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化保护与利用中医古籍
2023-07-26许火珠黄文锋
许火珠 黄文锋
摘要: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治病防病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珍贵的医疗资源,更是宝贵的文献遗产。文章简述了海南“辅政堂”中医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实践,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多元化保护与利用中医古籍的途径,以期为更好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古籍;多元化;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6-0103-03
1背景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是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医文化的瑰宝。《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研究院或中医院、省/直辖市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150家单位收藏的中医古籍共计13,455种,22个类别[1]。中医古籍里既有中药剂方、诊疗方法,又有综合医籍、中医医案,还有临床各科类抄本,除了文物价值,更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中医古籍蕴含着大量的防病治病理论与经验,是现代临床医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保护与利用中医古籍,既可以更好地为现代临床医学实践提供服务,降低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又能够为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经验,促进现代中医在医疗、教育、保健、科研等领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2海南“辅政堂”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实践
2.1“辅政堂”简介
霍列五(1890—1977),海南海口人,自学中医古籍,救人无数,是享譽岭南的名中医[2]。“辅政堂”是霍列五生前行医的堂号,取以医辅政的意思。“辅政堂”主要收藏霍列五生前收藏和使用过的中医典籍,藏书来源为自行购买,霍列五购书不论价格,只要对行医有用都会收藏。他收藏的中医典籍在鼎盛时期多达十万卷,现仍存近万卷[3],由其子霍毅和孙女霍筱薇保管。“辅政堂”藏书中最有价值的是明代太医龚廷贤撰写的《云林神彀》(清同治年刻本),《云林神彀》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治以及一部分内府秘方。
2.2“辅政堂”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现状
“辅政堂”所藏的中医古籍在霍列五一家三代人的收藏、保存与利用中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霍列五通过学习中医古籍成为名中医,其子霍毅、孙女霍筱薇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在网络社区开帖、汇集单方出版、向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捐赠中医古籍等方式,不断创新保护利用中医古籍方式,激活中医古籍中的药方、验方,造福社会公众。
2.2.1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霍筱薇设立微信公众号“单方妹有方”,无偿公布霍列五行医60余年积累的单方,并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网友提供单方咨询答疑,2016—2022年共发布了126篇原创文章,内容涵盖小儿疳积、流感、皮痒、鼻炎、咳嗽等。
2.2.2汇集单方出版发行。中医古籍不仅要保存好,更要利用好,只有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霍毅耗费近40年时间,从其父霍列五行医60多年收集到的数千张单方中整理出400多单方,通过在天涯社区开贴连载的方式传播中医知识,并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还将单方整理集结成册,于2016年、2018年分别出版了《老中医霍列五60年单验方秘传》和《霍列五效验单方》,书中收录的单方对药性、方义、适应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部分单方还附有霍列五的诊疗体会以及历代医家医著医刊的治验案例,不仅为众多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了参考,也为众多患者,特别是偏远地区求医不便的患者提供了帮助。
2.2.3设立单方推广项目。自古施药不如传方,施药仅能济一时之急,传方却可广布广传。为进一步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实现精准扶贫、健康扶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2016年11月南海网、海南省医疗救助基金会、海南凤凰新华书店联合发起“传起来——海南老中医霍列五单方书慈善救助项目”,由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个人认购《老中医霍列五60年单验方秘传》发放给救助对象。截至目前,该公益项目陆续惠及海口、白沙、琼中、临高、定安等市县贫困地区的群众[4]。
2.2.4联合开展中医古籍保护工作。2017年6月,霍毅、霍筱薇父女将“辅政堂”藏书中的《鼠疫汇编》《医林改错》《景岳全书》《鼠疫良方汇编》《医林指月》《增补医林状元寿世保元》等中医古籍捐赠给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5],开启了民间古籍收藏家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开展中医古籍保护之路。目前,这批中医古籍被保存在海南省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由古籍修复师修复后扫描保存,形成电子文献供读者查阅使用。在霍毅、霍筱薇父女捐赠的这批中医古籍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海口高州会馆刻本《鼠疫汇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治鼠疫专书,最先提出了鼠疫的病原、病机和治疗方法等[6],为当时的海南人民战胜鼠疫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清宣统二年(1910)的石印本《鼠疫良方汇编》,也是海南珍贵的地方文献。《鼠疫汇编》《鼠疫良方汇编》的价值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7,8]。
2.3存在的问题
受设备、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辅政堂”所藏中医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没有全面开展,中医古籍中蕴藏的珍贵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前,“辅政堂”的中医古籍除了一部分捐赠给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还有更大一部分存藏在“辅政堂”,这部分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存藏条件不理想,既没有标准的库房和装具,也没有配备恒温恒湿设施,达不到长久保存条件。二是没有专业的保护人员和充足的保护经费予以支持。三是缺乏专业的修复技术,面对破损古籍束手无策。四是未能更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医古籍。在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辅政堂”亟须加强与公共图书馆、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药研发机构的合作,多级联动,共藏共管,提升中医古籍的保护能力,深入挖掘中医古籍的医学价值。
3多元化保护与利用中医古籍的途径
3.1加大中医古籍普查登记力度
