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策略例谈

2023-07-21彭思齐

教育界·A 2023年16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摘要】从倾听儿童声音、搭建脚手架、设置缓冲期、促进家园同频四方面出发,结合教育实际,阐述和探讨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策略,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提供思路。

【关键词】儿童立场;幼小衔接;科学衔接;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彭思齐(1996—),女,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大转折阶段,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能帮助幼儿实现平稳过渡,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持久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小衔接存在儿童失语、突击衔接、片面衔接、形式衔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入学适应的效果。202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附件《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尊重幼儿主体身份及话语权,以幼儿根本需求与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有利于弥补以往幼小衔接中的不足。文章将结合实例谈谈基于儿童立场做好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倾听儿童声音,捕捉衔接切入点

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需将倾听幼儿的表达作为日常课程的一部分,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调整教育策略[1]。受年龄和思维发展的限制,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自我反思能力有限。为了让幼儿分享其内心感受和想法,了解幼儿真实的需求,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摄影法、绘画法等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围绕话题进行多样化表达,在与幼儿的持续性探讨中找寻幼小衔接的突破口、发展点。

一要以多样化的表达为媒介,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独立的学段,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转变,其变化性和未知性对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采用口头探讨、绘画表达、调查分享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与需求,是提升幼小衔接成效的关键。在以往围绕“小学是什么样的?”“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我对小学的担心”等话题的讨论中,受时间限制、个性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探讨过程存在交流笼统、无法兼顾每个幼儿、家长无法参与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疑惑、担心及兴趣点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与家人交谈,由家长记录幼儿的原话。多元主体参与的形式能更真实、细致、全面地呈现幼儿对幼小衔接过程中人、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促使家园携手,共同捕捉幼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支持策略。

二要以多形式的持续探讨为抓手,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随着大班幼儿对小学的认知逐渐深入,幼儿常会自发围绕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因此,教师需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教师则要及时从中捕捉幼儿的观点及隐藏的发展需求,将其作为活动的线索。例如,在开展了认识小学的系列活动后,幼儿对幼儿园及小学有不同的认知经验、观点和想法,这引发了幼儿对“上幼儿园好,还是上小学好?”的讨论。教师依据幼儿的矛盾冲突搭建集体讨论的平台,给予幼儿自由论述的机会,激发幼儿对该讨论话题的兴趣,解读幼儿背后的发展需求,分析该活动的独特价值,通过多种策略支持幼儿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摄影、调查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幼儿的需求。如,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教师可转变以往“解说员”的角色,让幼儿用相机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镜头,从而了解幼儿内心的关注点,并将其作为后续进行进一步交谈的媒介,促使幼儿呈现更多具体鲜活的想法,提高交谈的有效性。在幼儿充分表达对小学的需求想法后,教师要继续支持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建构对小学的认知图式,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小小调查员”的身份提出疑问,寻找答案,通过询问交流、实地观察、网络调查等形式直探小学生活,全面了解小学生活,明晰上小学需做的各项准备。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探讨中自主表达,在表达中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以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升学。

二、搭建脚手架,构建衔接稳固点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需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幼儿的长远发展出发,小步递进地扎实搭建成长脚手架,增强幼小衔接的针对性、连续性,为幼小衔接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开展分阶段、有侧重的长线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曾谈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亟待解决的任务,如果某一阶段的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便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以此观点观照幼小衔接亦然,幼小衔接不是两个教育端点的简单焊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对其的引导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2]。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入园伊始做好长线教育的准备,在注重幼儿整体性发展的基础上,依据幼儿的年龄及发展特点,有所侧重,做好稳固衔接。如,小班阶段是幼儿步入集体生活的初期,幼儿的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尚处于初级养成阶段,教师应侧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应侧重其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习惯的进一步培养;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应侧重其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幼儿教育始終,从而帮助幼儿有计划地做好身心准备,养成有益终身的习惯。

