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语文,绽放别样精彩
2023-07-21薛丽梅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品行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在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材;教学
作者简介:薛丽梅(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不能只抓学习,还要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而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准确定位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明确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结构,兼顾语文要素和人文主
题[1],选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立足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德育切入点,巧妙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故事,选文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可以结合其寓意进行德育渗透。第一篇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总是妄想天上掉“馅饼”,或许有时运气好能捡到“馅饼”,但人不可能一直凭运气过日子。第二篇寓言故事是《陶罐和铁罐》,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既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也要懂得欣赏他人的长处,要与他人和睦共处,彼此尊重。第三篇寓言故事是《鹿角和鹿腿》,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不要通过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内在价值。第四篇寓言故事是《池子与河流》,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道理:不要为了贪图一时的安逸而虚度生命,要积极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那么明确了德育切入点后,又该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德育渗透呢?以《陶罐和铁罐》为例,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第1—9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10—17自然段,第一部分展现了人物的对话,第二部分则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在学生学习第一部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奚落”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铁罐是如何对待陶罐的,而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如何应对的。教师可要求学生圈画出形容铁罐或者陶罐的关键词,比如“骄傲”“傲慢”“谦虚”等,然后进行对话,从而感受铁罐和陶罐不同的个性。教师还可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上一定的表情和动作扮演铁罐和陶罐,进一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宽容谦和。在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结局思考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道理,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获得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对故事的寓意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德育的效果得以彰显。
(二)联系生活,真切感受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启发教师,想要有效实现德育渗透,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切身感受。联系生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添德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是安徒生写的相对伤感的童话故事,语言朴实无华,塑造了一个惹人疼惜的小女孩的形象。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小女孩却承担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一个人在又冷又黑的夜晚售卖火柴,因为没有卖掉火柴怕被爸爸打而不敢回家,在旧年的最后一夜冻死了。教师教完这篇文章后,可设计一个小小的交流活动,问学生:如果你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看完小女孩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然后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小女孩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激起悲悯之心,并意识到幸福生活的可贵。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需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不愁吃穿,都有机会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都可以无忧无虑地长大。如此一来,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就能让德育之花悄无声息地绽放。
(三)补充背景,拉近距离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选文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想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就要了解文章的相关时代背景知识。但因为有些文章的相关时代背景和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时代背景知识,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年少读书的经历,由于年代相对久远,学生不太了解周恩来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也难以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因此,教师可提前为学生搜集周恩来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以及周恩来的生平经历,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看到中国人遭受的压迫和屈辱,燃起激愤之情。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让学生揣摩关键词句,基于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思考中国人被欺辱的那一幕给周恩来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意识到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局势,内心极为痛苦和愤怒,为了改变这一切,他发奋读书,立志振兴中华。
(四)朗读感悟,感知文本
在语文閱读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获得思想启发,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给学生机会自主领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自主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初步走近文本,感知文本。然后教师进行示范,规范学生的朗读行为,再让学生进行多元化朗读,使学生的阅读感悟得以升华。在学生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巧妙落实德育,让学生不知不觉获得熏陶。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天空和大地展现世界的奇妙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作者分别挑选了哪些事物描绘天空和大地?”再次朗读,感悟作者笔下世界的美好与奇妙。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组织比较朗读、配图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朗读中进一步丰富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生命力,体会到世界的奇妙。教师在学生朗读品味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爱护大自然;也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而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在其中渗透德育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体现个人思想观念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中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下来,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引导,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4]。
例如,在开展“记一次游戏”的写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游戏。具体而言,教师开展“两人三足”的比赛游戏,将学生分成三组,告诉学生具体的比赛规则,让学生知道要与队友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这项游戏,如果不与队友好好配合,可能会出现摔倒的情况,也可能会落后于其他组。教师还可以给赢得比赛的小组准备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退缩逃避的行为,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如果发现学生与队友产生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的竞争行为,要及时指正,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公平、诚实的种子;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游戏的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学会换位思考,树立规则意识等。游戏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游戏体验及心得感悟,并将自己的游戏经历及感受写下来,完成“记一次游戏”的主题作文任务。如此一来,教师既实现了作文教学的目标,又能很好地完成德育的渗透。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板块而存在,可见其重要程度。不过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板块只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没有在其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其实,很多口语交际板块的主题都蕴含德育的元素,因此在学生学习倾听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教学生一些人生道理。而且口语交际教学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有趣,教师在这一环节渗透德育知识,可以让学生比较乐于接受,从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5]。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劝告”,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及得体的语言劝告他人,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改正错误。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情景对话,如提出问题:面对下课时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的同学,你该如何劝告?然后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劝告者,根据教材中给出的对话内容进行劝告。其中,第一个学生着急地说:“你这样做太危险了,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第二个学生愤怒地说:“你怎么不遵守学校纪律呢?太不应该了!”第三个学生关切地说:“小同学,别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没抓稳的话,你会摔伤的。”接着教师让其他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坐在楼梯扶手上的学生,会更接受谁的劝告。学生表示会更接受第三个同学的劝告。教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应该如何劝告他人。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环节,学生意识到在劝告他人时要避免用指责的口吻批评别人,要注意考虑别人的感受,尽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劝告,这样别人会更容易接受。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要引以为鉴;当我们看到这种不好的行为时,要敢于站出来制止;但我们也要注意与人交往时要掌握好分寸,不能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冒犯别人。这样,教师就丰富了这堂口语交际课的内涵,既教会学生与人交流的技巧,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进行德育渗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更可以增加课堂的价值,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渗透任重道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继续拓宽德育渗透的渠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巧妙育人,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德育的芬芳。
【参考文献】
[1]于志萍.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
(12):151-152.
[2]宋爱娟.用心浇灌,让德育之花悄然绽放: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山东教育,2021(49):35-36.
[3]贾玉明.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對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1(A1):40-42.
[4]石殿臣.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36):43-44.
[5]孙莉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93-194.