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要牵头组织中医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详细了解和掌握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及民间收藏家收藏中医古籍的情况,如实记录书名、著者、卷数、版本、分类、附注、定级、定损等信息,形成统一的中医古籍普查数据,上传至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若中医古籍有破损,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还需组织相关专家对破损情况进行定级鉴定,并做好破损程度、原因、级次和修复建议等登记工作。
3.2搭建民间收藏家与公立机构共藏共管的古籍保护平台
当前,中医古籍除一部分藏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等机构外,还有大量流落在民间,甚至流失海外。中医古籍的保存寿命受存藏条件影响,很多收藏单位的保存条件不达标,更缺乏专人管理,导致很多中医古籍出现酸化、虫蛀、粘连、霉变等情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出面沟通协调古籍藏存条件较完备的公立单位与民间收藏家联合开展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将中医古籍寄存到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古籍书库中,构建中医古籍共藏共管平台,共同保管中医古籍,让中医古籍得以永久流传。
3.3利用新媒体加强中医古籍保护宣传
古籍保护机构除采用传统的讲座、研讨会、展览、培训等方式宣传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外,还可以将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知识制作成短视频,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发布,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宣传工作,让深藏在中医古籍里的药方、验方“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唤起社会公众对中医古籍的熱情,让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3.4建立多级联动的保护研发利用机制
中医古籍是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和文献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医学的基因和血脉,是推动中医学术传承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中医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各级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加强监督和引导,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中医古籍收藏单位、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大学等协调配合,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多级联动的保护研发机制,协同做好中医古籍的研发利用与传承工作。
3.5深入开展中医古籍修复工作
古籍保护机构要全面深入开展中医古籍修复工作:一是通过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培养更多的中医古籍修复人才,同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教、学、用相结合,创建中医古籍修复队伍。二是推动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古籍修复室,配备相应的古籍修复仪器设备,建立修复档案,总结归纳古籍修复的原则、技法、技艺等。三是加强国内外古籍修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修复原则、技法、用料等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并实现联网共享。四是通过征集中医古籍修复认捐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开展中医古籍修复工作。五是将“古籍保护学”设为一级学科,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古籍修复保护人才[9,10]。
3.6统筹推进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
中医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藏”与“用”的矛盾,古籍保护机构需不断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修复扫描、影印出版、网页浏览、创建数据库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以数字资源的方式保存和传播,实现中医古籍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相关机构在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要注意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严把数字资源质量关,真正实现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11]。
3.7汇集名医手稿、医案成册出版
很多名中医在行医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病患的症状及诊治方法等记录在册,形成手稿、医案,此外还会从民间收集大量的验方,这些验方经过实践验证被留存下来。后人在整理保管中医古籍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这些名医验方、手稿、医案的收集汇总工作,编辑成册,印刷出版,以二次文献的形式公之于众、传之于众,延续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
[2]金昌波.一代名中医霍列五[N].海南日报,2014-07-14(B03).
[3]霍毅,霍筱薇.老中医霍列五60年单验方秘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
[4]传起来!海南老中医畅销单方书送下乡 爱心认捐征集中[EB/OL].[2023-03-12].https://news.ifeng.com/c/7fbUu20Nw49.
[5]海南老中医霍列五“辅政堂”藏部分中医古籍暨民国文献落户省图书馆[EB/OL].[2023-03-12].http://www.hilib.com/web/default/article.jsp?articleId=2764.
[6]高日阳,刘小斌.岭南医籍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68-74.
[7]易帆.海南名老中医霍列五“辅政堂”上百卷中医古籍入藏省图书馆[N].南国都市报,2017-06-12(23).
[8]海南名老中医霍列五“辅政堂”上百卷中医古籍入藏省图书馆[EB/OL].[2023-03-12].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K3nx1.
[9]张志清,陈红彦.古籍保护新探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1-10.
[10]陈红彦两会提案: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EB/OL].[2023-03-12].https://mp.weixin.qq.com/s/haWEItkvnJZDipod0yhN5w.
[11]曹霞,常存库,裴丽.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及其平台设计和实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3):45-47.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23-05-06
作者简介:许火珠(1984—),海南省图书馆馆员;黄文锋(1976—),海南省图书馆馆员。
* 本文系2021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南‘辅政堂捐赠中医古籍抢救性修复及数字化保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NSK(ZC)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