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书观及其读书方法研究
2023-07-26马文涛
摘要:马克思读书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述了马克思的读书情况及马克思读书观的具体内容,探讨了马克思读书观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分析了马克思读书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读书观;读书方法;构建学习型社会;青年一代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6-0110-03
馬克思读书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读书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引导青年一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1马克思读书观及其读书方法的主要内容
1.1马克思读书情况概述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是青年一代读书学习的楷模。马克思受其父亲、校长威登巴赫、邻居威斯特华伦公爵的影响,对许多著作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法律著作、文学著作、哲学著作、艺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等,并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志向。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1]马克思经常遭到资产阶级的辱骂和围攻,生活困难,疾病缠身,但他从未低头,始终不渝地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和科学研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经常不等咽下最后一口饭,就回到书房读书学习。他一生精通7种外语,对于不十分了解的知识,他会投以十分的热情进行刻苦研究,并把这种做法当作一种特殊的精神休息方法。事实证明,读书在马克思一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崇高理想的坚持和坚持不懈的读书实践,为马克思成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基础[2]。
1.2马克思读书观研究综述
读书是继承思想、创造成果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读书观受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重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3],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目的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刻苦读书学习并为人类解放而奋斗,在中学时期确立的伟大志向,马克思用其一生作出了完美的阐释,正是这一伟大的目标促使他一生都走在读书学习、追求真理的光辉道路上[4]。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读书学习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坚守[5]。二是关于读书方法的研究。科学的读书方法能有效提高读书效果,马克思在读书过程中重视读书方法的选择。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马克思的读书方法,如:勤做读书笔记、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相结合、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三是关于读书态度的研究。读书态度对读书效果具有反作用,认真、严谨的读书态度能促进科学研究的高效开展。一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读书态度归结为严谨认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敢于批判、积极思考、终身学习六个方面。四是关于读书实践的研究。读书实践活动是读书理论的重要来源,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是读书理论形成的基础。一些学者梳理了马克思的读书实践活动和读书内容,指出马克思一生都把读书学习作为重要的事情,马克思的读书实践对于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五是关于读书示范效应的研究。马克思热爱读书、善于读书,马克思的读书观能为广大民众的读书学习提供积极的指导。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的读书精神对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具有启发意义;一些学者指出,当代青年应以马克思读书观为指导,认真读书学习,树立崇高理想,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2马克思读书观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2.1重视青年的教育
青年时期既是形成价值观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时期。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了科学的读书观,为青年一代如何读书学习提供了指导。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使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仍坚持读书。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明确指出,青年进入社会将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择业问题,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周全,不能只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要慎重考量,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能不能促进自我更好地发展。因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心怀理想,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青年教育一直都是马克思关心的问题,他指出青年教育主要包括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等内容。教育可帮助人类取得未来的胜利,帮助青年明白前进的方向。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参与劳动生产与开展青年教育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并提出不仅要关注青年自我个性的充分解放,还要帮助青年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2.2选择优质的书籍
青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与优质书籍的选择密切相关。信息时代,广大青年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阅读需求更加多元化,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阅读趋势。广大青年缺乏自主阅读的意识,喜好阅读实用性较强的图书和娱乐消遣类图书,以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到几部他曾经反复阅读的经典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哥达纲领批判》等。因此,广大青年应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编制读书目录,为广大青年提供阅读指导,引导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3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广大青年应以马克思读书观为指导,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青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乱读,要选择一本重要的著作精读,选择一些相关书籍泛读,不断拓宽阅读范围,构建科学的阅读体系。二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思考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广大青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面对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学经典和具有文化差异的世界经典著作,主动迎难而上,反复研读经典著作,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三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广大青年应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强化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以实践为媒介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习近平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因此,广大青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之以恒,坚持读书,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马克思读书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启示
3.1马克思读书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最大的爱好是“啃书本”,为了探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他至少阅读了1,500册相关书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应以促进人类发展为职业标准,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此后马克思发奋读书希望寻找到指引前进的真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探索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奥秘[6]。
书籍是人类思想智慧结晶,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个国家要想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离不开阅读这一重要活动。加强读书学习是国家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因此,相关部门应树立科学的读书观,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理论探讨。马克思读书观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启示。
3.2马克思读书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读书观为反击“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有力依据,读书学习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数量众多的精神食粮。读书学习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广大民众学习先进理论和知识的前提,是应对世界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是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的有效法宝[7]。近年来,全民阅读已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相关部门应以马克思读书观为指导,构建全民阅读推广平台,强化资源建设,加强学习阵地建设,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建立科学的阅读推广机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助力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张博.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百年回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9-18.
[3]谢忠强,刘泠君.马克思讀书观研究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2(3):112-116.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5):4-10.
[5]余斌.一生不变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34-38.
[6]韦建桦.马克思的人生境界[N].人民日报,2018-05-18(09).
[7]路焕华.马克思刻苦读书的故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3:1.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简介:马文涛(1986—),中共汝南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