大的发挥。因此,要挖掘图书馆的文化潜力,构建活跃的文化景象,并使其“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息和风格”,①势必离不开对空间关系和视觉关系的改造以及调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改造工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对图书馆文化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关系进行了调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在改造之前,其功能划分并不十分明确。一个最基本的单元是书库。在书库内,读者被允许自由阅读——不管是图书馆内的藏书还是阅读自带图书。同时,书库的另一大传统功能是借还功能。也就是说,书库除了表征了传统的借书和还书场所之外,还扮演了很多大学的书库所无法扮演的一个角色——自习室。换言之,在很多大学,自习室和书库是截然分开的,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书库不仅具有借书和还书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自习室所具有的功能。当然,改造之前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并非没有独立于书库的单独的自习室。虽然存在着单独且专门的自习室,但是这样的自习室的数量较少。除了一个单独自习室以及具有复合功能的书库之外,还有一个报刊阅览室。

通过以上描述,改造之前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已被展示出来。图书馆最为传统的借书和还书功能在这里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而最值得注意的,其实就是读者是如何在这一空间流通并体验这一空间所带来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由于专门自习室过于稀少,读者势必会涌入书库和报刊阅览室。因此就实际情况而言,读者的主要目标当然并非是针对图书馆的藏书和报刊,而是自习本身。那么,在一个非专门化的场所自习,会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呢?就图书馆各单元的功能划分而言,主要功能区间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场所的流通特色。以书库为例,它的主导功能为借书和还书,因此,这一场所带来的心理效应自然就是流动不居的,故而绝大多数读者也就肯定不会在这一区间将阅读馆内藏书作为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检索需要的书籍,然后迅速借走。毫无疑问,书库的这一主要特征——流动性、变动不居性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了不安定的氛围。它不像专门的自习室,具有稳定、投入和安静等等有利于刻苦攻读的文化内涵,它是漂移的、运动着的、流动的。与之类似,兼具自习室功能的报刊阅览室同样不具备专门自习室的稳定效应。带着休闲心态的报刊阅读者与从事专业攻读的人群同处一室,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实际上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被冲击的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从整体上看,改造之前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在文化情境的构建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特色。

改造之后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仍然保留了书库和报刊阅览室的复合功能。也就是说,书库和报刊阅览室并不是此次改造工程的重点。这一工程将重心放在了此前闲置着的其他区域以及空间。在改造之前,图书馆一楼大厅仅仅只是读者进入书库、报刊阅览室以及自习室的过渡地带。除了清晨一群早读的学生构筑了临时性的文化气氛之外,人们就很难再在其他时间段看到大厅的具体功能了。它只是空在那里。读者经过它,仅仅只是意识到:必须经过它,才能进入书库或者报刊阅览室,或者自习室。因此,它所展示出来的并不是大空间建筑所必须展示出的“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②而改造之后的一楼大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原本静止的、只是因为充当了过渡角色才存在着空间不再干瘪和空洞。大厅北面,原本属于各个书库的还书功能被统一起来:一条狭长的柜台和几台电脑控制系统以及专门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整个图书馆的还书总台。毫无疑问,还书总台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情境。人们从图书馆大门进入大厅,扑面而来的是人与书打交道的忙碌的气息,而这种照面是改造之前的图书馆所没有的。这一转换的实质是空间功能的转换。在其他部分,空间不再只是被单纯的塑形,同时,在塑形过程中,过去所没有的、塑形对象所给予读者的视觉层次感以及丰富度被凸显了出来,换言之,视觉调度在这里成为重要的主题。在大厅的西面,放置着典型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景观——孔子雕塑。就全国范围而言,在校园内安放孔子雕塑的高校并不在少数,然而,将孔子雕塑安放在图书馆内部的高校却是少之又少。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处山东,它与孔子之间就更多了一层乡土关系。因此,大厅内部孔子雕塑的设置,实际上起到了双重心理暗示效果:一是面对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教育家孔子,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将接受教育、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作为基本准则;一是居于孔子故乡,内心必然会升腾起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又将进一步激励读者不断发奋图强。总体上说,孔子雕塑这一文化景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孔子雕塑相照应的是大厅上方悬挂的郑板桥书荀子《劝学》。郑板桥豪放遒劲的书法加之以荀子《劝学》的千古风韵,再加上教育与文化之象征——孔子雕塑,这三者构成了立体化的空间文化情境,而这一文化情境恰恰又是通过视觉调度而实现的。从整体上看,这一文化情境所内蕴的古典和深沉气质将整个大厅的文化氛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从古典到现代,这两种文化范式形成内在统一性,“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总体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内在运动”。③

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为“休读区”和“研读区”的设置。被规定为“休读区”的场所并不是一个整块。它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角落。大厅东面、二楼东面、与各楼层书库大门相对应的长廊里,均设置了“休读区”。“休读区”这一名词并没有被明确定义。但是从现实表征来看,它具备了一些显著的特征。首先,休读区所占据的空间是开放式的。并没有任何隔离措施或者大门之类的东西表明它与其他空间的明确距离。由此可以看出,从大厅到休读区,它们“体现出传统型和现代型视觉范式的特征”。④这种错位,这种视觉调度制造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原本枯燥的学习在此环境中开始变得新奇起来。

与之对应的是“研读区”的设置。同样地,研读区并不被安排在一个统一的空间。它分属于各个楼层的特定的房间。与休读区的开放特征不同,研读区完全是封闭式的。这种封闭不仅体现在它的具体空间形态处于封闭状态,而且还体现在图书馆具体制度措施对这一封闭状态的保护和维持上。而这种封闭状态的呈现恰是与研读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形成了匹配:它专供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使用。可以看出,空间塑形的两大产物——研读区和休读区在文化情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由两种相异空间并列所制造的错位效果最终又对文化氛围的营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错位效果之所以产生,无疑得益于空间塑形的内部差异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视觉调度。而视觉“本身就构建了主体关于实在世界的种种认知型”。⑤休读区舒适的光线、柔和的座椅以及象征着休闲的玲珑小巧的书桌,将阅读、学习与享受联系起来,而与之对照的研读区的严谨以及封闭,则表征了求学之路的艰辛。而“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了两者的双重构建以及多重交互影响的历史”。⑥正因为如此,两种空间及空间中的不同群体在差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彼此推动。也即是说,处于休读区的读者在感受舒适的视觉环境的同时,实际上也面临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研读区读者所营造的强大的刻苦攻读的学习氛围必然会感染休读区读者;在另一个层面,休读区的舒适与安逸恰恰又是对研读区读者的强有力的反向刺激:必须受苦,必须在封闭式研读中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走向舒适的场所。

四、结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改造工程在一定范围内完成了对空间的塑形和对视觉的调度。而这种对空间和视觉的观照恰恰发生在当下文化界关于空间转向以及视觉文化转向的文化语境之中。因此,这里的“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⑦就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空间塑形和视觉调度有力地构建了“以研读带动休读”、“以休读推动研读”的独特文化景象,最终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而不可否认的是,与当下文化语境在节奏上的同一性,是这一改造工程能对提升文化氛围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注释:

①刘刚田等编著.景观设计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48.

②史立刚,刘德明.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98.

③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9.

④⑤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4,83.

⑥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8.

⑦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235.

参考文献:

[1]刘刚田等.景观设计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史立刚,刘德明.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特点与建设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新建校区图书馆建设探究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