(二)注重一日生活的自然渗透

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日常生活对幼儿获得身体、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有独特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一日生活各环节蕴藏的教育契机,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深度探究。将培养目标和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是帮助幼儿做好全面热身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第一,教师要将幼儿的习惯及能力培养渗透于一日活动中,实现活动的育人功能。如,在值日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先以一日生活流程为主线,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围绕“什么环节需要值日生”“值日生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制订值日计划,让幼儿在讨论、梳理中逐渐明晰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讨论后,幼儿采用自主预约的方式开展值日生工作,做到专人专职,当有幼儿缺勤请假造成值日人手不足时,设置“小小志愿者”岗位。此活动既调动了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集体归属感,让幼儿掌握了劳动技能,提升了幼儿的劳动能力和素养,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习惯和能力上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将教育目标巧妙融入一日生活环境中,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如,教师可以设计“光盘小达人”墙面,让幼儿在争取“光盘”、记录一周“光盘”天数中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在统计每日“光盘”人数中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又如在“天气记录”活动中,对于小班幼儿,教师让他们通过粘贴图标的记录方式来了解不同天气符号的含义,学会正确辨认并使用天气符号;对于中班幼儿,教师让他们运用数字和符号记录每月的天气,并对每月的天气进行数量统计和对比;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在月份统计的基础上增加温度记录,同时在记录表旁增加立柱图,让幼儿在记录中发展图表理解和运用能力。幼儿进行天气记录的过程就是将对应、比较、分类、集合、计数等基本的数学能力融入其中的过程,这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三、设置缓冲期,形成衔接助力点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的骤变是无法忽视的问题,因此,在长线衔接的基础上,教师需进行课程和情感的缓冲,减缓幼儿入学适应的坡度。

(一)课程缓冲,做好适应性过渡

教师要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做好课程衔接。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你好,小学”活动主题,通过给幼儿安排去办公室找教师的任务、邀请别班教师来班上课、组织混班混龄活动等方式来提升幼儿的人际适应及交往能力;通过开展“参观小学”“竞选班干部”“模拟小课堂”“我是时间小主人”“任务达人”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了解并提升小学生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以“任务达人”实践活动为例,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良好的任务意识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大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表达经验,能用图画、符号、数字等进行记录,但仍存在记录行为内驱力不足、目的不明、任务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教师以“任务达人”活动为载体,尊重幼儿不同的表达喜好,让幼儿讨论分享记录步骤和方法,在分享交流中解读符号的意义。在任务发起和选择方面,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任务内容,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记录经验后,引导幼儿积极拓展任务内容,调动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幼儿在发起任务、自主记录中养成习惯,提升能力。同时,教师针对幼儿记录过程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以集中讨论、个别指导、环境提示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融培养任务意识、丰富认知与前书写经验、增强情感交流为一体,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心理缓冲,做好情绪情感准备

在入学适应的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同样重要,积极的情绪是幼儿顺利衔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帮助幼儿做好心理缓冲。一方面,教师不可忽视幼儿发展的连续性,需尊重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的差异,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幼儿回顾在园三年的趣事、难忘的事,让幼儿在讲述和表达中完成自我身份的重构[3]。如,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照片、视频回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感受自己的成长,鼓励幼儿通过语言、行为、绘画等多种形式释放情感,引导幼儿将其制成《我的成长日记》,在回顾和总结中联结经验和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对小学的期待和向往,同时,根据幼儿对小学的不同情绪状态,进行个性化指导,设计帮扶策略。

四、促进家园同频,实现衔接软着陆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终身性、示范性、个别化的特点,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家长要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地关注幼儿习惯、品质的养成,整合优势,这是帮助幼儿实现幼小衔接软着陆的根本保证。

第一,教师要帮助家长明晰教育理念,助推思想同频。小班幼儿入园伊始,教师便要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班级群、面谈等形式有意识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幼小衔接意识,让家长系统了解每个阶段幼儿教育的重点任务,增强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例如,笔者在大班家长会中以家长关切的幼小衔接话题作为家长会主题,通过问题释疑、理念普及、经验分享等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心理定位。对于个别急于让幼儿提前学习的家长,笔者向其解读过度强化知识学习、“抢跑”的危害,宣传科学的理念和做法,消除家长的顾虑。同时,针对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笔者提出需要家长加强配合的地方并提出教育建议,让家长的配合有方向、有抓手。

第二,教师要为家长搭建平台,助推行动同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主动参与。教师对幼儿身心特点的了解带有普适性,而要将这种普遍的教育法则运用到每个幼儿身上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需赋能家长,收集家长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家长共享经验,让家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将理念落到实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需求,获得家长的真实反馈,以便及时答疑解惑,进行科学引导;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学习家长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智慧共享中达成教育共识,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形成牢固的家园共育力量。如,笔者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推送育儿小技巧、幼小衔接新策略等信息,提升家长对科学衔接的认知,通过问卷调查、线上讨论会、家长沙龙等为家园交流对话搭建平台,与家长协同完成幼小衔接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幼小衔接能实现幼儿良好习惯、品质的深度延伸,以及幼儿心理和认知的平稳过渡,教师需基于儿童立场,从身心调试、习惯养成、品质培养等多角度入手,以回顾和展望、承前启后的态势,集结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幼儿以全面、充分的准备迎接成长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李召存.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的发展[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1):15-18.

[2]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